孩子的素質教育從家長做起

本文已影響2.59W人 

孩子的素質教育從家長做起,好孩子的發展離不開家庭的努力,要讓孩子找到做錯事的原因,寶寶生下來就像一張白紙,家長們應當儘量參與孩子的生活,與孩子共成長。以下是孩子的素質教育從家長做起方法。

孩子的素質教育從家長做起

孩子的素質教育從家長做起1

學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家長作爲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啓蒙的責任重大。在素質教育方面,家長應該以身作則,爲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當前,許多家長認爲智力發展最重要,“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於是,孩子入學前,父母以他能否按要求算對一道題或者能背誦一首詩,來判斷孩子是否聰明,是否有用。孩子入學後,考試成績就成了父母和老師判定孩子是否聰明的標準。一些家長反對孩子當班幹部,怕影響學習,只要自己的孩子學習好,能考得上大學就行了。實際上,這是對人才理解的偏頗。

1987年1月,75位諾貝爾獎得主聚集巴黎。有人問一位獲獎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爲最主要的東西?”白髮蒼蒼的學者沉思片刻,答道:“幼兒園”。“在幼兒園您學到了什麼?”“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朋友;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道歉;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

這位科學家的回答耐人尋味。這位科學家談自身的成才體會,避開了早期智力開發的作用,強調品德文明的養成,確實抓住了問題的精髓,這位科學家的意思無外乎說一個人成功與否,素質教育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素質教育要求讓受教育者全面發展,即讓受教育者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智力方面、品德方面、審美能力方面、社交能力方面等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單突出某一方面的教育,或者過早引導幼兒的興趣朝一個狹窄的方向發展而忽略其他方面素質的培養,對幼兒的發展都是不利的。當前在家庭教育中還存在着重視才藝學習,忽視“做人”教育的做法。一方面,不少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往往帶有明顯的功利性。認爲幼兒素質教育主要是進行才藝學習,因而不惜花費大量的精力、財力,讓孩子識字、學鋼琴、學畫畫等,而不考慮幼兒的興趣、發展可能及趨向,造成孩子生理、心理上的沉重壓力,影響孩子身心正常的發展。另一方面,不少幼兒園教師由於對素質教育認識不足,爲了迎合部分家長的育兒價值取向,也自覺不自覺地偏重教給一些知識性東西或單方面重視對幼兒進行才藝訓練,忽視了對孩子的品行訓練和培養,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

素質教育強調,幼兒從誕生那一刻起,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意願和個性,有自己的種種需要和權力。教育者要尊重兒童的人格尊嚴,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和情感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實施教育,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巨大的自我發展潛力,面向所有孩子,在教育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作用。從幼兒教育目標上看,素質教育是“創造適合每個兒童的教育”,以促進每個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發展;在教育內容上,強調全面性和基礎性,凡是做人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和能力,在教育內容上都有所反映,主張把學習與幼兒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起來,使孩子做到“四個學會”,即學會認知,學會生存,學會做事,學會與人共同生活。

家庭是幼兒的第一學堂,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表情的微妙變化等,都會牽動着孩子的思維神經。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健康、活潑、聰明伶俐、獨立、自理能力強,有堅強意志的孩子。那麼,作爲父母,不要把素質教育當成一句口號,而要身體力行,爲孩子做個好榜樣,並把素質教育貫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

首先,父母要做到熱愛孩子與嚴格要求孩子的統一。愛是教育的起點和基礎。但愛要有分寸,不要溺愛。家長經常堅持諸如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自私,不說謊,尊敬長輩,關心他人等正確的要求,就能使疼愛變成促進孩子進步的動力。實際上,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就是一種負責任的理智的愛。

其次,父母要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多與同伴交往。孩子在集體生活中,可以學會尊重別人,學會與人合作,學會各種社交技能,同時能體會到快樂,體會到公平與合理,也能更客觀地認識自己。

再次,父母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堅韌性、同情心等良好的個性品質。要適當給孩子安排一些自我服務勞動、家務勞動和公益勞動,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應付日常生活和遊戲活動中各種各樣的問題,使孩子在解決問題,克服困難中鍛鍊意志品質,提高能力。

素質教育決不是一句掛在嘴邊的口號,幼兒素質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需要每位家長都能當好孩子們的老師。幼兒素質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幫助兒童在他們的生命之初,就種下在整個成長階段必備素質的種子,並且呵護它們,期待着有朝一日,這些種子能夠開出絢麗的人生之花。

孩子的素質教育從家長做起2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素質教育必須先從家庭做起。現在國際上,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都非常重視家庭育兒。很多國家都提出來,對家庭教育的作用要認識它的重要性。現在,許多家長就願意把孩子送到幼兒園或是學前班受教育,把教育孩子的責任都寄託在幼兒園及學前班老師的身上。

這種想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實際上,幼兒園對孩子的成長或許有有利的方面,同時也有不利的一面。據調查表明,一個孩子的成長,受三大環境影響,即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隨着孩子年齡的不斷增長,三大環境的影響量呈現一種動態消長的影響趨勢。

對一個大學生來講,社會環境的影響量最大;對一箇中學生特別是初中學生來說,學校環境的影響量最大,但是對於幼兒來說,家庭的影響量便是最大的,在孩子已經上幼兒園的情況下,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量佔到三大環境影響量的百分之七十。換句話說,對年齡小的孩子,即使他進入教養機構,其家庭對他的發展影響量依然佔首位。而且經研究表明,家庭對兒童個性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個性發展分別爲兩種:情感、對事情的態度等。

年齡小的孩子爲什麼家庭對他的影響如此重大?這個問題和家庭教育的有密切的關係。家庭教育首先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是父母親和孩子或者爺爺奶奶和孩子關係上的密切結合。它和師生關係不一樣,它是一種血緣關係,學術上叫做親子關係。越是小孩子對父母親的依賴性越強。

如幼兒園裏寄宿的孩子,一般是一個禮拜接一次。儘管老師和孩子的關係非常好,很親密,如同媽媽一樣,但是到了接孩子的時候,他是一定要跟媽媽回去的,而不是跟老師回家。再有一點,除了血緣關係以外,家庭的教育不同於幼兒園或學校的教育。

家庭教育具有很強的滲透性,滲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在家庭這個環境裏面時時刻刻都在接受教育,是一種潛在的影響,不像幼兒園,只是上一些課,做一些教育活動。對孩子的教育,不要以教他認字畫畫視爲教育,告訴他該怎麼樣不該怎麼樣是教育,孩子犯了錯誤,批評他是教育。其實,你怎樣待人接物、你的習慣如何、你愛不愛學習,一切的一切都在影響孩子,隨時隨地都在對孩子進行無性的教育。

年齡小的孩子學習途徑就是模仿。而在家庭這樣一個環境裏面,父母就是他模仿的主要目標,或者說是學習的主要目標。所以關係上的密切性、教育上的密切性就決定了家庭對年齡小孩子影響的深刻性。因此家庭教育是不可替代的,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認爲送孩子去幼兒園,家庭就可以減輕一點教育的負擔。可以這樣說,家長本人的素質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素質,影響孩子的一生。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