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風散文集讀後感5篇

本文已影響2.11W人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散文吧?散文分爲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你知道寫散文的精髓是什麼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張曉風散文集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張曉風散文集讀後感5篇

或許,曉風的散文就如她名字般如風飄縈在我心間。

她的散文意蘊豐厚,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實景所示中自由骨氣奇高,不是感性淪爲軟性。沒有那種現代另行的憂鬱輕飄的文風;她的散文敘述自然,沖淡寧靜,文辭如水,一筆如舟,引領人們一步步走入一條條美麗的水域;她的散文,句法上有彈性,語彙中有聲色。

曉風的散文,句式充分發揮中國文字波折流動的特點。文言句法的簡單渾成、西式句法的嚴整新穎、話本戲文的活潑口吻,被她熔於一爐。古典詩詞的典雅文辭、引車賣漿的俗言俚語、現代社會的流行詞彙,在在她的筆杖下,交響整一個大樂隊。

她的散文裏的敬畏與寧靜,尊嚴與氣度,正是來源於長期的良仔,默默地積蓄。它並非純然空靈,也不是冷漠無情,而是在人生的風浪中大徹大悟的精神結晶。

所以說,讀她的散文不會是你覺得枯燥無趣。

因爲她的文章意象豐富,大多都是由生活中的景色和事物中通過她的思想、她的手,在筆下流淌出優美動人卻又恍如出世的汩汩文思。

所以說,讀她的散文不會是你覺得舔你輕浮。

因爲她的散文並不是只有大量華而不實的淺詞薄句堆積而成的,而是由心而生,由心而悟的。

讀她的散文,會是你感覺到一股清新之風,好像遠離喧囂,駕着一葉扁舟去尋覓一個塵世之中安靜的角落,恍如出世,其實只是心在平靜中靜靜流淌,流淌出一字字一句劇的沁人心脾的馨香。這就是傳說中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吧!

曉風,隨着年華逝去兒沉澱感悟,對着經歷喜悲兒積累心聲。一聲聲心中的低吟淺唱,不知叩開多少人們浮躁的心門……

我曾經認爲只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才能寫出感人肺腑的文章。讀了張曉風散文集後,我發現我錯了。因爲,我發現,張曉風對於生活的獨到見解,同樣也是能感人肺腑的真切言語。

生活就像一條魚,是經不起挑剔的。真正會品的人,會生活的人,才能從魚那嫩白的肉質中品出香甜,品到幸福。但一些在魚身上挑刺的人,因爲怕魚刺咔住喉嚨,就不願意去品嚐魚肉的人,也是不幸的'!因爲,他們無法品到生活的甜美與多姿。

我永遠相信上帝是公平的。只有對生活心存熱愛,用自己澎湃的熱血去澆灌生活的人,生活纔會給予他們幸福與快樂!

生活,總是需要多種多樣的喜歡,若你的心中永遠對生活充滿了怨恨與不滿,那豈不無趣?它就像是一個杯子,若你用中藥將它盛滿,那它必定是苦澀的。真正甜的水,是需要你在淡而無味的白開水中,品到自己的喜歡與快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加熱愛生活!

春天的山徑,夏日的永晝,秋風的芒草,冬天的陽光。生活,總能在細小之中,得到幸福與快樂。生活的完美是需要你的充實想象,纔會更加充滿韻味!

於無聲中聽大音!

於無形中見功底!

於點滴中現情趣!

於細微處見真情!

有對生活充滿了熱愛,生活纔會更有韻味。山不在呆板,水不再空洞,張曉風對於生活的獨到見解,使《張曉風散文集》這篇文章體現出了其中的韻味。

“我不知道,天爲什麼無端落起雨來了。薄薄的水霧把山和樹隔到更遠的地方去,我的窗外遂只剩下一片遼闊的空茫了。”

《張曉風散文》這細膩文雅且充滿朦朧意境的文筆給了我多少愉悅與感動,從那溫柔的字裏行間貫徹着作者的喜怒哀樂,看似平淡的句子中蘊藏着作者的博大胸懷,使我喜歡上了這本美麗的書。正如《雨天的書》這篇散文一樣。

《雨天的書》講述的是作者寄出的兩封信,一封是給已逝的友人另芳,而第二封是給曾經的自己。全文籠罩着一層悲傷的意境,將對友人的懷念隨着凋零的雨珠一起沉浸在這雨中,閱完之後能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沒能及時回信的自責與後悔,將記憶中另芳纖柔多愁的形象勾勒得淋漓盡致,使人不禁就陷入身臨其境般的傷感,並感受到作者對生命,對時光的尊重與讚美。

在感悟上,它教會我的比起它出神入化的描寫出來,顯得更加濃郁,更加醇厚。《雨天的書》教會我要珍惜當下,珍惜現在你所擁有的一切,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感到追悔莫及。如作者寫給自己的信,她對曾經幼稚輕狂,爲自己偶然而發的奇思妙想而無限激動,卻遺忘了自己最應該珍惜事物的她:“你真是傻的可笑,你。”

與其相比,稚嫩的我們是否也曾失去過什麼?兒時學校散落的童真和友誼,對待父母的親熱與依偎,甚至失去過親人的哀傷與痛苦,在我們擁有時,並沒有認爲那實際如珍珠般易碎的東西有什麼值得珍惜的,直到那珍珠斷了線,墜到地上,才發現那是多麼美好。正如作者沒有發現友人在病榻上寫出給自己的信時的那種後悔。也正是這種悔才教會了閱讀它的人珍惜自己還能擁有並珍惜的。

另芳,雨仍在下着,淡淡的哀愁在雨裏飄零。想象中有一朵白色的小花開在你的墳頭。

打開這本書,翻動着紙頁,字裏行間透露着深沉的韻味,一幅幅美麗的景象展現在我的面前,這一本書中,彷彿每一個字都有它獨特的感情和意義。這本書便是《張曉風散文》。她的文章總能讓我悲喜交加,讓平凡的事物都有了生命,各具自己的一番特色。

“落了許久的雨,天忽然晴了。心理上就覺得似乎撿回了一批失落的財寶,天的藍寶石和山的綠翡翠在一夜之間又重現在晨窗中了。陽光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這選自書中的其中一篇:《畫晴》。晴天可以畫出來嗎?當然可以了。就如這段,這是環境描寫,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天空藍得像寶石,山綠得像翡翠。灑在山谷上的陽光無比溫柔,就如一盅稀薄的葡萄汁。立即,一種歡快,輕鬆,愉悅的心情油然而生。此時的心情不也如那陽光一般明媚、晴朗起來了,那“畫晴”也畫到了心中,原來晴天不僅是晴朗的天氣,它還是一幅幅美麗的畫卷,也是一個個奇妙的文字。可以生動地畫在心中,也可以溫柔地寫在心裏。此時,我就像與張曉風心連心,因爲我讀懂了她的內心。當進入她的寫作世界時,便沒有了自己的情感,一會兒爲那無私奉獻、生命力脆弱的曇花默然流淚,一會兒又爲那浪漫、可愛、美麗的桃花飛舞的景象讚不絕口。就是這種悲喜結合,咖啡與方糖融合的感受,讓我讀懂了張曉風的散文。這種感覺是美妙的,因爲它讓我走進了另一個書的世界。

一會兒憂傷,一會兒歡喜,這就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覺。當我讀它的時候就像書中所說的那樣:“有一種陶然的幸福。”合上書,望着遠處,我忽然對這些平凡的事物有了全新的認識……

如果不是學校的推薦,還真難遇上張曉風這樣的奇女子,讀到她這樣有才情的文章。這一回,我真算得上是孤陋寡聞了。作爲臺灣女作家,張曉風的名聲絕不侷限於島內。張曉風的散文,實在值得我細細品味。

這本集子令我心有觸動的,如《平視,也有美景》、《生命,以什麼單位計量》、《許士林的對白》等篇章,令我心生悵惘的,卻是那篇:《不識》。

文中寫道:兩個人坐着談話,其中一個是高僧,另一個是皇帝,皇帝說,你認得我是誰嗎?……

不,不識。在高僧看來,人與人其實都是不識的。誰又曾真正認識過一個人呢?

張曉風繼而想到,就連我們自己,也未必識得自己吧!

幾年前,一位長着曾對我說:“夫與妻之間,朝夕相處,日夜相伴。在離婚那一天,才發現,許久以來,他們並不認識對方,所謂的結婚、生子,原來也是一場錯誤。”

一個人,走在人生的路上,經歷曲折、起伏、歡笑和淚水。多少年後驀然回首,那個不諳世事鑄下錯事的少年是我嗎,那個在池塘邊凝視水面的孩子是我嗎,那個追逐媽媽直到將鞋子跑掉的人是我嗎?

是你,不是你;你知道,你不知道。

人生的河流,就這樣流淌,順勢而下,激起水花時,被石塊絆住腳步的我們會思考:我認識我嗎?將這樣的困惑拿來糾纏自己,真是幸也不幸。

張曉風這樣思考:從宗教意義言,肉體只是暫時居住的房子,屋主終有搬遷之日。回族有這樣的生死觀: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結果。

而蘇軾說,人生如夢。

討論“識”與“不識”,想想“死生一矣”,的確有些宗教哲學的意味。

閱讀使人思考,思考促人蔘悟。如果悟不透,那也是參悟的前兆,抱着這樣的信念,自然更有興致將這本書讀下去。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