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2.32W人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張曉風散文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每每讀起張曉風的散文,我都有一種溫暖的感覺,就好像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奶奶在向我訴說着她的故事。她的字語間透露着一種寧靜,她似乎能看破一切,這正是文章中散發出的獨特魅力,讓我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這位可愛而又安靜的老奶奶。

之所以認爲她可愛,是因爲她的性格。在她的心裏,不管是什麼,一座普普通通的山,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一件普普通通的裙子,甚至是她用得破爛的幾次修補卻捨不得扔了的小揹包,她總是願意寄予深厚的感情,總是忍不住要去發現隱藏的人生道理。就像一個還沒長大的孩子,讓人覺得可愛的緊。

而之所以認爲她安靜,則是因爲她淡漠的筆風。她的文章並沒有多大的起伏,與我以往愛看的武俠玄幻大不相同,不是長篇大論,亦不是愛恨情仇,讀起她的文章,就好像漫步在寧靜的鄉間小道上,令人神清氣爽。又好似品味着一杯清醇的香茶,叫人回味無窮。彷彿讀了她的文章,就能忘卻煩惱,進入到閒靜的世界中。

然而,她是一位好作家,好詩人,更是一位好母親,好家長。在《初雪》一文中,她以母親的身份表達自己對孩子詩詩的愧疚與擔憂,又以家長的身份表達了對孩子的期望與要求。這個時候,我只覺得她是一位平凡的母親,與任何一位母親一樣,無時無刻不在爲孩子擔憂着,希望給予孩子最美好,最幸福的一生。從字裏行間讀出的濃濃母愛,讓我不禁感動。

張曉風就是這麼一個有着耀眼光芒的作家,她讓我感受到人世間的各種美好,洗滌了我的心靈,更讓我學會了用心去看透每件事物隱藏着的人生真諦。

說實話我對散文集這種書從來沒有產生過興趣我偏愛小說帶來的新鮮刺激,散文我也沒接觸過多少。

應老師的要求,我和媽媽去購買了一本《張曉風散文集》。得到書後,迫不及待地翻開了第一頁,這一看便不可收拾。

第一次看她的文章《到山中去》就深深地被折服了。

她對景物,心理等的描寫真是無微不至且恰到好處,普通人難以做到她那樣的語句優美,彷彿感同身受的愉快。我就從《到山中去》這篇文章中聞到了她所述的山之氣息。

那種草木的清香一如她的文字般令人心醉神迷。

現在的文字越來越浮誇了,總能看見許多新詞新用法時代在進步。但在這樣躁動的中國文壇裏,已難以看到張曉風這樣的古典氣息,一種浪漫。或許是她超乎常人的細膩與深度才能寫出如此美的文章。

而不是用好詞好句建築起的風花雪月,看似優美,毫無意義。只是爲了賣弄自己的那一點點的文采。這樣不是在污辱文字嗎?!所以這就是我喜歡她的一點,她不會讓我覺得她故弄玄虛。

看完整本書後我感觸頗深,我從內心裏敬佩她。

她很感性,她懂得觀察與思考,配合她精準的描寫這一切一切都是我要學習的。作爲一名初中生,我的意境還遠遠不夠。

然而在看完她的文章,她的故事後,我才懂得這一點。

夜晚,臨睡前,端起一本書,關掉了愛聽的流行音樂。那個白衣飄飄的年代,那種在現代化城市裏感受不到的質樸,從她字裏行間裏對情,愛,樹,山,人的敘述中體現。浮躁而疲憊的心竟在看書時變得清爽暢快,這想來也是奇怪的事情。

真的不知怎樣形容,她教會了我,太多太多。她的悲涼與溫暖我都能感受,或許這就是她的魅力所在,給我一抹觸摸不到的清新。

我置身在泉水中被典雅薰陶着,這裏有無限的可能,天馬行空。

唯有一個美字能形容這座寧靜的心靈花園,被細雨滋潤,同時又被陽光包圍,燦爛而悲傷地開滿了文字的花朵。一切的不可能,在筆尖的旋轉下都是順理成章的。

我會一直追隨着,抵達彼岸。

自從閱讀《張曉風散文》之後,我對散文有另一番見解。

以前讀散文感覺都是比較膚淺的小故事,只有看見有意思感興趣的纔會仔細品味一番,所以不常讀散文。而張曉風的散文卻顯得截然不同。

讀張曉風的散文會讓我身不由己,有一種幸福而無以言表的感覺。她的散文語言深奧,卻優美如畫,細細賞讀會有身臨其境之感。生動的內容,樸實的語言,深刻的道理,不需要華麗的辭藻,不需要燦爛的背景,依然扣人心絃般地帶我們走進故事中,讓我刻骨銘心,久久難忘。

我最喜歡張曉風散文《春俎》裏的《山月》這篇文章。這是一篇描寫並讚美山月的文章,雖然短小,但是精煉,所謂“濃縮纔是精華”。真品味、細細品讀後就能夠解其揭示的深層含義,她用很簡單的詞句把山月的美藏在一字一句之中,一直圍繞着“山月”二字,把山月那種寂寞、偉大、平凡、無情、孤傲的美描寫得淋漓盡致,彷彿自己是山月一般冷漠卻又很偉大。

在我們眼裏,看似平凡,看似渺小的事物,在她的筆下卻能栩栩如生,讓我們學會放低眼界,觀察事物,學會用放大鏡看待事物,學會用筆寫出精彩文章。

張曉風的每篇散文我都很喜歡,讀後的感覺就是意猶未盡。我學會很多寫作方法和技巧,我還從中收集很多好的句子和詞語,相信會讓我的文章更生動有趣。

用心讀張曉風的書,會讓人解到這世上不同人與不同物不同方面的心態,以及天地人合的真諦!其實寫作並不難,難的是要我筆寫我心!張曉風就是這樣!

這就是我讀完《張曉風散文》的感想,雖然沒有大師般的水準,但至少是我用心寫出的讀後感。

我喜歡張曉風,喜歡她的散文——把我帶進一個美麗的世界。

“我喜歡冬天的陽光,在迷茫的晨霧中展開。我喜歡那份寧靜淡遠,我喜歡那沒有喧譁的光和熱,而當中午,滿操場散坐着曬太陽的人,那種原始而純樸的意象總深深地感動着我的心。”《我喜歡》,讀這樣的文字的確是一種享受,感受着文章那頭的筆尖之舞動,細膩的描述着聲之靈韻。“我喜歡夏日的永晝,我喜歡在多風的黃昏獨坐在傍山的陽臺上。小山谷裏的稻浪推涌,完美的稻香翻騰着。慢慢地,絢麗的雲霞被浣淨了,柔和的晚星遂一一就位。”在這意境裏,我的心彷彿也溶化在其中了。此刻,色彩的聲音也是甜美的、清香的。

張曉風的大多數散文是先要講一個故事,有時甚至是幾個,都是那麼生動搞笑——先是引人發笑,後又讓人深思。就像那小孩兒向作者比電動玩具時她的話,“我告訴你,我根本沒有電動玩具!一個也沒有,大的也沒有,小的也沒有——你不用跟我比,我根本就沒有電動玩具,告訴你,我一點也不喜歡電動玩具!”引人入勝的故事總會牽動我的心,以電動玩具來計量生命也太荒謬了吧!自然而然,在《生命,以什麼單位計量》最後她告訴我“我是我,不以公斤,不以公分,不以智商,不以學位,不以暢銷的“冊數”。我,不納入計量單位。”一句“我是我”點明瞭主題。張曉風的散文總是娓娓道來,深意令人不可捉摸,最後才隱約而神祕的把道理敘述出來。

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高處何所有》——部落酋長的候選人面臨着攀上山頂的難題,一個只走到山麓,那裏繁花夾道,流水淙淙,鳥鳴嚶嚶;另一個人爬到了山腰,看到高大肅穆的松樹林和禿鷹盤旋,可惜卻不是山頂;只有最後一個人堅持到了山頂,“高處一無所有,,你所能看到的,只有你自我,只有“個人”被放在天地間的渺小感,只有想起千古英雄的悲激情緒。”留給我的,是無盡的思考與遐想,無盡地續寫着這個故事。

“爲什麼不讓我今生今世看見一次哈雷!”也許是因爲陰雨擋住了日食時,我也發出過類似的感慨,這句話激發了我心中的共鳴,就好像遇見朋友時,找到共同語言的激動。我一下子喜歡上了這篇文章。

“男孩一手拿着電筒,一手拿着星象圖,頸子上掛着望遠鏡。”不知爲何,我從這句話中看到了自已的影子。我何嘗不像張曉風女士筆下的男孩一樣癡癡地站在窗前,努力地辨認着哪是天狼星,哪是獵戶坐??可我從沒有像她那樣用心思考過星空背後藏着什麼。

也許我明白“藍光的星星是年輕的星,紅光的星就老了”,可我從沒想到大自然是如此公平,星星與人同樣有生老病死。

也許我明白“光等愈少星愈亮,以至於少成了負數”,可我從沒體會到其中蘊含的“看重自我,就會心胸狹窄;看輕自我,就會放出光明”的道理。曉風感嘆着,等待着的,是七十六年一次的哈雷慧星的迴歸,“整個天空竟變得介乎可信賴與不可信賴”。而我,在日日夜夜期盼着五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時,不也提心吊膽以至於不敢看天氣預報嗎?

哈雷不現,曉風只看到了雲,她卻豁達地勸自我好好看一朵雲。我爲什麼沒有想到呢?日全食沒看到,我不是領略到了“白晝裏的黑夜”的神奇嗎?我不是也感受到了雨中登山的樂趣嗎?我不是也結識了和我一樣執着追日的人嗎?

宇宙是一場神話,但神話不屬於這個時代。上一次日全食的時候,不知此地的古人是否驚惶失措?是否有人站出來宣佈:“這天將發生一次天狗食日”?而下一次無錫能看見日全食的時候,我早已化作了塵土,我也會像哈雷先生那樣說:“日全食,等你來的時候必須要叫我哦!”

我沒有看到日全食,但日全食沒有失約,所以我不應抱怨。相反,我就應感謝,感謝日日東昇的太陽,月月重圓的月亮,夜夜磅礴的星空。蒼茫宇宙孕育出我們,不正是想教育我們要擁有包容萬物的心胸嗎?

此刻,當我擡頭觀看那耀眼的羣星時,我會用心去看,看透那每顆星背後隱藏着的人生真諦。

在讀張曉風的散文後,我被她那種溫柔多情的文字所深深吸引。讀她所寫的文章,總會讓人體會到一種憂傷的平靜、美麗,體會到生命裏自然單純的富有和充實。而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的便是《花拆》那一篇。

文中提到一種叫“一夜皇后”的大曇花,“它每顫開一分,便震出噗然一聲,像繡花繃子拉緊後繡針刺入的聲音,所有細緻的芯絲,登時也就跟着一震。”曇花的每一次綻放,都要自己付出多麼大的努力呀!每一次付出,它都繃緊自己,不得有一絲鬆懈,在最後一刻拼盡全力迸發出來。雖然它的生命十分短暫,被稱爲“一夜皇后”,但是,我想就像煙火一樣,只要曾經燦爛過,輝煌過,就算消失不見,又有什麼好遺憾的呢?

“花蕾是蛹,是一種未經展示經破繭的濃縮的美。花蕾是正月的燈謎,未猜中前可以有一千個謎底。花蕾是胎兒,似乎混沌無知,卻有時喜歡用強烈的胎動來證實自己。”而年少的我們有何嘗不是花蕾呢?我們是那些待放的花蕾,渴望綻放,渴望輝煌。但這些都是需要努力的,需要付出的。雖然可能每一次面臨的都是泥濘和荊棘,但是,只要堅持、奮進的話,還有什麼是能難得倒我們的呢?而我們現在應該做什麼?坐享其成嗎?不是的,我們正處於最年輕、最有活力的階段,在這個時候,我們難道不應該爲未來打算,爲未來做好鋪墊,打好基礎嗎?有人說我們現在還小,不用那麼緊張,可是我們正處於花季,現在不努力,又要等到什麼時候呢?

“有一天,我將年老,無法看花拆,則我願從一堆小小的春桑枕爲收報機,聽百草千花所打的電訊,知道每一夜花拆的音樂”。我努力過,便不再後悔。

這是我第一次讀大篇幅的散文。讀完《張曉風散文》後,我感覺很細膩,很溫柔,她的散文不會有驚心動魄的描述,卻在娓娓道來中讓人感覺到一種家的溫暖。

書中有許多狀物的散文,《白千層》就是其中一篇。作者在校園裏看到了白千層,它的名字吸引感動着作者。白千層是純潔的,是堅強的,“必定有許多壞孩子已經剝過它的乾子了,那些傷痕很清楚地掛着。只是整個樹幹仍然挺立得筆直,在表皮被撕裂的地方顯出第二層的白色。”冷酷的摧殘從沒給它帶來什麼。一株樹就好比一個人,這株樹的內心是純潔的白色。我們要追求,但在追求中不要被金錢和名利駕馭。我們也只有追求純潔的心靈,追求強大的思想,才能重新認識自我。

《地毯的那一端》是作者給她丈夫寫的一封信。這篇文章扣人心絃,平和安然的環境氣氛。運用書信形式,更利於情感的抒發和故事的闡述。文中還運用插敘,款款道來給我們簡述了兩個人的故事。在作者筆下,一切似乎就這麼簡單,她讓我們明白了人生不一定要轟轟烈烈,平平淡淡纔是真的。波瀾壯闊是人生,平平淡淡也是人生。

“哪一個母親不是仙女變的?”每當想起這句話也就想起了《母親的羽衣》。讀完文章後感觸很大。我無法想象,曾經那個披着羽衣令人羨慕的公主,現在卻可以爲了孩子起早摸黑。這令我想起了我的媽媽:每天早晨我還沒睡醒就能聽見廚房內做飯的聲音,習慣告訴我一定是媽媽在忙碌,我躲在牆角仔細觀察媽媽的一舉一動,廚房油煙很大,她時不時的咳嗽着。上學時,寒風刺骨凌風無情的從她手上劃過,他的手已經龜裂了,媽媽是多麼堅強啊!有時放學晚了,踏出校門仍能看到媽媽的身影,這便是母親。天下母親都是一塊砧板,是那樣柔順地接納了無數尖銳的割傷卻默無一語的砧板。

讀張曉風的散文,讓我感覺到了一種最原始最淳樸的感情,沒有故作深情地講理,有的只是充滿樂趣的生活小事。

爲什麼不讓我今生今世看見一次哈雷!也許是因爲陰雨擋住了日食時,我也發出過類似的感慨,這句話激發了我心中的共鳴,就好像第一次遇見朋友時,找到共同語言的激動。我一下子喜歡上了這篇文章。

男孩一手拿着電筒,一手拿着星象圖,頸子上掛着望遠鏡。不知爲何,我從這句話中看到了自已的影子。我何嘗不像張曉風女士筆下的男孩一樣癡癡地站在窗前,努力地辨認着哪是天狼星,哪是獵戶坐可我從沒有像她那樣用心考慮過星空背後藏着什麼。

也許我知道藍光的星星是年輕的星,紅光的星就老了,可我從沒想到大自然是如此公平,星星與人同樣有生老病死。

也許我知道光等愈少星愈亮,以至於少成了負數,可我從沒體會到其中蘊含的看重自己,就會心胸狹窄;看輕自己,就會放出光明的道理。曉風感嘆着,等待着的,是七十六年一次的哈雷慧星的迴歸,整個天空竟變得介乎可信賴與不可信賴。而我,在日日夜夜期待着五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時,不也提心吊膽以至於不敢看天氣預報嗎?

哈雷不現,曉風只看到了雲,她卻豁達地勸自己好好看一朵雲。我爲什麼沒有想到呢?日全食沒看到,我不是領略到了白晝裏的黑夜的神奇嗎?我不是也感受到了雨中登山的樂趣嗎?我不是也結識了和我一樣執着追日的人嗎?

宇宙是一場神話,但神話不屬於這個時代。上一次日全食的時候,不知此地的古人是否驚惶失措?是否有人站出來宣佈:今天將發生一次天狗食日?而下一次無錫能看見日全食的時候,我早已化作了塵土,我也會像哈雷先生那樣說:日全食,等你來的時候一定要叫我哦!

我沒有看到日全食,但日全食沒有失約,所以我不應抱怨。相反,我應該感謝,感謝日日東昇的太陽,月月重圓的月亮,夜夜磅礴的星空。蒼茫宇宙孕育出我們,不正是想教育我們要擁有包容萬物的心胸嗎?

現在,當我擡頭觀看那耀眼的羣星時,我會用心去看,看透那每顆星背後隱藏着的人生真諦。

去年生日,一位好友贈給我三本書,大抵是一種散文雜誌吧。我當時對散文不感興趣,但翻開這三本書之後,我才發現我獲得了巨大的寶藏。

這三本書都是關於青春美文系列的,特別的文藝,我當時還是個無知的孩子,只是大大咧咧,沒有細膩的感情,沒體會到文字的魅力。我百無聊賴地翻開書,狂躁的心平靜了下來。我漸漸聽到了自己的心跳,我漸漸被文字的魅力所感染了。

我愛上了這種散文書籍,如同熾熱地愛一個人。我特別喜歡在寫作業的間隙時間偷偷地看一篇文章,在沐浴之後披着睡裙,聞着溼發的香氣安靜地品味着散文,甚至在被窩裏拿着小燈讀散文書……我喜歡三毛、席慕蓉、張曼娟、張曉風和李娟的文章。那麼我就說一說張曉風的散文吧。

張曉風有一篇散文叫做《情懷》,這是一篇實實在在的散文,初讀時我真的不知道這到底是在寫什麼,感覺亂七八糟的,後來我閱讀了更多其它的散文,都是很有閒情逸致的感覺,把生活中很多細碎的小事寫得津津樂道。我再回過頭來讀《情懷》,卻發現它實際上是對這些散文的總結:只要胸中有情懷,生活就與衆不同。例如張曉風另一篇散文叫做《你的側影好美》,寫了她在餐廳給一個女孩說她側影美的故事。如果張曉風沒有生活的好情懷,她就不會發現女孩的側影之美,更不會將這份美好告訴女孩。可以這樣說,作家和其他人的區別在於,作家善於用情懷感受生活並把它抒發出來,而其他人卻只是忙於工作,爲生活而工作罷了,他們沒有像作家一樣細膩的眼光。

我喜歡張曉風散文的筆觸,細膩而樸實,彷彿讓人走進了一個清晰而真實的溫柔世界。下面摘抄《情懷》中的一小段,讓它把我們帶進一個別樣的世界:可是,等車不來,等來的卻是疏籬上的金黃色的絲瓜花,花香成陣,直向人身上撲來,花棚外有四野的山,繞山的水,抱住水的岸,以及抱住岸的草,我才忽然發現自己已經陷入美的重圍了……

打開這本書,翻動着紙頁,字裏行間透露着深沉的韻味,一幅幅美麗的景象展現在我的面前,這一本書中,彷彿每一個字都有它獨特的感情和意義。這本書便是《張曉風散文》。她的文章總能讓我悲喜交加,讓平凡的事物都有了生命,各具自己的一番特色。

“落了許久的雨,天忽然晴了。心理上就覺得似乎撿回了一批失落的財寶,天的藍寶石和山的綠翡翠在一夜之間又重現在晨窗中了。陽光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這選自書中的其中一篇:《畫晴》。晴天可以畫出來嗎?當然可以了。就如這段,這是環境描寫,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天空藍得像寶石,山綠得像翡翠。灑在山谷上的陽光無比溫柔,就如一盅稀薄的葡萄汁。立即,一種歡快,輕鬆,愉悅的心情油然而生。此時的心情不也如那陽光一般明媚、晴朗起來了,那“畫晴”也畫到了心中,原來晴天不僅是晴朗的天氣,它還是一幅幅美麗的畫卷,也是一個個奇妙的文字。可以生動地畫在心中,也可以溫柔地寫在心裏。此時,我就像與張曉風心連心,因爲我讀懂了她的內心。當進入她的寫作世界時,便沒有了自己的情感,一會兒爲那無私奉獻、生命力脆弱的曇花默然流淚,一會兒又爲那浪漫、可愛、美麗的桃花飛舞的景象讚不絕口。就是這種悲喜結合,咖啡與方糖融合的感受,讓我讀懂了張曉風的散文。這種感覺是美妙的,因爲它讓我走進了另一個書的世界。

一會兒憂傷,一會兒歡喜,這就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覺。當我讀它的時候就像書中所說的那樣:“有一種陶然的幸福。”合上書,望着遠處,我忽然對這些平凡的事物有了全新的認識……

在讀了張曉風的散文後,我被她那種溫柔多情的文字所深深吸引。讀她所寫的文章,總會讓人體會到一種憂傷的平靜、美麗,體會到生命裏自然單純的富有和充實。而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的便是《花拆》那一篇了。

文中提到了一種叫“一夜皇后”的大曇花,“它每顫開一分,便震出噗然一聲,像繡花繃子拉緊後繡針刺入的聲音,所有細緻的芯絲,登時也就跟着一震。”曇花的每一次綻放,都要自己付出多麼大的努力呀!每一次付出,它都繃緊了自己,不得有一絲鬆懈,在最後一刻拼盡全力迸發出來。雖然它的生命十分短暫,被稱爲了“一夜皇后”,但是,我想就像煙火一樣,只要曾經燦爛過,輝煌過,就算消失不見,又有什麼好遺憾的呢?

“花蕾是蛹,是一種未經展示經破繭的濃縮的美。花蕾是正月的燈謎,未猜中前可以有一千個謎底。花蕾是胎兒,似乎混沌無知,卻有時喜歡用強烈的胎動來證實自己。”而年少的我們有何嘗不是花蕾呢?我們是那些待放的花蕾,渴望綻放,渴望輝煌。但這些都是需要努力的,需要付出的。雖然可能每一次面臨的都是泥濘和荊棘,但是,只要堅持、奮進的話,還有什麼是能難得倒我們的呢?而我們現在應該做什麼?坐享其成嗎?不是的,我們正處於最年輕、最有活力的階段,在這個時候,我們難道不應該爲未來打算,爲未來做好鋪墊,打好基礎嗎?有人說我們現在還小,不用那麼緊張,可是我們正處於花季,現在不努力,又要等到什麼時候呢?

“有一天,我將年老,無法看花拆,則我願從一堆小小的春桑枕爲收報機,聽百草千花所打的電訊,知道每一夜花拆的音樂”。我努力過,便不再後悔。

可是當她起筆運筆,便完全超越了普通女人的情感。《母親的羽衣》開頭描寫的是一個溫馨場面,女兒入睡前,摟着母親的脖子問:“媽媽,你是不是仙女變的?”接下來,甜蜜中有了感傷,再往下,又有了滄桑——世間每一個女子,究竟如何藏起羽衣,從仙女隱忍爲平凡的母親?張曉風寫得極美,又極沉重,彷彿知悉世間所有的祕密。

張曉風似乎有一種本事,再普通的物事,她總要忍不住翻過來,看看背面,甚至要透過經脈紋路去看它們在幾千年前的模樣。所以她寫給丈夫的情書,寫給兒子的詩篇,明明是寫私人的感受,卻似乎寫盡了人類的共同情感,就連她寫睡袍、圍巾、繡品、油紙傘,也絲毫沒有怡紅快綠的嬌弱之氣。

張曉風始終是追求“大”的:大的格局,大的氣象,大的胸襟,大的情感。她甚至是有點刻意爲之了。十幾年前龍應臺出版《孩子你慢慢來》時請張曉風寫序,我還記得她說的話。她說自己年輕時聽到太多對女作家的嘲諷,人們覺得她們只會寫些柴米油鹽、丈夫孩子,所以就暗下決心,一旦自己“大筆在握”,堅決不寫那些遭人辱罵的'文字。她真的做到了。事實上從張曉風的文章裏始終讀得出她的良苦用心,嘮叨瑣碎自戀自艾她是看不上的,更別說撒嬌作態,即使偶爾忍不住寫寫柴米油鹽丈夫孩子,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架勢。她寫風衣,那風,翻閱過唐宗宋祖,“而你着一襲風衣,走在千古的風裏”。

她寫釀酒的理由:“如果孔子是待沽的玉,則我便是那待斟的酒,以一生的時間去醞釀自己的濃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剎那的傾注。”這樣的文字比比皆是。張曉風的文章字裏行間有一種江湖俠客的氣度。

我讀張曉風的感受,是彷彿放舟於歲月長河,溯回從之、溯游從之,追隨着一路看來,千迴百轉,也被那百年煙波水氣溼了一身。張曉風喜歡讀古書,將它們視爲奪地而出的思想泉脈,她這樣寫自己讀《爾雅》:世界如此簡單壯麗,如此明白曉暢,如此嬰兒似的清清楚楚一覽無遺。我讀她,亦如此。

張曉風這個名字從來就沒有聽過,於是忍不住的想去看看他寫的文章,沒有想到,會給我這麼大的感觸,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這《我在》了。

這是一篇散文,講述了作者的一些想法。“我在。”本來就是一個簡單但蘊含了深層含義的話語,能夠讀到的有萬萬千千,而作者表達的就是“我在”那堅定的靈魂。有一些事、一些人、一些物,被作者透過簡潔有力的語言直達我們內心。比如點名,一個小小的、我幾乎每一天都在做的事就能夠有震撼人心的哲理。僅僅是回答一句“我在”也能爲內心增添一陣狂風暴雨。不得不感嘆着作者的思緒了。而在羣山環繞間,山水交錯處,如果你有滿腔的熱情想傾訴,那何不大喊一聲“我在”呢?“‘我在’和‘某某到此一遊’不一樣,後者張狂,而說‘我在’的仍是個清晨去上學的孩子,高高興興的回答長者的問題。”作者想說的就是這樣一種感情吧,清清脆脆的聲音就如明明朗朗的心,爲我在那裏開心,如果要問爲什麼開心的話,也許作者也答不出來吧。還有哪怕是犯了什麼滔天的大錯,在人們尋找你時,還是要說聲“我在”。如當上帝尋找墮落的亞當時,作者仍會堅定的站出來。“上帝啊,俯察我,我在那裏。”更是透露出無比的真誠。“我在”,如果在對手面前說出這句話,想必也是無比自信而堅強的。我在就是表示我,就在那裏,不論你看得到或看不到,我就在那裏。和那裏的人、情感在一齊,我也許很渺小、也許很強大、也許很重要、也許

我只是萬千沙粒中的最小的一粒,但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在,就在那裏。

樹在。山在。大地在。歲月在。我在。你,也在。

張曉風的散文也許算不上是最好的,但是卻帶給了我許多與衆不同的感悟,令我至今記憶猶新。現在,就讓我帶着你,一起走進張曉風的散文世界吧。

讀張曉風的書,讓我感到十分愜意、輕鬆。她的景物描寫雖然精緻,卻並不繁雜,只是幾筆簡單的描寫,便能勾勒出一幅幅溫馨的畫面。我想她一定是位田園詩人吧,即使全篇都在寫景,也能讓讀者明白她的心思,帶給我們發人深省的思考。

你能想象嗎?當流蘇那纖細的香氣伴隨着纖細的風拂過臉頰,當梔子花香的河川從身邊流過,此刻的心境,無可比擬。但,花落瞬間雖然美麗,過後便不見蹤跡。這告訴我,美,就像一則愛情故事,也許結局並不是最好的,但只要過程是美的,就已足夠。人生也是如此,它不能用長短來衡量價值,重要的是內容。我們不求它像愛情故事那樣幽美、惆悵,但是過程的精彩是一樣的。或許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那就試着去拓寬生命的寬度。只要我們奮鬥過、拼搏過,向着夢想努力過,等到年老時再回憶曾經走過的路,就會覺得這是人生中一大珍寶。

《畫晴》告訴我,人生的意義並不在於達成某個目的,沿途的風景其實更加美好。我們可以在閒暇的時刻駐足凝思,體味人生的另一重意義。

《念你的名字》告訴我,唯有不竭的愛能照亮一個受苦的靈魂。我們要有奉獻精神,對別人懷有絕對的誠意和愛心,才能修煉成一個真真正正的“人”。

走進張曉風的散文世界,總能帶給我許多非凡的感受。你是否願意獨自走進她所創造的唯美世界呢?

“畫晴”、“描容”、“我在”、“色識”、“三絃”一段一段不知內涵的題目,裏面卻深藏着不可只看表面的文學經典。

“我在”中的一篇文章“我在”使我印象深刻。我認爲作者很童真、很有風趣。都長大了,出去跟團旅遊,還想叫“我在”。要告訴天上、地下,所有的人有一個孩子在這裏。無論親情、友情或者愛情,所有的都是基於我剛好也在這裏。“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渺渺煙波裏,只因有你在清風我在明月,只因彼此皆在這地球,而地球又在太虛,所以不免停舟問一句話,問一問彼此隸屬的籍貫,問一問,昔日所生,他年所葬的故里。

這讓我回憶起剛上小學時候的情景。那一天,我興高采烈地揹着書包,牽着爺爺的手,到學校上課。一位漂亮的女老師手上拿着花名冊開始點名:“×××”。那個讓就大聲的答應:“到!”我猜測那個人當時心裏一定又緊張又開心,也十分的嚴肅與鄭重。“到”的聲音一直縈繞在我的耳邊,聲音清脆、又悅耳。彷彿要告訴天上、地下所有的人。

快要念到我的名字了,我內心十分的緊張,雙腳有些發抖,也許是我當時有些害怕。我在心裏鼓勵自己:“不要怕,大膽一點兒,讓老師和所有的同學都認識自己不是很好嗎?”老師在講臺上念着:“嚴夢晶。”我即害羞又緊張,而且還有那麼一點開心的答了一聲“到!”我的心兒像小白兔一樣撲通撲通直跳,我用手摸了摸我的胸口,我做到了。

確實,現在回想起以前。我也像作者一樣好想勇敢又很鄭重的坐在凳子上,向天上和地下,所有的人說:“到!”讓他們知道在這裏有一個孩子在說話。

總而言之,統而言之。我認爲這篇文章使我回憶起以前,回憶起那深深的一刻。我十分的喜歡這篇文章,它讓我感悟了“我在”的內心含義。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