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歷不等於就業易

本文已影響2.27W人 

高學歷不等於就業易,大家的觀念上一直認爲擁有一個高學歷就會擁有一份好的工作,但這個社會的現狀也在告訴大家,高學歷不代表就業容易,社會最終需要的不是學歷而是能力,所以高學歷不等於就業易。

高學歷不等於就業易1

高學歷不等於就業易

中國教育在線發佈2015全國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顯示,根據教育部和部分省市已公佈的201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名人數數據,2015年報名人數繼續呈下降趨勢,這是繼2014年報名人數下降後連續第二年下降。中國教育在線研究生志願採集系統數據顯示,從考生報考碩士研究生專業人數來看,考生對經濟管理類的專業報考熱度一直未減。工商管理、會計、法律等專業報考熱度較高,而對歷史學、文學等專業報考熱度較低。報考人數位列前五的地區爲北京市、江蘇省、上海市、天津市、湖北省,位列前五的地區考生佔報考總人數的50%左右。從院校屬性來看,考生報考多集中於985高校、211高校、34所自劃線高校。

報考人數下降的背後反映出高學歷不再是大學生們的首要追求,社會需求的多樣化帶來了更多的職業選擇。現在就研究生教育與就業等相關話題,光明網邀請到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顧明遠來與讀者一起交流、分享,以下爲訪談實錄。

“高學歷不一定好就業”暴露出當前高等教育的積弊

近幾年來,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越來越少,致使部分高校錄取形勢嚴峻,考生減少也並非壞事,說明大學生考研更理性了,這其實是好事一樁。從主觀判斷來說,可能與就業有關。研究生就業的形勢很嚴峻,從1999年開始的研究生擴招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發展經歷了一個高峯期,研究生規模以每年26。9%的速度遞增。2004年全國共有碩士畢業生11。5萬人;2005年碩士畢業生19。5萬餘人,增幅達76。47%,到2007年全國高校研究生畢業人數達到33萬人,與上年相比增幅達到22。22%。碩士研究生畢業數量連年創出新高,但與此同時社會對研究生需求卻沒有明顯增長。研究生就業形勢由易轉難。如今在社會就業競爭激烈的背景下,大部分考生都把就業當作當務之急。另外,現在人們都已經很清晰地認識到,當下社會注重能力勝於文憑。高學歷不等於高水平,不考研而在實際工作中鍛鍊自己也是一個理性的選擇。因此,大學畢業生能夠找到工作的就會先就業。

從整個大的環境來看,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的減少是也是理性的社會選擇的結果。首先是社會大環境的轉變,現在可供選擇的就業形式多樣化。創新的社會機制,衍生更多就業機會,使得現在各種人才需求層次區別強度增大,有的更注重技能,而非學歷;其次,人們觀念發生轉變,以前盲目認爲高學歷才能高收入的思維定式得到改變。客觀現實中一些技術專業性強的工作崗位高薪資和“一技難求”,與現在大學生 “一崗難求”形成了巨大反差,讓人們普遍認識到,高學歷並不一定帶來好的收入和就業前景;三是目前社會上培養人才模式的多樣性。如今獲得專業性技能的渠道越來越多,一些實用技能型人才培養方式漸漸受到關注。同時,社會上各種專業職能考試,如司法考試、會計師考試等方便了人們專業資格證書的取得,考研也不再是提升自身的唯一選擇。所以說,這在一方面反映出了我國的社會經濟形勢發展較好,畢業生就業機會增加了,就業渠道拓寬了,不一定非得通過考研這種途徑來就業。

換個角度看,研究生遭遇就業難,考研報名人數下降,實際上也暴露出當前高等教育的積弊。當前人才結構與產業結構發展不平衡,人才浪費的問題突出。研究生雖然學歷層次高,但是由於目前研究生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結構性失衡的矛盾。導致研究生沒有從事與其學歷、專業相適應的工作。坊間流傳的“專科生、本科生幹中專生的活,研究生搶專科生的飯碗”就是證明。而用人單位爲了規避求職者較高的工資福利期待,也改變了追求高學歷的人才觀,主動向擁有真才實學與實際工作經驗的人才拋出橄欖枝。

另外,我從各種報道中看到,80後90後的青年創業的.熱情很高,不少青年在大學時期就開始創業了。《全國大學生創業調研報告》顯示,在校學生渴望獲得更多的創業輔導和實踐機會。被調查者中,76。7%的在校大學生對創業感興趣,並有26。8%的大學生打算今後創業,但只有14%的大學生參加過創業輔導課程或創業大賽。48。8%的被調查大學生希望能夠提供創業相關的專業培訓,而談及希望創業指導課程的內容時,大學生最需要的是人際交流與溝通技巧(62。4%),其次是開展一些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創業實踐活動和市場營銷。在近年來的大學畢業生中,選擇自主創業的人越來越多。究其原因,一是傳統的就業觀念業已轉變,自主創業日益普遍;二是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帶來巨大的新興需求和創業機遇;三是一系列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效用的逐步釋放和擴大,產生了強大吸引力;四是高等教育大衆化帶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挑戰,推擠出創業的分流效應;五是大學生敢想敢幹,勇於創業。有這些利好政策的支持,再加上年輕人的熱情和幹勁,選擇創業而不是考研,也在情理之中了。

過去大學生一畢業就考研,並非真正想獲得研究的能力,而是因爲就業難,把研究生作爲過渡。現在考研更理性了,讓真正想從事研究的或要提高學業能力的人來讀研,更能保證質量。這些年,我們不顧實際情況盲目擴招研究生,導致教育資源緊張,難以保證研究生教育質量。比如研究生導師,並沒有隨着研究生教育的“餅子”越攤越大,而有所增多,一個導師甚至可能帶幾十個研究生,分身乏術之下,如何對研究生進行個性化培養?而研究生最需要的,恰恰是個性化培養。沒有個性化培養,研究生教育就會流於形式,充其量是“本科後”教育,無從提升研究生的專業研究能力,一些研究生爲完成學業,就難免會走向抄襲論文的地步。難以保證研究生教育質量,就會導致研究生學歷貶值,研究生身價掉價。在很多地方,大學生就業越來越來呈現“倒金字塔”現象——學歷越高,就業率越低。這與研究生大量擴招帶來學生質量下降密切相關。

報考看似冷門的專業不一定難就業

報考專業的選擇,與就業形勢有關。報考專業的變化總會隨着時代的變化、人才市場的需求而不斷變化。專業對就業機會的影響,讓很多考研的學生提前重視考研專業的選擇。但考生在選擇專業時,往往由於自身考慮不夠全面,對社會需求缺乏瞭解,極易出現從衆心理。嚴峻的就業形勢讓很多人不得不考慮轉報熱門的經濟、管理等專業。相對而言,跨專業考研的考生更容易扎堆報考,他們熱衷報考金融、經濟和管理等相關專業,這種跟風現象導致熱門專業人滿爲患,考生用心苦讀卻往往與理想失之交臂,而所謂的“冷門專業”卻無人問津,無法滿足社會需求。例如新聞傳播專業,一直是各省、各高校歷年來報名人數多、錄取分數高的十大熱門專業之一,但卻由於過多高校開設新聞相關碩士專業,造成畢業生供需比的嚴重失調,就業狀況讓人大跌眼鏡;而像冶金、採礦等一直受到學生冷遇的專業,畢業生的供給遠遠小於需求,還經常會出現招聘單位即使亮出誘人的年薪也招聘不到畢業生的現象。當然,把專業的選擇和將來的就業聯繫起來,並不是用一種靜態的眼光來看待問題:今天的熱門專業未來不一定就很容易找到工作;今天看似冷門的專業不一定將來工作就難找。

現在青年願意搞文史類需坐冷板凳的專業的人很少。關鍵在於我們的中小學不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只重視考試成績,上大學也有盲目性,不是憑個人的興趣和志向。基礎教育是給學生打基礎的,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需要和成長規律來提供適合每個學生的教育,把選擇權還給學生。現在的學生好像對什麼都沒有興趣,到了高中畢業時問他想上什麼大學,不知道;問他喜歡什麼專業,不知道。決定他選擇學校的是分數,分數高了就報重點學校,幫他填志願的是爸爸媽媽甚至爺爺奶奶。這樣一種方式能培養出創新人才嗎?我們稱之爲“唯分數主義”。因此考研時也沒有自己的志向,只能跟着就業市場的潮流走。現在進行的高考制度的改革就是要引導中小學的教育改革,從小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有專業志向,到了大學他就有專業理想了。

報考適合自己的學校,切忌“名校崇拜”

經濟、教育較發達的省份和名校,報考出現扎堆現象,這是必然的。

一、教育資源比較充足

這種資源不但是指報考學校所在地域的悠久文化、歷史沿承等人文因素,更是指其經濟狀況和就業前景等發展因素。除了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名校(如北大、清華)外,各高校對其所在城市、省區乃至區域範圍內的經濟與人文發展貢獻最大、影響最深。例如中山大學在華南地區的名氣和影響力就遠遠要大於其在北方地區的名氣和影響力。

二、名校畢業生就業機會比較多

考研選擇學校,不僅要看院校的師資水平和學術氛圍,還要看院校的就業情況和專業排名。如果一所院校培養的畢業生髮展潛力好、後勁大,能夠滿足用人單位及社會的需要,校友的知名度高和爲社會作出的貢獻度大,自然容易得到社會的公認和市場的歡迎,因此在考研者中更容易出現“名校崇拜”。但過度的“名校崇拜”也帶來很多困擾。一方面,這使得報考“名校”的入學競爭不斷加劇。據統計,報考北京地區的碩士研究生中,北大、清華、人大、北師大這4所高校的報考人數均過萬人,合計佔北京地區高校和科研院所所有報考人數的三成;另一方面,隨着研究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名校”研究生就業難度也逐漸加大。特別是有的“名校”在研究生擴招的浪潮下,盲目申報碩士點、擴招研究生人數。例如一些著名理工類高校紛紛申報文科類、社科類碩士點,而就讀於這些高校的文科類、社科類研究生往往既存在着就讀專業師資、科研條件不好的“先天”不足,又面臨着學校專業排名不高、求職競爭力不強等不利因素。

三、大城市發展的空間比較大

基於對今後個人發展機遇的考慮,考研者在確定報考地域時自然會把當地的經濟狀況以及可能提供的就業機會作爲重要的參考依據。多數人希望畢業後能在當地城市找到好工作,所以,北、上、廣、深等特大城市自然成了考研者的首選。

這種現象的改變只有在經濟發展較均衡了才能做到。從國家層面來說,要促進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同時對中西部地區的教育投入給予政策的傾斜,促進那裏教育的發展。

高學歷不等於就業易2

在鄭州商城路東明路交叉口的一家火鍋店裏,來了一名名校畢業的碩士研究生,來幹啥?當服務員!

碩士生高俊歌“屈尊”於火鍋店,在今天這個越來越注重個性的社會中,似乎並沒有多少“新奇”之處,如果聯繫“就業難”的現實來思考,“高學歷低就職”的新聞,更是我們不必大驚小怪的現象。

高學歷不等於就業易 第2張

“高學歷,低就業”已不足爲奇

身爲“社會工作”專業的碩士生,因不太適應單位複雜的人際關係,從事業單位跳槽到了火鍋店?無論是因爲個性的因素還是因爲學歷與能力之間存在着脫節,到火鍋店打工,於她而言,恰恰是從現實層面對其專業的理論知識予以彌補與豐富。我們都清楚,火鍋店的人際關係,並不會比事業單位內的人際關係簡單多少,所以,有了打工的經歷,她或許也就能夠輕鬆自如地應付複雜的人際關係。

碩士的`“屈尊”,也有利於心態的調整。眼下,“高學歷帶來的潛意識中的高傲”,可能是許多高學歷者的通病,這一通病,導致他們空有心比天高之志而身無屠龍之技,此時,低調的轉身,也就顯得至關重要。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