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管教15歲的不聽話的孩子

本文已影響3.02K人 

怎樣管教15歲的不聽話的孩子,對於婦女兒童保護法相關的規定,家暴和鞭打孩子這些行爲,這個時候孩子極有可能說你違反了未成年人保護法,那麼來看看怎樣管教15歲的不聽話的孩子。

怎樣管教15歲的不聽話的孩子1

1、及時懲罰孩子

家長記住,一定要及時懲罰孩子,不能秋後算賬、倒算賬什麼的!堅持自己的原則,尤其是長期下來,家庭中基本的教育方式方法,孩子會在被罰的過程中感受事情的錯誤點。

2、給孩子講清楚道理

我知道各位家長不喜歡這樣給孩子講道理,或者你們覺得這是說廢話,如果不說清楚不可做的理由和原因,那麼一次兩次孩子依舊會犯。

3、不在外人面前打孩子

孩子小,但是心不小,情不小……在外人面前請家長一定喲控制自己的情緒,注意給孩子留點面子,別讓孩子在被人面前出糗、在同伴面前被嘲笑,他們會覺得這是一個奇恥大辱!

怎樣管教15歲的不聽話的孩子

4、孩子不能經常打

俗話說,三天不被打,上房又揭瓦……孩子天天被打、經常被打,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久經沙場和刀槍不入的體質和心態,經常打孩子,孩子已經習慣了,被打而已,打完就完事。

最後小編有話說:

所以說,家長們疑問的孩子犯錯該不該打?犯錯後是不是就一定懲罰和體罰孩子纔是現在家長應該面臨和思考解決的問題!孩子犯錯,幾乎是一個成長特性,孩子不聽話問題基本都是出在家庭教育!所以說,孩子犯錯並不是問要打還是不打,打孩子是要看情況、看事態大小,看孩子心理和年齡的,以暴制暴來解決錯誤,家長你就先被畫上大叉叉了!

怎樣管教15歲的不聽話的孩子2

孩子犯錯就該打?

打孩子是現在家庭中很常見的教育孩子、管教孩子而實施的體罰手段!在孩子還是嬰幼兒時期,孩子無法接收和獲取外界的相關認知,面對孩子無理取鬧、大哭大叫,老是犯錯幫倒忙,家長頭疼……犯錯後的孩子是不是就要打?怎樣管教不聽話的孩子?家長不妨採用以下的辦法:

1、冷處理

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別理他,等他自己鬧夠了哭夠了就消停了,你插手,只會刺激孩子,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一吵鬧家長就會立即滿足於我!

2、自然後果法

有的孩子喜歡到處亂碰東西,在不造成孩子肉體傷害的請提下,讓他碰一碰煮熟的食物,直接感受其中的危害。

3、用表情表達

你可以把憤怒轉到表情、把話吞進獨自、把怒火壓下來,孩子會自主察覺你的臉色,看臉色行事,需要家長破口大罵,只需要一個眼神就行!

怎樣管教15歲的不聽話的孩子 第2張

4、講明簡單道理

我知道各位家長不喜歡這樣給孩子講道理,或者你們覺得這是說廢話,如果不說清楚不可做的理由和原因,那麼一次兩次孩子依舊會犯。

5、孩子六歲後別打了

孩子六歲,減少打孩子、體罰孩子,孩子12歲以後應該完全停止!跟着年齡的成長和心智思維發育,再打孩子必定會引發孩子的叛逆心、挫敗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將會喪失自主,消極和悲觀,如果是被打了,孩子會記住現在的情境,在心裏留下你們的樣子!

孩子會隨着年齡而改變,主要是內心性格和思維特點上,青春期的愛護自己會有集體運動、基本認知、基本道德,在日漸的社會經驗積累下,孩子已經有自己的性格特點和思維方式,再打孩子那麼必定是踐踏孩子的人格,孩子會產生底妝、牴觸的心理,甚至還有逆反和報復心裏!

怎樣管教15歲的不聽話的孩子3

讓爸爸媽媽的話變得“可執行”的幾個具體方法,那麼,如何讓爸爸媽媽的話變得“可執行”呢?有幾個具體方法,學起來並不難,但學會了,會很管用。

第一,對孩子提要求要“具體”,別用“概念”。

希望孩子不做什麼,就具體告訴他什麼不能、不要做,不要用一個抽象的概念,來高度概括一大堆具體的內容。比如告訴孩子“別亂動東西”,就是用“概念”發指令,如果我們真的希望孩子做到,對孩子提的要求應該是這樣的:

不要動爸爸媽媽的衣櫃;

不要把衣櫃裏的衣服拿出來丟到地上;

媽媽梳妝檯上的東西是媽媽用的,你想看的話,要找媽媽帶你看;

廚房裏的東西是做飯用的,不是玩具,不能拿來玩……

這樣,孩子纔會對“別亂動東西”有清晰的概念。當然,你可能沒有辦法一次性把所有不能亂動的東西都告訴孩子,那麼,就在每次遇到新問題時,就事論事,繼續告訴孩子,這件事是不可以的,而不要去重複空洞的“別亂動東西”的概念。

第二,希望孩子做到的事,給他具體明確的正面指導,別用“不要”來發指令。

比如,很多爸媽會告訴孩子“別丟三落四”,然後發現孩子還是收拾不好書包,還是經常丟這丟那。“別丟三落四”就是無效的指令,孩子並不確定地知道,什麼樣的行爲叫丟三落四,他該怎麼做,才能做到不丟三落四。

怎樣管教15歲的不聽話的孩子 第3張

其實爸爸媽媽這樣“命令”孩子,是希望孩子能把自己的東西照顧好,那麼,就換個方式,把“不要怎樣”,變成具體明確的“要怎樣”。比如,告訴孩子:

每天晚上寫完作業,要把文具盒、書、作業本都裝到書包裏;

出門時,檢查一下紅領巾和小黃帽;

放學時,要把水杯、文具、書本都裝到書包裏,不要落在課桌上和桌鬥裏……

這樣在每一件希望孩子做到的事上給孩子正面、具體、明確的指導,孩子纔會慢慢地對某件事該怎麼做建立起概念來。

第三,不要發超出孩子理解和執行能力的指令。

比如,很多媽媽爲兩三歲的孩子“不收拾玩具”特別煩惱,但卻常常忘了,這麼大的孩子,是無法理解什麼叫“收拾”的。

那麼要想讓孩子能開始養成玩過的玩具放回原位的習慣,媽媽該怎麼做呢?我們可以爲孩子準備幾個玩具筐,然後給他示範:

寶貝,咱們玩完了積木,放在這個筐裏;玩過的汽車,放到那個筐裏……

這樣,孩子就可以按照媽媽的樣子,一點一點學習歸納和整理玩具了。——當然,也不要希望你教孩子一次,孩子就能做得很好,學會“收拾”,我們只要耐心地帶着孩子一點點往好的方向走,等待他慢慢成長就對了。

第四,多指導,多示範,少命令。

爲了說明指令的“可執行性”,我在前面借用了“管理”這個詞。

育兒和家庭教育,本質上都不是爸爸媽媽對孩子的“管理”或者“管教”,而是爸爸媽媽與孩子的合作,要達成有效的合作,爸爸媽媽要做的,不是不停拋給孩子一個又一個要這麼做、不要那麼做的“指令”,而是多給孩子具體的指導和示範,幫孩子學會,什麼樣的事,應該怎麼做。

很多爸爸媽媽煩惱孩子“不聽話”,恰恰是因爲給孩子發的“指令”太多了,很多孩子,都是每天生活在大人的各種“指令”之下,無所適從,動輒得咎。如果我們換一個思路,把不斷對孩子發號施令,變成在各種大小事情上給他提供指導和示範,“不聽話”的煩惱,應該會大幅度減少。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