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人岑參墓中的帳單

本文已影響2.58W人 

邊塞詩人岑參墓中的帳單,岑參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他的邊塞詩寫的豪邁壯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的明珠,下面小編爲大家分享邊塞詩人岑參墓中的帳單,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邊塞詩人岑參墓中的帳單1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羣(位於新疆吐魯番市以東42公里處),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墓地之一,有“地下博物館”之稱。這裏埋葬的是從西晉初年到唐代中期的人。讓人想不到的是,絕大部分死者竟是內地漢人的後裔,其墓制形式也與當時內地大致相同。

神祕的阿斯塔那讓我們領略了與生命息息相關的溫情,從古墓中出土的“吐魯番文書”,內容包羅萬象,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教育、交通、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尤其讓人不可思議的是,考古工作者在506號墓穴中,意外地發現了盛唐時期著名詩人岑參留下的一紙賬單。

邊塞詩人岑參墓中的帳單

岑參的這張賬單,糊在一個獨特的罩在屍體的紙棺上。紙棺大小如木棺,只是沒有底。在阿斯塔那古墓,很多死者上面都罩着一個紙糊的棺材,並伴有紙糊的衣帶、鞋等隨葬物品。可能是古代時紙張珍貴稀少,用過的紙不會隨便扔掉,而是再做他用。這些隨葬品所用的冥紙就是當時使用過的文件、檔案、書信、賬本等,上面的文字均是用漢文墨筆書寫。這些紙做的隨葬品拆開來,就是聞名天下的“吐魯番文書”。岑參的這張賬單,就出自其中,這是詩人無意間給我們留下的珍貴文物。

試想,在邊塞的風雪大漠中,年輕的詩人岑參也是一位意氣風發、胸懷壯志的青年,他征戰馳騁在大漠邊關,往來於天山、輪臺、雪海、交河等地。他常飛馬而來,在驛站稍事休整,備足糧草,又跨馬匆匆而去。在天寶十二年至十四年(公元 753~755年),西州等驛站的馬料出入賬上有一筆清楚地記載着:

“岑判官馬柒匹共食青麥三豆(鬥)伍勝(升)付健兒陳金”

經查史料,天寶末年,在駐節西州的北庭都護,伊西節度使封常清幕府中當判官姓岑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岑參。所以史學家斷定這裏的“岑判官”就是岑參。這筆賬說的是,岑參等人的七匹馬在驛站用了馬料,把馬料錢付給了驛卒陳金。就是這張賬頁,不知被什麼人糊在了一個紙棺上,在1000多年後,奇蹟般地被考古工作者在古墓中發掘出來。

看着這行墨跡青青的原始記錄,一千多年前這位著名的詩人戎馬倥傯、轉戰大漠時的形象,躍然浮現在眼前。

岑參曾兩度出塞,前後在邊塞生活了6年,寫了大量的`邊塞詩,他的詩氣勢雄渾、色彩瑰麗、想象豐富、筆法多變,呈現出一幅幅奇異而又壯美的塞外圖景。

以岑參、高適爲代表的邊塞詩,之所以能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爲一個重要的流派,主要原因應該是這些詩人,普遍具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洋溢着開拓進取、建功立業的激情與夢想。他們首先是保家衛國、英勇殺敵的戰士,然後纔是激情洋溢的文人才子。正是這種粗獷豪邁的氣質,造就了令後人永遠仰慕的盛唐輝煌。

邊塞詩人岑參墓中的帳單2

詩人岑參的故事

岑參赤亭峯教子

公元752年,一天,岑參在武威辦完軍務,趕回西域,途經赤亭,戍邊的士兵讓他題詞、賦詩。岑參和這些士兵是老熟人了,也不託詞。剛題完一首詩,不料,擠在當中的一個小孩,隨口吟了出來。岑參有些吃驚,這裏還有這樣的孩子。士兵告訴他說:“這個小孩子是個回鶻放羊娃,一次大風,這個放羊娃救了我們十三個士兵,是我們允許他在這放羊的。”岑參轉過頭問放羊娃:“是誰教你漢語的?”放羊娃說:“是父親。”一個士兵說:“他家是早年流落到這裏的。”放羊娃從懷裏掏出一本破舊的書遞給岑參。岑參不懂回鶻文,問放羊娃。放羊娃說:“是爺爺寫的,叫《論語》。”岑參沒再吱聲,他撫摸了一下放羊娃的頭,給放羊娃題了一幅字:“論語博大,回鶻遠志。”放羊娃把題詞揣到懷裏,向岑參鞠了三個躬,高興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的父親聽說詩人岑參來此,就領着放羊娃找到岑參說,他家是書香門第,原來在漠北草原,因宮廷之亂逃亡西域。他懇求岑參收孩子爲義子,教以成人。岑參內心非常喜愛這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又心想,在西域,軍隊很缺翻譯,這孩子可以造就造就。於是,對放羊娃的父親說:“我是軍人,要收他爲義子,我得把他帶走。”放羊娃的父親立刻答應了岑參。放羊娃的名字原來叫也裏,岑參給他改了個名字叫,“岑鶻”。就這樣,岑鶻跟着岑參參軍入伍,來到了輪臺。

幾年過後,岑鶻在岑參的悉心教導下,不僅聰明幹練,而且精通漢語和回鶻語。岑參入關赴任,向朝廷舉薦了岑鶻。岑鶻沒有辜負老師的栽培,一邊工作,一邊培養了許多翻譯。岑鶻晚年回到了家鄉蒲昌,享受天倫之樂。他繼續教育他的兒孫們,講岑參的故事。後來,回鶻首領僕固俊盡取西州,建立高昌回鶻王國。岑鶻後代多有在王國爲官者,元代,高昌著名尼僧,翻譯家舍蘭蘭就是岑鶻的後代。

邊塞詩人岑參墓中的帳單 第2張

大詩人“特例”作品:岑參亦作《春夢》

成熟的詩人都有自己的風格,大詩人更是風格顯著。但在他們一生的作品中,有時會出現一首或幾首詩作,與尋常風格大異,簡直判若兩人。岑參的《春夢》:“洞房昨夜春風起,遙憶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裏。”如此單純的兒女情長,如此纏綿的一往情深,真不敢相信,這是岑參——以奇峭豪放的邊塞詩、以金戈鐵馬、宏大氣魄令人震撼的岑參。只有兩點略需留意:“洞房”指深邃的寢室,而不似習見的“洞房花燭夜”中與新婚有關。“美人”是離別中的伊人或故人,並非“美女”之意,也不一定是女子,有專家就認爲這裏是指丈夫,而第二句一作“故人尚隔湘江水”,亦可作旁證——所思者確乎是男子。除此之外,整首詩很好理解:昨夜春風吹進了深邃的寢室,讓人驚覺已經是春天了,於是想起遠在湘江之濱的伊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在夢中只用了片刻工夫,就已走完數千里路程去到江南了。這是寫夢境,也是寫思念之深切迫切,以夢境的恍惚寫感情的真切。

同樣讓人驚訝的是白居易《花非花》:“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本來《冬至夜懷湘靈》那樣直露淺近的詩才“像”白居易:“豔質無由見,寒衾不可親。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而《花非花》何其朦朧飄忽,何其含蓄不盡!此詩專家認爲詩意大致是悼亡或追念、惋惜。也許可以再寬泛一些,理解成由愛情引起的心靈顫動,而且唯其很不“白居易”的含蓄、空靈,更足以讓人生髮出自己的想象,喚起許多對曾經體驗或者錯過的美好之人、美好之事的追憶。那朦朧飄忽的未被命名的,令人懷戀,又難以挽留;徒增傷感,又不能也不願忘懷。

李賀詩風和白居易正相反,最喜棄熟就生,棄常就異,因此冷僻奇詭,悽豔陰冷,沉鬱晦澀。但也有例外,比如《致酒行》:“零落棲遲一杯酒,主人奉觴客長壽。主父西遊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吾聞馬周昔作新豐客,天荒地老無人識。空將箋上兩行書,直犯龍顏請恩澤。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少年心事當拏雲,誰念幽寒坐嗚呃。”這是李賀少有的直抒胸臆和行雲流水。沉淪中的抑鬱情緒和受激勵後再次燃起的凌雲之志,表露無遺。李賀因其父名晉肅之“晉”與進士之“進”同音,居然以犯諱爲由被剝奪了應試資格,英才不展,憂憤哀傷,“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開愁歌》),二十七歲便去世,沒有子女,只留下二百餘首詩。作此詩時他淪落長安,又體弱多病,友人置酒宴請,席上主人舉酒祝李賀健康長壽,三到六句是主人以漢代的主父偃、唐初的馬周經歷困苦而終獲大用的例子來勸勉李賀,希望他不要因眼前困頓而憂傷失望。李賀聽了友人的勸慰有所開悟,也暫掃彷徨無依之愁雲,表示要振作精神有所進取。讀此詩,覺得李賀是在一種薄醉之中,難得地擺脫了糾纏着他的痛苦,也忘卻了要“奇”要“澀”,就是天地間赤裸裸的一個人,痛痛快快地抒發屬於此生此世的情懷。

而幽深飄忽如珠淚玉煙的李商隱,能寫出酷肖杜甫風格的作品嗎?答案是:能。且看這首《杜工部蜀中離席》:“人生何處不離羣,世路干戈惜暫分。雪嶺未歸天外使,鬆州猶駐殿前軍。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雲雜雨雲。美酒成都堪送老,當壚仍是卓文君。”沉鬱頓挫,蒼勁厚重,精嚴工穩而錯落有致,儼然老杜!題中的“杜工部”點出了此詩與杜甫大有關係,因爲當時李商隱正要離開的四川局勢和杜甫當年離開成都時相似——都是內亂外侵,還因爲“這首詩雖然寫的是作者當時之事和席上之感,但它不僅風格上模擬杜甫,而且口吻也像杜甫,就好像是代杜甫所作一樣”(王思宇語,《唐詩鑑賞辭典》)。李商隱一直立意學習杜甫,前期的《重有感》等詩從題目、取材、風格、用典、煉字等方面,都追摹杜甫,也頗得神韻;到了後期,《杜工部蜀中離席》《籌筆驛》等仿杜之作就在嚴整之外,更從容自若,富有變化,也更爐火純青了,因此敢於“代”老杜作詩。天縱之才,一至於此。這些“特例”,如一樹繁花之外,獨出一枝,花色迥異,令人驚喜之外,珍惜不盡。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