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散文》讀書筆記

本文已影響8.95K人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餘秋雨散文》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餘秋雨散文》讀書筆記

我不知道能不能算作看過一本書,也不知道這能不能算作一本書。想必人們對餘秋雨的散文所作的評論已是多如繁星的了,我此舉不免有班門弄斧之嫌。我沒有看過很多所謂的世界名著,只因自己沒有這麼高的品味。然而對這些著作等身的大作家評足論道,又不免太膚淺了。終究還是忍受不住激情的誘惑,心靈的撩撥。

秋雨散文歷史的氣息很濃。像《酒公墓》、《寂寞天柱山》、《陽關雪》等許許多多的篇章其中濃縮了歷史,濃縮了人生。秋雨是年輕的,他能衝着王維的《渭城曲》而去尋訪陽關雪,僅僅是爲了一個多年的夢,爲了一份童真。因而他又是灑脫的,試想在各種現代文明的煩擾下,又有誰有這麼的一份閒情逸致呢。誰心中無一個饒撩的夢想,但誰依然有這麼的一份純真呢?我們對很多在年輕的心中是新奇的東西已見慣不怪了,甚至對於諸如搶劫、盜竊的現象也視而不見,不知道這些能不能看作麻木不仁,但至少說明我們已經失去了那份童真,我們的心已經老了。

秋雨是年輕的卻又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在秋雨的心中歷史雖然有許多美好的東西,更多的是給我們無窮的悔恨。在《道士塔》心中透露的就是這樣一種情緒。人們往往把敦煌石窟的罪人歸結爲王道士。從一個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是,當時的那種所謂官員的官員的錯,一個國家都如此的了,又何況一個如此無助的人呢?王道士爲生活的所迫也只能如此的了。作爲華夏子孫莫不對此感到悲憤的,卻很少人像秋雨那樣洞察更深層的原因。對於往事的描述,秋雨能如一位老人用歷史的心態看待,平和而非柔弱,悲憤而能決無忘其所然。秋雨應該對歷史有很深刻的瞭解。

近日讀了餘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山居筆記》,但當讀完最後一篇《歷史的暗角》後心情尤難平靜。

這是一篇專以揭露和鞭撻小人的散文。文章以歐洲的一名愛搬弄是非的長舌婦使得一村人都成了仇敵的例子開始,又舉出費無忌在奉命爲楚平王的兒子迎親過程中,設法把新媳婦變成了平王的夫人最終使楚國滅亡的故事。由此,作者爲小人總結了八大行爲特徵,即:小人見不得美好,小人見不得權力,小人不怕麻煩,小人辦事效率高,小人不會放過被傷害者,小人需要博取同情,小人必須用謠言製造氣氛,小人最終控制不了局勢。與此同時還把小人分成惡奴型、乞丐型、流氓型、文痞型等四種類型。但在剷除和防禦小人上作者卻犯了難。餘先生認爲,小人所以難以防禦,除了封建專制制度的特殊需要爲小人的產生和活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外,社會羣體還有五大原因,即觀念上的缺陷,情感上的牽扯,心態上的恐懼,策略上的失誤以及靈魂上的對應。

讀罷此文,我的第一感覺是餘先生肯定是碰上了現實中小人的糾纏,使他心生忌恨,不吐不快。但在鼓譟(餘先生詞)一番之後,又對如何防範感到無奈。所以我又想:這真是何苦呢?

孔老先生當初把人劃分爲兩種:君子和小人,標準爲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餘先生好像也贊成這種劃分,我們當然認爲餘先生也是君子了。但是,當小人爲利糾纏餘先生的時候,以君子之義是不是要以牙還牙呢?當餘先生對小人鼓譟以後,你的義又如何體現呢?況且,從古到今,人們爲了生存和發展,有智慧的用智慧,有力氣的使力氣,有誰能把君子和小人分得清呢。劉邦當初是無賴,屬小人範疇,但後來作了皇帝,你說他是因小人的卑劣獲得成功呢,還是以仁義取勝的呢。

量小非君子。一旦遇到所謂小人誹謗或糾纏的時候,上策乃是:不理不睬,沉默應對。

正是:

當紅大腕事纏身,何以偷閒鞭小人。

張羅八罪祥描臉,防範五難知費神。

慣見賢愚共奔競,豈憑好惡劃疏親。

英雄無賴常流轉,可記劉三昔日貧?

靜靜的夜空,最好莫過於讀書,一盞孤燈,一杯濃茶,細細品味。

《垂釣》是《餘秋雨散文》中的一篇,是餘秋雨夫婦在海參威的見聞,情節十分簡單。一胖一瘦的兩個垂釣老人,因爲個人喜好不同,胖老人在釣繩上掛了六個小小的釣鉤,每次下鉤不到半分鐘他就起竿,次次都會掛着六條小魚,他忙忙碌碌地不斷下鉤、起鉤,從來沒有落空,落日餘暉的時候,總是快樂地滿載而歸;瘦老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的釣鉤只有一個,而且碩大無比,即使沒有大魚上鉤,他都倔強地端坐着,等着暮色蒼茫了,瘦小的身影還在與大海對峙。

兩位老者不同的性格追求,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胖老人歸去的時候已是盆滿鉢滿,快樂的腳步如勝利者凱旋。瘦老人雖然用背影來鄙視同伴的淺北,但他畢竟魚桶空空,一個人在暮色漸濃的大海邊寂寞地等待,孤獨地守候!

餘秋雨在散文中說道一個更加物質,一個更加精神,一個是喜劇美,一個是悲劇美,他們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纔是完美的人類。的確,人類在演繹故事的時候,皆因爲不同的人生觀而豐富了結局,讓旁觀者更覺意味無窮。

人生何嘗不是這樣,如果不認清自己所處的環境和客觀條件,一味盲目地追求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目標,那種孤單寂寞的對峙並不能顯示崇高,唯有不斷地充實自己,發現自己,腳踏實地的面對和解決,纔會象胖老人一樣,面對人生自如地下鉤、起鉤,而且次次都是滿載而歸,撞開人生的一扇扇希望和快樂之門!

夜深人靜的時候,靜靜的翻開這樣的一本書。再去品味書中對人生、靈魂以及人性的感悟。當然會感慨萬千

今天,我終於將餘秋雨先生所著的《行者無疆》拜讀完畢。全書共分四部分,分別記述了他在南歐、中歐、西歐和北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描繪了四地區的滄桑鉅變和人文風情。我對這本書感悟頗深,我既領受到餘先生旅歐的艱辛、知識的淵博、獨特的視野、思辨的敏銳和文筆的冷峻,也對歐洲歷史和歐洲文明有了更深更細的瞭解。

這本書可以說是餘先生的歐行漫記了,他和同行者一道遠行前往歐洲進行社會考察和採訪,從南歐一角踏上歐洲大陸開始,由南至北一路走去,遊歷了許多國家,踏遍了歐洲的山山水水,走訪了許多名人故居,充分領略了歐洲古典文明曾經擁有的輝煌和現代文明的活力四射的魅力。餘先生自知是匆匆過客,所以每駐足一處,總是處處留心,細緻入微地觀察,用歷史的眼光、獨特的視角,在良知的驅使下理性看待中西方之間的文明、人文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並從中對比反思,直言中國在這些方面隱存的種種弊病。的確每個國家和民族甚至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本體,都有其生存發展所固有的良性特質,但也會存有影響其生存發展的負面因素,所以只有在對比中勇於揭示自身的不足,才能不斷改過自新,不斷前行。我很欣賞他的這種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這是一種穿越時空的思索和對話,是對歷史的直視和感悟,是一種膽略和智慧。對此我頗有同感,歐洲社會即保留了古典傳統的魅力,也輝耀着現代文明的光芒,中華文明悠悠五千年,本來應該有着比歐洲更厚重的歷史沉積和更多值得世人仰慕的有價值的精神所在,而我們卻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沒有真正將傳統文明的精髓發揚光大;人們在追求財富的同時,卻忽略了精神素養的提升,從而缺失了精神文明這一臂膀的支撐,這是前進道路上的悲嘆之處。在這裏,我呼籲更多像餘先生這樣的有社會良知有歷史和社會責任感的仁人志士涌現,靠他們的言行感召感染世人勇於面對社會和自身存在的缺失,主動學人之長彌己之短,積極提高國民的人文素養,讓我們的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舞臺重新大放異彩。

《行者無疆》真的是一本好書,在這裏,我不便多述書中的細節內容,你不妨自己去慢慢賞讀、細細體味、好好享受。

我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感受頗多。

這本書是餘秋雨教授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它的主調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祕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主要風格是描寫歷史的深邃蒼涼,柔麗悽迷的小橋流水,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和充滿感慨的回憶。

其中,我最痛恨王道士,是他,把我國的明珠敦煌石窟給毀了,他不僅把流光溢彩的壁畫用石灰遮蓋了去,而且,他還把我國的文物用極低的價格賣給了外國人。

不過,最讓我感嘆的是蘇州。它默默無聞地度過了自己2500歲的生日,卻還被世人指責:蘇州缺少王陵之氣。這裏沒有森然殿闕,只有園林。這裏擺不開戰場,徒造了幾座城門。這裏的曲巷通不過堂皇的官轎等等。這一切的指責蘇州都承受了,它還原諒了西施——帶給它無盡苦難的源頭。其次,我個人並不覺得吳儂軟語與玩物喪志同義。

在生活中,我們自然不可能達到餘秋雨教授的這種意境,但是,在餘秋雨教授寫的這本書中,我有點明白了。

我明白了:在以前的中國,我們出現了很多腐敗的人,像王道士,可是,我國也有不少青年壯士爲了國家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這就是《風雨天一閣》《青雲譜幻想》等。

讓我們一起爲了中國文化的興衰而奮鬥吧!

著名學者孫紹振先生曾說:“餘秋雨之所以在九十年代崛起,就是因爲他在自然景觀面前,將激情抒發和智性文化沉思結合起來。”讀《文化苦旅》,讀《山居筆記》,我們都會鮮明地發現一個普遍存在的藝術個性,即以自然景觀爲核心意象,使激情與智性相互滲透,把對自然景觀的讚歎和文化景觀的闡釋統一起來。《都江堰》就是這樣的一篇佳作。

這篇散文抒情激切、高亢。文章開篇就奠定了一種厚此薄彼、褒貶分明的情感基調:“我以爲,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我以爲”“最激動人心”“不是……而是……”這些字眼,將作者的理性判斷鍍上強烈的主觀情緒色彩,它統領下文對都江堰自然地理景觀(水)和文化景觀(李冰之於水利建設的傑出貢獻)等的描述與議論。

激情的抒發需要具體形象鋪墊,否則感情勢必空洞浮泛。《都江堰》一文形象刻畫角度多變,生動空靈。有正面描寫,有側面烘托。正面描寫,或從聽覺角度切入——“如地震前兆,如海嘯將臨,如山崩即至”——未見其形,先聞其聲,以極度誇張的比喻摹擬江水驚心動魄的聲響;或從視覺角度攝取,抓拍堰中江水股股疊疊或合聚飛奔或分流直竄的動態鏡像,突出其規整中的強悍的精神,展示它“壯麗的馴順”的個性。側面烘托,有欲揚先抑,如寫去都江堰之前的先入爲主的偏見、懶懶的心緒、散散的腳步,來反襯之後親睹真容的震驚與歎服;有對比映襯,如以海水的“雍容大度”與江水的“精神煥發”相比照,突出江水“踊躍喧囂”的氣韻。這些自然景觀形象的描繪,飽含欽敬欣羨之情,爲下文文化景觀的智性反思張本。這些感性的麗句裏潛藏着作者對都江堰內蘊的精神風度之歷史價值的深邃反思。

智性的沉思需要具體形象承載,否則思考勢必單調枯燥。文章在從聲、形、神韻等多側面寫足了都江堰自然景觀的壯美之後,接着將視線聚焦於“李冰”這一形象及其歷史文化的內涵上。作者對李冰形象的刻畫是粗線條的,主要用夾敘夾議的手法,縱橫今古,浪漫飄逸,充滿詩情。作者先是遺貌取神,“取其一點,不及其餘”,以類似速寫的筆法,寥寥數字勾出他想像中的蜀守李冰的形象:“手握一把長鍤,站在滔滔的江邊,完成了一個“守”字的原始造型。”然後疊加上“畫外音”:“站在江心的崗亭前,‘你走這邊,他走那邊’的吆喝聲、勸誡聲、慰撫聲聲聲入耳。”再點綴以妙語連珠的議論,展開與人文景觀的對話。如“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間老農的思維,進入了最澄徹的人類學的思考”,又如“秦始皇築長城的指令,雄壯、蠻嚇、殘忍;他築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等等,這些瀟灑出塵的智性判斷把李冰形象深厚的精神內涵縱深挖掘出來,坦呈在讀者面前。這些智性的睿語中奔涌着作者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精神資源的敬重與熱愛之情。

智性的沉思,不僅要藉助於思接千載、心騖八極想像,更須有縱橫捭闔的聯想,從而讓議論的鋒芒更犀利。本文第三部分,在闡釋李冰的治水韜略時,作者順水推舟的點到:“在李冰看來,政治含義是浚理,是消災,是滋潤,是濡養。”這是借題發揮的神來之筆,換句話講,這纔是都江堰這一人文景觀的核心隱喻,它與長城所象徵的“保守、僵硬、封閉”形成一種潛在的對照。此外,作者還善用穿插筆法以拓寬闡釋空間,如第三部分倒數第2自然段,插敘了石像出土後,一位現代作家面對殘損的塑像而向現代官場袞袞諸公發出的詰問——“活着或死了應站在哪裏”,這是對當下那些尸位素餐者擲地有聲的當頭棒喝。其實,這也是作者在向讀者追問:我們今天,應該向李冰學習什麼?那不就是曾經有過的“冰清玉潔的政治綱領”,不就是天下爲公、澤被萬民的務實行動?……

“一粒沙裏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以小見大,由表及裏,因少總多的選材與立意的運思方式,是秋雨文化謀篇佈局的常規。本文着重從都江堰這一人文景觀的歷史價值與當代意義的層面來抒情議論的,因景及人,因人及事,因事及理,如抽繭剝絲,將其精神個性、文化人格、政治理想的追求躍然於紙上,感性與理性交融,譜寫一曲浩浩蕩蕩的激情與智性二重奏。

讀秋雨散文,就如讀着一本厚厚的歷史,更有萬象的人生世態和豐富的個人情感。秋雨的心是年輕的,他的心又是遲暮的。有着兒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嚮往新奇的心,有了發自內心的對歷史的感悟。因此他的人生應是美麗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寫的那樣他應該是一個“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會有一顆年輕的心的。

秋雨對夢想的初衷,對歷史的感悟。更是由於他對人類歷史的重視。他追尋的心中的“陽關雪”,他對對待敦煌文明隱沒的遭受蹂躪的過去不再如別人所云的那樣將罪過歸咎於一個無力迴天的王道士。歷史的失落該有歷史的更深層的本質的'。歷史的源遠流長也正是因爲它有令人悲痛的過去。有了老人的睿智,有了兒童的心情,方有正視歷史的勇氣

初次接觸餘秋雨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讀完,深深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折服,他思接千載,天馬行空的聯想,對歷史、對文化滲透着的領悟力,也使餘秋雨在中國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而後接觸到他的另幾本著作,談史談鑑的《山居筆記》、闡述立身處世的《霜冷長河》、《行者無疆》,以及對比幾大文明的《千年一嘆》,還有類似回憶類的封筆之作《舍我一生》。讀完後,總想寫點什麼,而一直未敢動筆,只怕自己的看法太浮淺,甚至落入俗套。在上節課談到寫作風格問題,於是還是想起了餘秋雨,也參考了諸多對餘秋雨寫作風格的評論,也略加自己的一點淺見。淺談一下餘秋雨散文的寫作風格問題,對於我們的寫作也有很多的借鑑意義。

餘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終貫穿着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與其他一些所謂文化散文家相似,餘的作品更透着幾絲靈性與活潑,儘管表達的內容是濃重的。餘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契合,將歷史寫活、展現,引起我們反思、追問,作爲一個知識分子,他的作品已滲透了文人的憂患意識和良知,這點也許是最重要的。

典雅、靈動如詩般的語言。餘對語言有一種超強的領悟力和駕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種情理交融的雅緻語言,並且“語言在抒情中融着歷史理性,在歷史敘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他選擇恰當的、富有詩意、表現力的語言加以表達,這些語言具有詩的美感,從而把複雜深刻的歷史思想和文化說的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可讀性很強。

同時他還綜合運用對偶、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大段的排比,對偶增強了語言表達的力度,構成了一種語言的氣勢,使語言不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平淡無味,而富有了張力,富有了文采。

我不知道能不能算作看過一本書,也不知道這能不能算作一本書。想必人們對餘秋雨的散文所作的評論已是多如繁星的了,我此舉不免有班門弄斧之嫌。我沒有看過很多所謂世界名著,只因自己沒有這麼高品味。然而對這些著作等身的大作家評足論道,又不免太膚淺。終究還是忍受不住激情誘惑,心靈的撩撥。

秋雨散文歷史氣息很濃。像《酒公墓》、《寂寞天柱山》、《陽關雪》等許許多多的篇章其中濃縮了歷史,濃縮了人生。秋雨是年輕的,他能衝着王維的《渭城曲》而去尋訪陽關雪,僅僅是爲了一個多年的夢,爲了一份童真。因而他又是灑脫的,試想在各種現代文明的煩擾下,又有誰有這麼的一份閒情逸致呢。誰心中無一個饒撩的夢想,但誰依然有這麼的一份純真呢?我們對很多在年輕的心中是新奇的東西已見慣不怪了,甚至對於諸如搶劫、盜竊的現象也視而不見,不知道這些能不能看作麻木不仁,但至少說明我們已經失去了那份童真,我們的心已經老了。

秋雨是年輕的卻又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在秋雨的心中歷史雖然有許多美好的東西,更多的是給我們無窮的悔恨。在《道士塔》心中透露的就是這樣一種情緒。人們往往把敦煌石窟的罪人歸結爲王道士。從一個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是當時的那種所謂"官員"的官員的錯,一個國家都如此的了,又何況一個如此無助的人呢?王道士爲生活的所迫也只能如此的了。作爲華夏子孫莫不對此感到悲憤的,卻很少人像秋雨那樣洞察更深層的原因。對於往事的描述,秋雨能如一位老人用歷史的心態看待,平和而非柔弱,悲憤而能決無忘其所然。秋雨應該對歷史有很深刻的瞭解。

靜靜的夜裏,很有咀嚼的心情,便選擇了文章稍長的《山居筆記》,開始認真地閱讀。《抱愧山西》餘秋雨考察晉商文化的興衰,大至晉商文化的興衰、山西的獨有的民情風俗以及歷史沿革、獨特的地理環境、山西商人曾經活躍的歷史舞臺,小到“三晉會館”的變遷、宋氏三姐妹傳記中關於孔祥熙家鄉的描寫、中國第一家專營異地匯況和存放款業務和票號“日升昌”舊址、中國一代鉅商的私邸喬家大院等等,時間空間跨度之廣,思緒反差之強烈,讓人感覺到一種磅礴大氣。

《流放者的土地》有關流放地“寧古塔”的大量典籍資料,清朝的文字獄、朝廷冤案,安徽青年章鋮的“科場案”似乎瀝瀝在目,一個人跡罕至卻高官、學者薈萃的蠻荒之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遙遠的絕響》說“我”和魏晉這段歷史之間的緣,餘秋雨有時站在今天評點,有時回到魏晉親臨歷史的現場,看活脫脫一對可愛的人物阮籍和嵇康,讓我們重溫遙遠的“即便是仰望一下,也會對比出我們所習慣的一切平庸”的“魏晉風度”。

《蘇東坡突圍》,《一個王朝的背影》,《遙遠的絕響》,《脆弱的都城》,《風雨天一閣》。我反覆地掂量書裏所有的篇章,跟着餘秋秋雨追索文化生成的奧祕,感受文化歷史的興衰。最後不得不歎服:這麼多的人文史料何以匯聚到了餘秋雨這便充滿靈性?

漸漸,和餘秋雨對夜雨的詩意一樣,有了一點新的思考。

曾經讀過餘秋雨的許多散文,而讓我時時不能忘懷的一篇就是《垂釣》了。《垂釣》是餘秋雨夫婦在海參威的見聞,情節十分簡單。一胖一瘦兩個垂釣老人,因爲自己的喜惡,胖老人在釣繩上“掛了六個小小的釣鉤”,每次下鉤不到半分鐘他就起竿,次次都會掛着六條小魚,他忙忙碌碌地不斷下鉤、起鉤,從來沒有落空,落日餘暉的時候,總是快樂地滿載而歸;瘦老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的釣鉤只有一個,而且“碩大無比”,即使沒有大魚上鉤,他都倔強地端坐着,等着“暮色蒼茫”了,“瘦小的身影還在與大海對峙”。

兩位老者不同的性格追求,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胖老人歸去的時候已是盆滿鉢滿,快樂的“腳步如勝利者凱旋”。瘦老人雖然“用背影來鄙視同伴的淺北,但他畢竟魚桶空空,一個人在暮色漸濃的大海邊寂寞地等待,孤獨地守候!

餘秋雨在散文中說道”一個更加物質,一個更加精神“,”一個是喜劇美,一個是悲劇美“,”他們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纔是完美的人類“。的確,人類在演繹故事的時候,皆因爲不同的人生觀而豐富了結局,讓旁觀者更覺況味無窮。

也許有人認爲胖老人是追求物質而胸無大志,隨遇而安,渾渾噩噩地過着小魚生活的現實主義者;瘦老人則是一個追求完美、志在高遠、鍥而不捨的理想主義者。然而,從生活的角度而言,我對胖老人的做法是報以讚許目光的。生活追求需要積極向上,卻要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智慧,不容許有盲目和好高騖遠的僥倖心理,胖老人十分明白自己所面臨的客觀條件,鉤小灘淺,他不妒忌瘦老人釣鉤的”碩大無比“,也不去打擊他的執着,即使在”提起滿滿的魚桶走了,快樂地朝我們扮了個鬼臉,卻連笑聲也沒有“,怕的是驚擾了瘦老人的釣魚夢,他的這份平常心,使得他非常快樂。也許,他一輩子都釣不上大魚,但是在他面對的領域裏,他,的確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優勝者。

瘦老人無疑是許多人認爲的完美形象,他身上有着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壯士之美。他的釣魚鉤”碩大無比“,可謂大矣,”在他眼裏,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釣起那一大堆魚,根本是在糟踐釣魚者的取捨標準和堂皇形象“,”夕陽照着他倔強的身軀,他用背影鄙視同伴的淺北,瘦老人是唯大魚不釣的,他在淺淺的水域裏等待大魚上鉤,儼然一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情形,他在苦作者:錢毅偉苦地單相思久久不願上鉤的大魚之餘,卻沒有實際地分析自己所處的客觀條件,倘若他向大海深處更進十米、二十米,或許就有機會擁有胖老人意想不到的收穫,“碩大無比”的釣鉤上掛着他夢寐以求的大魚兒。只是,他自視清高,鄙視胖老人的滿載而歸,卻不曾想付出哪怕一點點智慧和艱辛!他的盲目執着在淺淺的沙灘邊顯得格外蒼白,讓觀者體味到他的孤獨和單保。

人生何嘗不是這樣,如果不認清自己所處的環境和客觀條件,一味盲目地追求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目標,那種孤單寂寞的對峙並不能顯示崇高,唯有不斷地充實自己,發現自己,腳踏實地的面對和解決,纔會象胖老人一樣,面對人生自如地下鉤、起鉤,而且次次都是滿滿的六條活蹦亂跳的魚兒,撞開人生的一扇扇希望和快樂之門!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