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選擇隨筆

本文已影響1.65W人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隨筆吧?隨筆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具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你見過的隨筆都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命的選擇隨筆,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命的選擇隨筆

生命的選擇隨筆1

當我在拼命的敲打着鍵盤,分秒必爭的撰寫彙報材料的時候,電話鈴突然響起,看着上面一個熟悉的名字,我不得不停下來接聽電話,因爲我無法拒接,這是我多年來養成的一種工作習慣。

當電話的那頭得到了滿意的答覆之後,撂下電話我回到電腦前,卻發現自己的思路無論如何都不能和剛纔一樣連貫了,我很難繼續保持自己的專注,我又一次被打斷了思路。對於寫東西這件事來講,專注力十分重要的,但是我們又不得不面臨各種環境因素的干擾,如被電話無情的打斷。

當我們無法按照時間節點要求完成工作時,沒有人會詢問原因是什麼,大多數人只能看到事情的結果而不會去關注原因。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我們工作多年,但是還是感到自己一無所獲,沒有獲得成長,能力也沒有得到提升。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們一直在從事“浮淺工作”而不是“深度工作”。

“浮淺工作”和“深度工作”這一概念來自於卡爾·紐波特的暢銷書《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作者卡爾·紐波特:

卡爾·紐波特,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博士,喬治城大學計算機科學副教授,暢銷書作家。 卡爾·紐波特屬於學歷高、溝通能力強,善於用語言和文字表達自己觀點的人。

同時由於其計算機的專業背景,他能夠利用互聯網充分的擴大自己的影響力,進而幫助更多的人。他創辦了在美國廣受歡迎的博客“學習HACK”,致力於爲大家破解工作和學習領域的成功模式。

在卡爾紐波特所著的暢銷書《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一書中,首次對於浮淺工作和深度工作提出了明確的定義

深度工作: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製。

浮淺工作:對於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任務,往往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爲世界創造太多新價值,且容易複製。

我們獲得成功需要具備的兩種核心能力是:一、迅速掌握複雜工具的能力;二、在工作質量和速度方面都達到精英層次的能力。

對於上面提到的第一種能力,用一句簡單的話就可以說明實現的路徑:“如果你無法學習,就無法成功”。對於第二種能力而言,如果你不產出,就不會成功,不管你的技藝多麼純熟,天資多麼聰慧。歸納爲一句話:這兩種核心能力依賴於你進行深度工作的能力。

通過深度工作可以幫助你迅速掌握困難的事務

就如一位哲學家所說“讓你的頭腦成爲透鏡,匯聚專注之光;讓你的靈魂完全投入到頭腦中的主導之物上,盡情吸收思想。”

深度工作有助於精英級產出的實現

建立一種理念:在長時間無干擾的狀態下,批量解決困難卻重要的智力工作。清楚的意識到:高質量的工作產出等於投入時間和專注度的乘積。

儘管深度工作並非是我們經濟中唯一有價值的技能,不培養這種能力也可能做得很好,但是不需要深度工作的職業會越來越少。除非你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在你所屬的職業領域分散精力是重要的,否則希望你能夠認證考慮深度工作,肯定會得到最好的效果。系統地培養個人進行深度工作的能力,並由此活得豐富的成果。

在深度中繁榮,在淺薄中沉淪,成爲一種可以稱作“深度智人”的物種。“我將活出專注的人生,因爲這是最好的選擇”,深度的人生是美好的,不論從何種角度審視。

“擯棄浮淺工作,進行深度工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需要我們按照四個準則的要求做事:

準則一 工作要深入

1.1 選擇自己的深度哲學,作爲自己的原則

一、禁慾主義哲學

通過摒棄或最小化浮淺職責,從而實現深度工作的最大化。這種哲學的踐行者往往有明確且價值極高的職業目標追求,而且他們在職業上取得的大部分成就都是由於工作表現特別突出。

適用人羣:社會的精英階層,在專業領域已經達到了一定高度的成功人士

二、雙峯哲學

將個人時間分成兩塊,將某一段明確的時間用於深度追求,餘下的時間做其他所有事情。在深度時間裏,雙峯工作者會像禁慾主義者一般工作—追求高強度、無干擾的專注。在浮淺時間裏,專注並非首要目標。

適合人羣:必須在非深度追求中有實質性的投入才能成功的人,如作家坐在咖啡屋裏喝咖啡交流刺激自己進行思考。

三、節奏哲學

認爲輕鬆啓動深度工作的最好辦法就是將其轉化成一種簡單的常規習慣。換言之,其目標始創造一種工作節奏,讓你不需要你投入精力便可以決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時需要進入深度狀態。

適合人羣:常規辦公室工作的深度工作者,有空閒的時間有待利用的人

四、新聞記者哲學

在日程安排中隨時可插入深度工作的方法稱作記者哲學。這種方法並不適合深度工作的新手,因爲使頭腦迅速從浮淺轉入深度模式的能力並非自然得來。這種習慣需要你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堅信自己所做之事是重要的而且將會成功,而這種堅定的信念往往建立在已取得的職業成就基礎之上。

適用人羣:需要在緊密的日程安排裏擠出大量的深度工作時間的人羣

1.2 習慣化

思考一些問題,幫助自己建立深度工作的習慣,這些問題是:你將在何處工作,工作時間多長;工作開始之後你將如何繼續工作;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

通過回答這些問題,來設定結構性,做出承諾,使大腦能夠進入專注狀態,這樣你才能開始創造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成爲習慣意味着:內化於心、外顯於行,這是真正獲得深處工作狀態的根本。

1.3 大手筆

在必要的時候,需要通過加大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投入來創造環境,讓自己真正出於深度工作的狀態。

要有面包可吃和獎狀可領,他使我們看到遠方,並能堅持走到最後。

1.4 協作

深度工作和協作之間要保持相對的平衡,關鍵在於我們要靠專注從包圍在我們周圍的各種想法的漩渦裏提取有用之物。

專注和協作並不矛盾,關鍵在於我們要找出有用的東西,並平衡他們之間的關係。

1.5 4DX框架下的四種原則

原則1 關注點放在極端重要的事情上;原則2 抓住引領性指標;原則3 準備一個醒目的計分板;原則4 定期問責

要事第一、目標導向、節點明確、考覈量化、定期問責。

1.6 圖安逸

原因1 安逸有助於提升洞察力;原因2 安逸時光有利於補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原因3 晚間安逸時光裏放下的工作往往沒有那麼重要

忙裏偷閒不是爲了閒散,是爲了換一種心態,換一種視角,換一種方式來體驗深度工作的意義。

準則二 擁抱無聊

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種需要訓練的技能。如果你不同時減少對分心事物的依賴,增強專注度的努力可能就會白費。

一旦你的大腦習慣了隨時分心,即使在你想要專注的時候,也很難擺脫這種習慣。這時你的大腦已經不能夠勝任深度工作,即使你也會經常安排時間來訓練專注的能力。

最大程度地利用好自己深度工作的習慣需要訓練。訓練必須堅持兩個目標:高強度提高你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克服分心的慾望。

策略是:預先計劃好你使用網絡的時間,然後在這些時間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網絡。

三個需要考慮的重點:

第一點:即使你的工作需要大量使用網絡和快速回覆電子郵件,這個策略也適用。

第二點:不論你怎麼計劃網絡時段,都必須保證在這些時段外徹底屏蔽網絡。

第三點:在工作外也按計劃使用網絡,可以進一步提升專注訓練的效果

總而言之,如果想憑藉深度工作成功,你就必須重新編排自己的大腦,使它從容地抵擋令人分心的刺激。

像羅斯福一樣工作

通過羅斯福的例子,我們不難發現深度工作並不是僅僅投入大量的時間,還要保證足夠的專注,事實上只要專注度高,時間可以相對減少。因爲真正的公式是:時間*專注度=深度工作

有成果的冥想

有成果的冥想的目標是:在身體勞作而身體空閒的時候,將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義明確的專業難題上。兩條有價值的建議:建議一:小心分心和原地打轉;建議二:組織你的深度思考。

只要你願意付出努力,就可以提高專注的能力。

準則三 遠離社交媒體

很多人不能拒絕的原因,是由於他們的腦袋裏有一種固化的思維模式:選擇網絡工具的“任何益處法”:一旦發現使用一款網絡工具有任何可能的益處,或者是不使用就可能錯過某些事,你就覺得有足夠理由使用這款網絡工具。

如果要進入深度工作,工具選擇的方法:明確在你的職業和生活中決定成功與幸福的決定因素。只有一種工具對這些因素的實際益處大於實際害處時才選擇這種工具。

在你的網絡使用習慣中採用關鍵少數法則

舉個例子,如果你想成爲一名作家,那麼首先職業目標要明確,而後要有支持這個目標的活動。

職業目標:寫出精美的敘事體故事,以改變人們理解這種世界的方式。

支持這個目標的主要活動:有耐心、有深度地進行研究;有目的性地認真寫作。

關鍵少數法則:在許多情景中,80%的已知效果源自20%的可能原因。

戒掉社交媒體

需不需要徹底戒掉社交媒體,取決於你屬於那一類人。但只有你嘗試了沒有它們的生活,你纔會製造你屬於那一類人。但記住測試時,對於網絡的各種應用只需要打包,不需要卸載,更不需要向其他人張揚,你需要的只是停止使用功能。

打包派對:當我們決定簡化生活的時候,這是一個簡單易行的辦法,這是需要幾個簡單的步驟:

步驟一 將所有的東西打包進整理箱,就像要搬家一樣;步驟二 如果需要使用已經打包的東西就把它拿出來放回原處;步驟三 一週之後所有還在整理箱裏沉睡的東西都可以扔掉了。

不要用網絡來消遣

如果你沒有在某一特定時間段給自己安排任務,這些網站或APP總是一種有誘惑力的選擇。如果你在自由時間有高質量的事情去做,這些對你注意力的控制就會減弱。

如果你想抵禦娛樂網絡對你時間和精力的誘惑,那麼就給大腦找一些高質量的替代活動。這樣不僅可以使我們避免分心,保持專注的能力,同時還有實現一個偉大的目標:“體驗到何爲生活,而不僅僅是生存”,我的進一步理解是“體驗到何爲成長,而不僅僅是生長”。

不要用網絡來消遣,要利用網絡來學習,當你選擇消遣時,你得到的只能是消遣自己的時間,當你選擇學習和更新自己的認知時,你才能從意識上有根本性的改變。

準則四 摒棄浮淺

我們要用懷疑的眼光對待浮淺工作,因爲其害處經常被低估,而作用卻經常被高估。浮淺工作不可避免,但是你必須對其加以限制,使其不影響你充分深度工作的能力,因爲深度工作決定着你的最終工作成效。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還需要一些策略:

一天的每一分鐘都要做好計劃

深度工作要求我們尊重自己的時間,意識到時間是最寶貴的資源,具體的行動就是:提前決定你一天的每一分鐘要做什麼工作。因爲一個人的日程都是由內在驅動和外在要求這兩股力量決定的,所以開始的時候你對這個主意的牴觸也是自然的。但如果你想發掘自己的潛力,成爲一個有所成就的人,那麼就必須打破這種顧慮。

定量分析每一項活動的深度

首選讓我們重溫一下關於浮淺工作的定義:

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任務,通常在受到干擾的環境下開展。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爲世界創造新價值,且容易複製。

通常需要大量專業技能且所需要的時間週期較長的工作時深度工作,這些工作可以鍛鍊能力、提升自我。可以在單位時間裏提供更多的價值回報。其他人也很容易上手的工作,不會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因此可以理解爲浮淺工作。

向老闆申請浮淺工作預算

一份不需要深度工作的工作不可能使你載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取得成功,物以類聚人以羣分,當一個組織的管理者不重視深度工作時,那麼就是你必須選擇離開的時候了,當你意識到這一點時,你要對你現在的老闆表示感謝。

五點半之前結束工作

這樣做的目的`是:確定一個堅定的目標,在某個固定時間之後不再工作,然後在工作中尋找提高產出的策略以達成目標。這種做法被稱爲“固定日程生產力”。

變得不容易被聯繫到

這裏指的不僅僅是電子郵件、還包括傳統的電話、即時通訊工具:微信、QQ等。在工作中我們經常會被來此各方面的鏈接需求所打擾和打斷,以至於我們根本無法進入深度工作狀態。

具體的原因及解決方案如下:

一、職責不清

很多時候,這些人聯繫你的原因是他們不知道該去聯繫誰,這時候你的任務不是幫助他解決問題,而是告訴他應該去找誰,這件事情誰負責。

二、拒絕回覆

有些人聯繫你不是爲了解決問題,而是爲了把問題推給你,這時候你要學會說不,對於浪費他人時間且不自省的人來講,和他們糾纏這建設本身就是在浪費我們最寶貴的時間資源。

三、靜音模式

當你要專注下來的時候,可以將手機設置爲靜音。將各種信息提醒設置爲靜音,讓他們不要隨時佔領你的耳朵,打斷你的思路,以保證自己的專注性。從被動的接受被其影響,轉化爲有主動需求時採取瞭解。

如果你發現只要聽到消息提示音,你就不得不去看一下手機的話,我認爲我的這條建議對你來講就十分必要了。這避免我們在進行深度工作時不斷被打斷,對於保持專注十分必要。

四、工具的影響

很多工具的目的並不是想要幫助你,而是想要影響你,至於這種影響是好是壞,就要靠我們每個人自己來判斷了。

寫在最後的話

深度的生活並不適合所有人,甚至可以說只適合少數能爲此付出艱苦努力,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習慣的人。如果你願意走出舒適區和恐懼,將自己的頭腦發揮到極致,創造出有價值的東西,你將會如前人一樣發現,深度能造就富有效率和意義的生活。

“活出專注的人生,生命最好的選擇”,希望你也認同這句話。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作者:一個人的歷史

生命的選擇隨筆2

有一株開在山崖間的野百合,它雖與野早生長在一起,一同爭雨水與養分,但它立志開花。鳥兒譏諷它,野草排斥它,但它不畏艱險,接受烈日,迎來狂風,終於有一天,它開放了。它展開美麗的花瓣,散發出醉人的芬芳,從此,它的種子遍佈整個山谷,這裏開滿了白鶴,無數遊人慕名而來,它的精神被所有的百合謹記:身爲花,我就要實現花的價值,我要開花

如果野百合向風暴與酷暑抱怨,她會開花嗎?如果野百合被鳥兒與野草的譏諷嚇倒,她能開花嗎?如果野百合沒有堅定自己的信念,選者了一條實現自己價值與使命的路,她的種子會撒滿整座山谷嗎?百合花告訴我們實現自我價值的路會有阻礙,有風雨有黑暗,有嘲諷或是失敗,我們應風雨兼程,高級一路的荊棘,部位一切她努力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實現自己的價值。

不經風雨,怎能見彩虹。秋天成熟的果實低下了頭,她說:沒有風吹日曬就不能成就她的甜美,沒有風霜雨露就沒有它今日的飽滿。秋實的感激是它對風雨雷電的。而我們,一路逐夢的人則要用心去感激那些在路上絆倒過我們的岩石,刺傷過我們的經濟,和那些迷惑過我們的假象。就如同《海闊天空》裏唱出來的一句:“冷漠的人/謝謝你們曾經看我/叫我不低頭/更精彩的活。”

的確,沒有攔路石,我們不會知道方法總比困難多的道理,沒有刺人的荊棘,我們不會體會到世態冷暖,沒有那些迷惑過我們的沿途的風景,我們怎麼能再次堅定自己最初的信念,不再動搖呢?於是我們清楚地知道,學會感激,感激曾經傷害過我們的,那些痛苦已成長爲我們的經驗。

我們同樣也應該銘記,那些在我們成長的路上爲我們鼓掌,爲我們擦區淚水與汗水的人們。

在中國的很多地方,有些人選擇一生都在路上。他們不停地走,直到生命結束的一刻。他們並非是所謂的乞討者,他們只是在完成自己的夢想,做自己想做的事。這一路上他們很有可能會失去生命,但他們大多都活了下來。若沒有一路熱心人的幫助,他們怎麼有能力走完這段征程。

在大多的生命中,我們都會要懂得感激,在成長的路上遇到的傷害與愛,是我們要深深敬禮的,是他們讓我們有了自己的價值的體現。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