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研活動反思

本文已影響2.53W人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意爲自我反省。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教研活動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教研活動反思

幼兒園教研活動反思1

本次活動,主要通過欣賞對對歌、學唸對對歌、和創編對對歌三個環節來實現:通過有韻律感的問答聯想彎曲的事物和嘗試將彎的物體編入問答歌,體驗創編的樂趣兩個教學目標。

在第一次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先引入對對歌,請孩子們欣賞,在這一過程中,發現孩子們能夠認真傾聽,但是似乎對兒歌的興趣不是那麼的濃厚,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學唸對對歌的環節中,我們採用了分角色一問一答的形式,幫助孩子進一步體驗兒歌,雖然手段比較老套,但是孩子們在這一環節中還是表現出了積極主動的狀態。創編兒歌部分,似乎是整個活動的高潮部分,孩子們很興奮,能夠想出很多彎彎的東西,老師用簡筆畫的形式將這些物體記錄下來。在創編的過程中,孩子們能積極和老師對歌、互動。整個活動實施下來,目標基本實現。

在二教中,我們在一教的基礎上進行了修改:一開始,我們先喚起孩子的已有經驗,請他們說一說彎彎的東西有哪些,老師用簡筆畫的形式將其記錄下來。接着出示圖片,請孩子們說一說圖片上有什麼?用一句“圖片裏藏着一首好聽的兒歌”來激發孩子的興趣,這種方式,似乎比直接導入兒歌的效果要好些,能夠很好地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從而進一步引發對兒歌內容的思考。但是在最後一個環節中,由於將“彎彎的東西有哪些”這一小環節提前了,就直接請孩子們將黑板上的內容進行創編,對孩子們來說,似乎少了一個激發他們進入創編活動的跳板,對於創編的熱情低於前次活動中孩子的表現,是不是因爲那個小環節的調整?活動結束後,自己又考慮了一下,在前次活動中的創編部分,老師先是說問句,接着請孩子創編答句,而在這次的活動中,我直接請孩子創編問句和答句,對他們來說可能有些難,所以創編一開始有些冷場了,也許是對孩子的能力估計不足。但是發現這種情況後,接下來我就降低了難度,自己說問句,請孩子說答句,這樣一來,活動氣氛似乎有所改善了。

在三教中,我們在一些小細節上進行了修改|:前兩次活動中,老師的簡筆畫都是畫在黑板上的,請孩子一句一句地創編。在三教中,我們準備了長方形的紙,四張四張排放在一起(和原兒歌的句型一樣(,再將孩子創編的內容有序地畫在紙上,形成一首完整的兒歌。從孩子的反應來看,兒歌部分他們很快就掌握了,但是在創編的時候,對於問句還不能很好的.表達清楚,這是在前兩次活動中都沒有出現的情況。也許是在分析兒歌的過程中有所疏忽,孩子們可能還沒有很好地理解。

通過本次研討活動,讓我們對教材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在設計活動的時候還要多考慮自己班上孩子的特點,而不能現搬教材。

幼兒園教研活動反思2

剛剛結束的語文教研活動讓我收穫很大,我感受到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我們的課堂應該越來越充滿活力。孫老師課堂的精彩環節,引導學生創造性的發言,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在整個活動中有了一些思考與體會。

要想做一名優秀的教師,就要多讀書,教師不學習就意味着要落後。通過孫老師的課堂,我深深地體會到,語文課要上的精彩,不是老師講的怎樣精彩,而是讓孩子學得精彩,孩子表現的精彩。孩子在課堂上表現的精彩,很多時候是靠老師的引導,如:老師的語言神態,更重要的是老師自身有沒有雄厚的文化底蘊,只有具備這些,才能感染我們天真可愛的孩子。

孫老師的課堂猶如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宴席,當然這也離不開孫老師的智慧。課堂上,孩子們在孫老師的引導下,自己能在課堂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然後去展示自己,此時我覺得課堂就像個大舞臺,讓孩子們在這個大舞臺上自由地展示自己地舞姿。正如孫老師課後與我們交流時所說的,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要善於去引導,挖掘,不要急於告訴孩子們答案,逼他們自己去動腦思考問題,久而久之培養習慣,課堂中老師稍一引導,可就會上的很順了。

孫老師的課堂教學很注重培養孩子的讀書、寫字、聆聽的習慣,特別值得我以後在教學中學以致用。精彩的展示課不知不覺就結束了,但留給我的思考是深刻的,我的收穫會指引我今後的教學,我所感受不足將會成爲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幼兒園教研活動反思3

區域活動前,我先講清楚活動的要求與規則,保證區域遊戲時,孩子們有良好的遊戲常規。另外,我適當地介入了兩個熱門區域。調配了幾個平時由於速度比較慢,而導致一直玩不到自己想玩的區域的孩子,進了建構區和娃娃家。然後讓孩子們自主選擇區域進行遊戲,而自己則是在一旁巡迴指導。

班裏的孩子,區域的常規還是不錯的:圖書區一名幼兒在翻閱書本,顯得比較孤單。(於是我過去,讓他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書,給他講了一個小故事);娃娃家裏的孩子們玩得很開心,但是自顧自玩,缺乏合作性。(我看見一個孩子在玩小熊,一個孩子在玩小醫院的器材。於是,讓他們一起給小熊看病,自然而然,他們就玩到了一起);建構區有着同樣的問題,有一個孩子在玩雪花片,有兩個孩子在玩積木,但是他們並沒有交流(策略:孩子們,你們會不會搭房子啊?他們齊聲都說會。那你們都搭房子給我看看,我們比比誰的最漂亮好嗎?聽完之後,他們點頭,一起搭起了房子);美工區的孩子們,都選擇了橡皮泥來遊戲,恰好本次區域活動,我要重點指導的就是彩泥捏捏。(策略:指導幼兒學習泥塑麻花來練習搓的動作、泥塑餃子來練習捏的動作、泥塑糖葫蘆來練習揉的動作,通過泥塑小點心,讓幼兒感受玩橡皮泥的樂趣);生活區的孩子在舀彈珠和串項鍊,他們把做好的項鍊還送給了我;益智區的孩子在玩拼圖、平衡積木和萬花筒,我引導他們材料掉下了即時撿起來;數學區的孩子,排序遊戲操作地很認真,而且都正確。

區域活動結束後,孩子們都能自己整理好材料,放到原處。但整體看下來,還是發現孩子們在區域活動中,常規雖好,活動也是井然有序,但是缺乏同伴合作性。所以,教師在這時,要及時調配和介入,促進孩子之間的交往和合作;另外,爲了使區域活動更加具有情境性,充滿角色的活動。可以引導每個區域的孩子都扮演不同的角色來進行遊戲:如建構區可以是扮演工人一起造房子;生活館可以扮演媽媽們一起扣鈕釦,插花;美工區可以扮演廚師一起做點心等等。讓孩子們在多元化的角色裏,盡情地發散思維和想象力;教師也可以爲了讓孩子們更加進入狀態,自己也成爲角色中的一員。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