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本文已影響2.49W人 

春節的風俗有哪些,中國每年正月都是非常熱鬧的一個月份,是我們中國的春節,春節有很多的風俗,不同的地區風俗是不一樣的,那麼,春節的風俗有哪些呢?大家跟着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春節的風俗有哪些1

倒貼福字

在我國,人們往往用一個“福”字來表達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嚮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戶戶都要把“福”字貼在屋門上,意味着福氣進入家門。許多地方還倒貼“福”字,利用“倒”與“到”的諧音,寓意“福到了”。

貼春聯

貼春聯這種春節期間的活動從宋代開始盛行,每到過年時家家有貼春聯的習俗。春聯,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稱春聯。

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一副副透着喜慶和熱烈的春聯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年夜飯

全家人在一起吃頓團圓飯是除夕的重要習俗。作爲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是全家團圓的好機會,特別是隨着很多人工作變得越來越忙碌,春節團圓的意義更大。

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壓歲錢

除夕守歲之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也叫壓勝錢。因爲“歲”與“祟”諧音,長輩們希望壓歲錢能驅邪免災,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除塵布新

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除夕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爲“饋歲”;酒食相邀,稱爲“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爲“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互贈賀卡

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爲“門簿”,其上寫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帖)。拜者投名刺(名帖)於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一樣。

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爲“窗花”。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春節的風俗有哪些2

1、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爲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裏要舉行“跳鍾馗”、“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爲“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爲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爲大除,即大年夜。

2、貼門神

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爲人形,掛在門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鬱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爲害。唐代以後,又有畫鍾馗故里賜福鎮宅聖君鍾馗門神,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爲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爲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敷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的意思,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第2張

3、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所以纔有那句“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詩句。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最後簡化爲在直接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爲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所以,一到大年三十,人們就把早已準備好的春聯貼在大門上。

4、其他貼法

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反映了人民大衆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春聯由神荼、鬱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着繪畫方向發展。隨着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裏,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鍾馗送福》、《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爲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餘,是“小掛千”,爲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

5、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還有的人家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兒,整晚都不能入眠。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就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6、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裏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裏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奶奶的臥房,一齊跑到牀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爲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

7、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爲“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的風俗有哪些3

1. 貼春聯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是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道路宋代,人們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可以起到驅惡鎮邪的作用;也表達了自己的美好心願;還有一個作用是可以裝飾門戶,看起來美觀。

2. 年畫

很多地方,爲了祈求一家福壽安康,還保留着貼年畫的習俗。據說,在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

門神一般都是成雙成對的,一般是一個是白臉,一個是黑臉。都是玄弓配劍,威武非凡。

這兩位門神是誰呢?民間流傳有下面這幾種說法:

一說這兩位門神是神茶和鬱壘,南朝(樑)宗懍《荊楚歲時記》中有記載:正月初一,“造桃板着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門神”。

一說源於唐太宗命令秦瓊和蔚遲恭看門驅鬼。據說,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這時,大將秦瓊、尉遲恭兩位將軍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鎮守。第二天夜裏宮中果然平安無事,再也沒有鬼魅騷擾了。後來,唐太宗李世民認爲兩位大將整夜爲其守護實在太辛苦了,於是命畫工將他倆的威武形象繪在宮門上,稱爲“門神”,以驅鬼魅。後來,民間老百姓爭相效仿,紛紛寶兩位將軍的畫像貼在門上。

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第3張

3. 貼福字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牆壁上貼上“福”字。貼“福”字寓意“福氣”、“福運”。還有的將福字倒過來貼,寓意“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4. 放鞭炮

鞭炮也叫“爆竹”。古代的時候,人們在正月初一早上起牀後,先把竹子放在火裏燒,竹子爆裂發出巨大的聲響,就能嚇跑怪獸與惡鬼,保護全家平安。

隨着時代的變遷,爆竹的功能由辟邪軀鬼,轉變爲營造喜慶、祥和、熱鬧的氣氛。

而現在,因爲安全、噪音和污染等問題,我國很多城市已經禁止放鞭炮。

5. 舞獅子

獅子在人們心目中爲瑞獸,象徵着吉祥如意,幸福安康。中國民俗傳統認爲舞獅子可以驅邪辟鬼。所以,每逢喜慶的節日,都會敲鑼打鼓,舞獅助興。

6. 除夕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的一年到來的習俗。

秦漢以後,人們把夜半子時當作一天的開始時刻。所以,人們點起蠟燭或是油燈,等候這一刻的到來。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疾病趕跑,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7. 祭神祭祖

正月初一早上,人們恭敬的奉上供品,點上香火,虔誠的感謝神明與祖先在過去一年對自己的保護。並祈求它們保佑大家來年的幸福安康。

8. 拜年與壓歲錢

拜年的風俗,在漢代就已經除夕,到了唐宋,尤其盛行。

現代中國,拜年已經成爲一種傳統習俗。正月初一,人們早早起來,穿上漂漂亮亮的衣服,打扮整齊,到親朋好友家拜年,互致問候。

在古時,一般在祭神祭祖之後,晚輩要給長輩拜年,向長輩三叩首,長輩接受晚輩拜年之後,把早已準備好的瓜子、花生、糖果等食品端出來,給晚輩品嚐,並將事先準備好的紅包分給晚輩。這就是壓歲錢。

壓歲錢可以當衆給,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睡着的時候,偷偷的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9. 飲食

除夕之夜,無論離家多遠,有錢沒錢,人們總是希望回到家中,吃一頓團圓飯。按照傳統,春節的飲食通常由年糕、混沌、餃子、長面、湯圓、雞、鴨、鵝等等。

10. 鬧元宵

正月十五,是全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爲元宵。東漢明帝爲了表示對佛祖的尊敬,下令元宵點燈,到了唐代的時候,元宵賞燈活動盛況空前。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