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世後魂魄爲什麼會來夢中

本文已影響2.77W人 

離世後魂魄爲什麼會來夢中,人死不能復生,但是面對親人的去世,生者還是非常悲痛,思念過度,期盼夢中再一見,也有人能夠夢到死去的人會來託夢。那麼下面來分享離世後魂魄爲什麼會來夢中。

離世後魂魄爲什麼會來夢中1

人死後一般會給誰託夢

那麼人死後一般會給誰託夢呢?一般人死後一般會託夢給自己的親人,尤其是放不下的人。爲什麼會單單託給親人呢,雖然現在許多事情已經可以用科學來解釋,已經不再相信迷信了,但是世界上還存在一種電磁波,磁力。人爲什麼會有頭七,那是因爲在人剛去世的時候,這個世界上還留着他的一些氣息,對周圍環境留下的電磁波沒有散去,這也就是大家說的魂魄吧。人死後,牽掛的還是自己的親人,當然也會去找自己親人去告別或者訴說未達成的心願。

離世後魂魄爲什麼會來夢中
  

託夢是真的嗎有什麼科學解釋沒?

那麼託夢是真的嗎有什麼科學解釋沒?託夢真假現在還是含糊不清。科學解釋就是因爲當人去世後,親人就因爲思念這個人過度。相同的電磁波會相互吸引,在親人的腦子裏面都會想到的去世親人的'模樣,這樣的電磁波就就會死去親人的魂魄給吸引過來。如果死去的人心裏還有什麼想說的,就會將這樣的電磁波發到想要託夢的親人的夢中。但是逝者已矣,人的一生就是活一口氣。物質本來就是循環的,死後就會化作泥土塵埃,在事件巡迴往返,生生不息。這也就是佛教裏面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離世後魂魄爲什麼會來夢中2

人死後會去哪裏

據網上文章表明,人在出生前的靈魂是在靈體世界生活的,而人世間則是信息世界,人剛開始出生時,還是非常懵懂的,因爲大腦尚未發育成熟,在發育成熟之後,人就會逐漸出現意識,意識就會接收到非常多的信息,也因此,這人世間就叫做信息世界,而死後,靈魂迴歸,就又回到了靈體世界。

不過人死後雖然靈魂離去了,但是信息卻永遠保留在了人的身體裏,這些信息不會隨着靈魂消失而消失,不過死屍卻已經無法再調用這些信息了。不過死人是無法告訴我們他去幹嘛了,因此我們也無法知道這到底是真是假,這些也只是猜測,沒有證據來證明,所以真實性非常低。

雖然死亡確實是非常可怕,因此活着纔是最重要的事情,我們也應當重視自己的'生命,沒有人的生命是非常卑賤的,也沒有人的生命是高貴無比的,只有人生價值,才能夠衡量一個人,就算是死刑犯,他的生命也是不容侮辱的,可以說他做的壞事很不好,但是不能說他的生命卑賤,因此我們也應當尊重其他人。

離世後魂魄爲什麼會來夢中 第2張
  

爲什麼不能摸死人的手

在人死後,是有一些禁忌的,摸死人的手就是一種,爲什麼不能摸死人的手呢?因爲對於死者來說,旁人的留念並不能幫助他更快解脫,嚴重的還會影響死者投胎。人死後雖然心臟停止跳動,血液停止流通,呼吸也消失,但是在一定時間內,死者還是有了一部分知覺的,這個時候要是旁邊有人在呼喊、大哭或者觸摸死者,只會讓死者更加留戀人世,不能讓其解脫

離世後魂魄爲什麼會來夢中3

死去的人託夢有兩種情況:

1、那個人還沒有死透,即輪迴還沒有完成,死人的第七識和第八識(真元力)還沒有完全消失,這時第七識可能與死者的親人或巫師產生聯繫把自己的夢境當作真實的事情告訴對方。

2、輪迴已經完成了,新的生命體因爲某種原因回憶起“前生”的事情,而主動的和死者的親人或巫師聯繫。如果輪迴生成的是鬼道或天道生命體的話,這種事就比較容易發生,因爲鬼道與天道生命體都是虛態物質構成,大部分虛態物質比實態物質更容易使第八識(真元力)發揮作用,也就更容易使第七識產生回憶了。

夢屬於靈魂醫學範疇,是由內外信使的剌激,引起大腦的一小部分神經細胞活動,表現爲高層次靈魂的最低水平的意識狀態,當然,它也遵循生物體靈魂三定律,只是它不被清醒地覺察,也不能控制而已。

我國古代思想家和醫學家不僅認識到物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可導致夢境,而且認識到心理因素也可導致做夢。有哪些心理因素會引起人的夢境呢?從我國古代思想家和醫學家的言論來看,感知、記憶、思慮、情感、性格都會影響夢的產生及夢的內容。但論述較多的是思慮、情感、性格對夢的影響。

(1)思慮致夢。我國古代思想家幾乎毫無例外地認爲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東漢時期的.王符就認爲:“人有所思,即夢其到;有憂,即夢其事。”又說:“晝夜所思,夜夢其事。”他還曾舉例說:“孔子生於亂世,日思周公之德,夜即夢之。”列子也認爲“晝想”與“夜夢”是密切相關的。明代的熊伯龍亦認爲,“至於夢,更屬‘思念存想之所致’矣。日有所思,夜則夢之。”同代思想家王廷相也認爲:“夢,思也,緣也,感心之跡也。”那就是說夢既可由思慮引起,也可由感知,記憶引起。也即是說,王廷相認爲人的整個認知過程都可引起夢境。如前文所述,他把夜間之夢看成是白日“思”的延伸、繼續。所謂“在未寐之前則爲思,既寐之後即爲夢,是夢即思也,思即夢也”。他又說:“思擾於晝,而夢亦紛擾於夜矣。”

離世後魂魄爲什麼會來夢中 第3張
  

(2)情感致夢。東漢王符所說的“性情之夢”,《列子》中所言的“喜夢”、“懼夢”、“噩夢”均屬於情感引起的夢。晉代的張湛亦云:“晝無情念,夜無夢寐。”明代的熊伯龍,在承認思慮致夢的同時,也對情感致夢有十分深刻的認識。他舉例說:“唐玄宗好祈壇,夢玄元皇帝;宋子業耽淫戲,夢女子相罵;謝眺夢中得句,李白夢筆生花,皆憂樂存心之所致也。”

(3)性格致夢。我國古代思想家認爲,人的性格對夢的內容有很大的影響。所謂“好仁者,多夢松柏桃李,好義者多夢刀兵金鐵,好禮者多夢簋籃籩豆,好智者多夢江湖川澤,好信者多夢山嶽原野”。這段話除了說明夢境必須依賴經驗外,亦可說明夢對人性格的依存性。王廷相認爲,具有“驕吝之心”的人,在夢中就會爭強鬥勝;而具有“忮求之心”的人,在夢中亦會追貨逐利。總之不同的性格對夢境中的內容有不同影響。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