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

本文已影響1.13W人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體現了矛盾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相互轉化的哲理。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1

有得亦有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是古人留下的智慧,得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如影相隨。理工君認爲,在對得與失的糾結中,我們常常忽略一個基本的常識,那就是無論得失,皆是過程。

正確看待得與失,才能放平心態,踏上正確起點。人們往往過於看重得失,開始便誤入歧途,走向深淵。信息技術發達的社會,我們享受着無數便利的同時,網絡詐騙的陰雲也籠罩了我們的生活

詐騙手段層出不窮,人們日漸警醒,可仍是防不勝防,然而,歸根究底,如果不抱着僥倖的念頭,不貪圖蠅頭小利,縱然對方再花言巧語,再言之鑿鑿,你也不會上當受騙,如果人們能正確看待得與失,不爲了有所得而罔顧理智,就不會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而後悔莫及了。正確看待得失,選擇正確的人生起點,纔不會誤入歧途。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
  

正確看待得與失,方可領悟人生的真諦。人生就像一場旅途,將會遇到無數取捨的選擇,得與失之間,總牽連着無數的利益,得與失之間到底該如何取捨呢?錢學森放棄美國高薪職位,毅然歸國,他失去優越的待遇,得到的是所有國人的敬佩;

吳孟超90高齡堅守手術檯,手指畸形,爲病人帶來生命的`捷報,他失去安享晚年的機會,得到的是無數病人的感激;張桂梅放下家庭,放下個人,奔波籌款,爲大山孩子搭建了走向世界的橋樑,她失去個人的利益,得到的是所有學生的尊重。

正確看待得與失,才能領悟人生的真諦。得與失,一念之間,卻關係着人生的選擇與方向,正確看待得失,以前車之鑑爲教訓,以前人事蹟爲榜樣,做出無悔的選擇。

生活處處有得失。“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人生總是波瀾起伏的,今日之蜜糖,也可能是他日之砒霜。得與失既不是人生的起點,也不是人生的終點,一切得失不過是人生必經之過程。

人生如逆旅,得與失總是相伴而生,失去是生命的常態,更是生命的鮮活,失去太陽,可以欣賞繁星,是失去綠野,可以迎來秋實。生後要享受得到的喜悅,也要體韻失去的意蘊,人生有得亦有失。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2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體現了矛盾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相互轉化的哲理。事物都是一分爲二的,一切矛盾的雙方無不在一定條件下向它自己的對立面轉化。福與禍,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朝着對立的方面轉化。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也作塞翁失馬,安知非福。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

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爲好事,反之亦然。形容人的`心態,一定要樂觀向上,任何事情都有二面性,不好的一面,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轉化。魯迅《吶喊·阿Q正傳》:“但真所謂‘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罷,阿Q不幸而贏了一回,他倒幾乎失敗了。”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 第2張
  

成語出處

古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爲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爲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讀音bì,股,大腿)。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爲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爲禍,禍之爲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淮南子·人間訓》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 第3張
  

譯文

在靠近邊塞的人中,有一位精通術數的人。他家的馬自己跑到胡人那裏去了,大家都來慰問他。這位父親說:“爲什麼就知道不是福運呢?”過了幾個月,他家的馬帶領着胡人的駿馬回來了,大家都祝賀他。這位父親說:“爲什麼就知道不是禍端呢?”

家裏有許多駿馬,他的兒子喜歡騎馬,有一次從馬上摔下來折斷了大腿骨。大家都慰問他,這位父親說:“爲什麼就知道不是福運呢?”

過了一年,胡人大舉侵入邊塞,男子健壯的都拿起弓箭參戰,塞上參戰的人,十個死九個,不死的都是重傷。唯獨他的兒子因爲腿摔斷了的緣故,父子得以保全性命。所以福可變爲禍,禍可變爲福,這其中的變化難以捉摸,深不可測。

——《淮南子·人間訓》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3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哲學道理是:

1. 體現了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即對立統一。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且貫穿於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 第4張
  

2. 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敢於承認矛盾、揭露矛盾;善於全面分析矛盾,運用一分爲二的觀點,堅持兩分法、兩點論,反對片面性、一點論。“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就是運用一分爲二的觀點,正確對待人生得失的一種思想。

因此,“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哲學道理是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和要敢於承認矛盾、揭露矛盾以及堅持兩分法、兩點論的思想。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