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缺陷是心理疾病嗎

本文已影響1.29W人 

性格缺陷是心理疾病嗎,一般心理疾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每個人都會出現孤獨怕羞性格內向的情況,但是自己要學會控制着自己,下面我們來看看性格缺陷是心理疾病嗎。

性格缺陷是心理疾病嗎1

一般心理疾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他們或者過分內向,或者過分外向,都是心理疾病的多發人羣。 性格過分內向的人好幻想,自卑心重;自我要求較高。或者過分偏執,或者過分愛乾淨,或者過分愛鑽牛角尖等。

性格缺陷是人格相對於正常人的某些特徵的邊緣狀態或亞健康狀態,性格缺陷通常包括無力性格、分裂性格、適應不良性格等。

1、無力性格:這類人缺乏精力和體力,容易疲勞,常處於不愉快的情緒狀態,缺乏克服困難的精神。這些人容易對精神壓力和心身矛盾產生心理過敏反應,從而誘發心理疾病。

性格缺陷是心理疾病嗎
  

2、人格分裂:性格內向、孤獨害羞、情緒冷漠、社會適應和人際關係較差,以及喜歡獨處,這種心理缺陷容易發展爲精神分裂症。

3、適應不良性格:主要表現爲社會適應不良,這類人對人際關係和社會環境的適應性較差,判斷和辨別能力不足,在惡劣的'社會環境影響下容易發生不良行爲。

通過積極的自我完善、自我意識、自我行動、自我成長和堅持不懈的行動一般可以改變性格缺陷。

性格缺陷是心理疾病嗎2

被過度寵溺的孩子,由於長期被父母的溺愛所包圍,根本不知道爲人着想,不會將心比心,不會站在他人角度考慮問題,一切以自我爲中心,自私又自利。

家長注意:10大溺愛行爲導致寶寶性格缺陷害

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獨生”,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於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過分注意:一家人時刻關照他,陪伴他。過年過節,親戚朋友來了往往嘻笑逗引沒完,有時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圍在中心,一再歡迎孩子表演節目,掌聲不斷。這樣的孩子自認爲自己是中心,確實變成“小太陽”了。家裏人都要圍着他轉,並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極其分散,“人來瘋”也特別嚴重,甚至客人來了鬧得沒法談話。

輕易滿足: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父母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的滿足就更輕易了。這種孩子必然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懶散: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遊遊蕩蕩,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祈求央告:例如邊哄邊求孩子吃飯睡覺,答應給孩子講3個才把飯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態,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養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的威信也喪失殆盡。

包辦代替:我曾問一些媽媽,要不要求孩子勞動,有的竟說:“我疼都來不及,還忍心讓孩子勞動?”也有的說:“叫 小東西 做事更麻煩,還不如我幫他做了。”所以三四歲的孩子還要餵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這樣包辦下去,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幹、上進的孩子。這決不是聳人聽聞。

大驚小怪:本來“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後往往自己不聲不響爬起來繼續玩。後來爲什麼有的孩子膽小愛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時表現驚慌失措,嬌慣的最終結果是孩子不讓父母離開一步。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剝奪獨立:爲了絕對安全,父母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時刻不能離開父母或老人一步,摟抱着睡,偎依着坐,馱在背上走;含在嘴裏怕融化,吐出來怕飛走。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爲“把門虎”,在家裏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鬧:由於從小遷就孩子,孩子在不順心時以哭鬧、睡地、不吃飯來要挾父母。溺愛的父母就只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打罵爸媽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種子。

當面袒護:有時爸爸管孩子,媽媽護着:“不要太嚴了,他還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會站出來說話:“你們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的時候,還遠遠沒有他好呢!”這樣的孩子當然是“教不了”啦!因爲他全無是非觀念,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睦。

誇孩子的方式不對會出大問題

都說我們老一輩的父母很吝嗇對孩子的讚揚和鼓勵,於是到了我們這一代,很多父母都意識到了:必須多肯定孩子,這才能讓孩子更有自信。但是諸位爸爸媽媽要注意,誇獎孩子也是有講究的。角度不對,可能就會起到相反的作用了!

“你真棒”、“真聰明”這些表揚孩子的話,似乎是不少父母的口頭禪。暫且不說這樣誇獎孩子對不對,先看看下面這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

斯坦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和她的團隊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的研究。研究發現,“表揚”和“鼓勵”對孩子的影響有巨大的差別。

性格缺陷是心理疾病嗎 第2張
  

實驗第一階段

研究員每次從班裏叫出一個孩子,進行第一輪的智力拼圖任務,由於第一階段的任務比較簡單,所有孩子都能完成。測試完成後,研究員會把分數告訴孩子,並附一句鼓勵或表揚的話。

研究員把參加實驗的孩子隨機分成兩組,其中一半的孩子得到的是表揚他們的話,如:“你真棒”、“你真聰明”;另一半孩子得到的是鼓勵他們的話,如“你剛纔很專注,用心,看得出你很努力,加油!”

實驗第二階段

隨後,孩子們開始參加第二輪的挑戰,這一輪他們可以自由選擇不同難度的拼圖任務。結果發現,上一輪被誇獎“聰明、很棒”的孩子,大部分都選擇了難度較小的拼圖任務,而被鼓勵“努力、專注”的孩子,則大部分都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

實驗第三階段

所有孩子參加相同難度的測試,這次拼圖任務是初一年級學生的水平考題,因此基本所有的學生都無法完成測試。

實驗第四階段

所有孩子參與難度相同的測試,這次的.難度與他們的能力相當,但是需要努力才能完成。實驗結果發現,被誇獎“努力、專注”的孩子,在這次測試中的分數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誇獎“聰明、很棒”的孩子,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卻退步了大約20%。

看到這裏,你或許也清楚了這兩種不同的表揚方式,會給孩子帶來哪些不同的影響了:

1、被誇獎“聰明”的孩子會有很強的優越感,但是同時更害怕挑戰,因爲他們擔心自己失敗後,“聰明”的帽子會被摘掉;相反,被誇獎“很努力”的孩子會更願意接受挑戰,即使失敗了,他們也不會感到太沮喪,因爲自己已經盡全力了。

2、“聰明”是一個標籤,一旦貼在了孩子的身上,極容易滋長孩子“輸不起”的心態;被稱讚“努力”,對孩子來說卻是一股力量,能讓孩子不怕失敗,盡力嘗試。

3、被稱讚“聰明”的孩子對成敗的敏感性很強,一旦不成功,便會懷疑自己,從而影響接下來的發揮;被稱讚“努力”的孩子則更享受過程,在挑戰中表現出積極思考、專注的態度,更有利於孩子在挑戰中勝出。

在孩子的性格塑造期,肯定孩子的天賦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他會因此而自我感覺良好,輕視“努力”、“勤奮”、“專注”的因素,甚至害怕自己努力了以後,卻仍然達不到想要的效果,害怕自己沒有別人想象中的“聰明”。另外,“你真棒”這一句氾濫的話也沒有把孩子誇在點子上。

“寶貝你真棒,媽媽覺得你是一個特別棒的小孩。”

“今天你表現得真棒,我就知道你可以做到的。”

這樣誇孩子似乎沒錯,但稍微思考一下,便覺得其中有矛盾了:孩子今天好好吃飯了,你說一句“你真棒”,孩子費了好大的努力才學會背一首詩,結果你也是一句“你真棒”就打發了。實際上孩子學會背一首詩,你心裏肯定是很高興的,但是由於不知道如何誇獎,最後只好又來一句“你真棒”。

誇孩子要具體針對這件事情來誇,纔算誇到了點子上。例如,“你昨天還說這首詩太難了,今天卻能背出來了,你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這種態度很贊,加油!”孩子會知道,自己努力的過程媽媽是看到的,自己的努力是有用的,因此纔會受到鼓勵,繼續努力。

每個孩子都需要爸爸媽媽的肯定和鼓勵,這是孩子的力量源泉。但是“真聰明”、“真棒”這種讚賞式的話語,並不走心,不能實實在在地讓孩子相信自己,甚至會產生其他不好的影響。

性格缺陷是心理疾病嗎3

自卑是一種性格缺陷,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於兒童時代。因此,父母應關注自己的孩子有沒有自卑心理,一旦發現,須儘早幫助克服和糾正,以避免形成自卑性格。那麼,父母如何糾正孩子的自卑心理呢?以下幾種方法可供父母們參考:

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要適當

家長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克服自卑,對孩子的要求要適當,不能苛求孩子。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應該與孩子實際的能力和水平相適應。孩子取得成績,家長應及時表揚、鼓勵,使孩子對自己充滿信心。

對於平時學習成績差、考試總不及格的孩子,家長應以關心和安慰的態度幫助孩子分析錯誤原因,總結經驗教訓,給孩子以耐心的指導,一步步地提高孩子的成績,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逐漸樹立自信心。

鼓勵孩子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

心理學家莫頓曾提出“預言自動實現”的原則,認爲人們具有一種自動實現預言的傾向。愛默生也認爲,在我們的心靈的眼睛面前長期而穩定地放着一幅自我肖像,我們會與它越來越接近

。所以,如果我們把自己想象成勝利者,將帶來無法估量的成功。當感到信心不足時,孩子應該對自己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把“別緊張,我也行”、“我一定能成功”之類的話寫下來,或者大聲說出來。

豐富孩子的知識,開闊孩子的眼界

生活中,經常會發現當好多孩子在一起交談時,有的孩子講得津津有味、繪聲繪色,有的孩子卻只在一旁聽着,一言不發。孩子之間爲什麼有這麼大的差別呢?

這主要是孩子的知識面不同,有的孩子見多識廣,有的孩子見識短淺,相比之下,那些知道得很少的孩子就容易產生自卑。因此,父母應有意識地幫助孩子豐富知識,開闊孩子的眼界,提高孩子的能力。

建議孩子使用小目標積累法

很多孩子產生自卑,往往是由於對自己要求過高,把自己已經取得的小成績淹沒在大目標無法實現的焦慮中,心理上就常常籠罩在悲觀、失望的陰影中。

孩子可以自己制定一個個能在短期實現的小目標,引導自己向前看,從已經實現的'小目標中得到鼓舞,增強自信。隨着一個個已實現的小目標的積累,不僅會形成一個實現大目標的動力源,還會使孩子形成足以克服自卑的信心。

性格缺陷是心理疾病嗎 第3張
  

教孩子揚長避短,學會心理補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同時,也有自己的短處和劣勢。如果用其所短而舍其所長,就連天才也會喪失信心,自暴自棄;

相反,一個人若能揚長避短,強化自己的長處,就是有殘疾的人也能充滿信心,享受成功的快樂。因此,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要善於發現他們的長處和優勢,併爲他們提供發揮長處的機會和條件。

讓孩子學會理智地對待自己的短處,尋找合適的補償目標,從中吸取前進的動力,就能把自卑轉化爲一種奮發圖強的動力。這也是幫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關鍵。

驅逐孩子心中失敗的陰影

孩子在生活中難免遇到失敗和挫折,而失敗的陰影是產生自卑的溫牀。所以,父母應及時瞭解孩子的心理變化,給孩子以指導,幫助孩子及時驅逐失敗的陰影,這是克服自卑、保持自信的重要手段。

驅逐失敗陰影的方法很多,比較常見的有以下兩種:一是父母要幫助孩子將失敗當做學習的機遇,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從失敗中學習和吸取教訓,總結經驗;二是徹底遺忘,父母要幫助孩子有意將那些不愉快的、痛苦的事徹底地忘記,或是用成功的經歷去抵消失敗的陰影。

引導孩子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

自卑者大多孤僻、不合羣,喜歡把自己孤立起來。而積極的人際關係會爲他們提供必要的社會支持系統,有利於自身壓力的減緩和排解,性格也會變得開朗起來,並且在與人交往中也會更加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

家長要鼓勵自卑的孩子多與別人交往,並教給他們一些社交技能。

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樹立孩子的自尊心非常重要。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強,如果做錯事,自己就很內疚。如果家長再對他冷嘲熱諷,甚至拳腳相加,就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會“破罐破摔”,越來越差。

這時家長應關心、體諒孩子,對他說人人都會犯錯,只要知錯就改,下次不犯就行了。這樣,孩子會排解消極情緒,越來越自信。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