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條驚人定律

本文已影響1.93W人 

10條驚人定律,人所在的社會是由各種邊邊框框構造出來的規則世界,在這個世界內人的行為會產生某種非常奇特有規律的現象,這個規律可以概括一切,下面分享10條驚人定律。

10條驚人定律1

1、錯誤定律

別人都不對,那就是自己的錯。

2、效果定律

在傷口上落淚和在傷口上撒鹽,效果是一樣的。

10條驚人定律

3、嫉妒定律

人們嫉妒的往往不是陌生人的飛黃騰達,而是身邊的人飛黃騰達。

4、方圓定律

人不能太方,也不能太圓,一個會傷人,一個會讓人遠離你,因此人要橢圓。

5、口水定律

當你紅得讓人流口水時,關於你的口水就會多起來。

6、成就定律

如果你沒有成就,你就會因平庸而沒有朋友;如果你有了成就,你就會因卓越而失去朋友。

7、錯誤定律

人們日常所犯的最大錯誤,是對陌生人太客氣,而對親密的人太苛刻。

8、害怕定律

生手怕熟手,熟手怕高手,高手怕失手。

9、難過定律

為你的難過而快樂的,是敵人;為你的快樂而快樂的,是朋友;為你的難過而難過的,就是那些該放進心裏的人。

  10、風雨定律

愛情經得起風雨,卻經不起平淡;友情經得起平淡,卻經不起風雨!

10條驚人定律2

01、因果定律

厚道,才有厚報!

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發生的,每一件事的發生必有其原因。

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人的命運當然也遵循這個定律。

認同因果定律的不僅是佛教,還有基 督教和印度教等等。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和大科學家牛頓等人,也認為這是宇宙最根本定律。

人的思想、語言和行為,都是“因”,都會產生相應的“果”。

如果“因”是好的,那麼“果”也是好的;

如果“因”是壞的,那麼“果”也是壞的。

人只要有思想,就必然會不斷“種因”,種“善因”還是“惡因”,由人自己決定。

佛家有句話叫“凡夫畏果,菩薩畏因”,果必然從因來,想要或不想要怎樣的“果”,必須從“因”上着手,或積或斷。

所以,欲修造命運者必須先注意和明瞭自己的每一個想法(起心動念)會引發什麼樣的語言和行為,由這些語言和行為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

智者懂得修“善因”,而不求“善果”,因那是水到渠成的事,積德的真諦不過就是積“善因”。

凡夫不修“善因”卻求“善果”,註定是虛妄一場、徒勞無功,任你求神拜佛、一擲千金,都不可能達到的。

10條驚人定律 第2張

能看清這點,靠的是智慧,怎樣去做,也是區分智者和愚人的分界點。

02 、吸引定律

人的心念(思想)總是與和其一致的現實相互吸引。

比如:一個人如果認為人生道路充滿陷阱,出門怕摔倒,坐車怕事故,交友怕上當,那這個人所處的現實就是一個危機四伏的現實,稍有不慎,就真的會惹禍。

又比如:一個人如果認為這個世界很多人都是講義氣的血性之人,那這個人就總會碰到跟他肝膽相照的朋友。

大家知道為什麼嗎?

因為人都是選擇性地看世界,人只看得見和留意自己相信的事物,對於自己不相信的事物就不會留意,甚至視而不見。

所以,人所處的現實是人的心念吸引而來的,人也被與自己心念一致的現實吸引過去。這種相互吸引無時無刻不在以一種人難以察覺的、下意識的方式進行着。

《周易》雲:“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一個人的心念是消極醜惡的,那他所處的環境也是消極的,他身邊的人也是同類的;

一個人的心念是積極善良的,那他所處的環境也是積極善良的,他也會吸引積極善良的人來到身邊。

人的心念與環境、遭遇的相互吸引,不僅有着心理學上的原因,更有着物理學上的原因——萬事萬物從根本上都是一個個場,而先天存在着相互感應、物以類聚的趨向。

所以,你想擁有怎樣的生存環境和人生際遇,先要從成為這樣的人開始。這絕不是迷信,而是實實在在的天道和宇宙定律。

現在流行“正能量”的説法,不是沒有道理的。而真正的正能量,不只是去靠近正能量,更是自己生產正能量,自己成為一個正能量的人,因為這是從自我的根本處着手。只有自己是一個正人君子,才能真正的走正道、得正報。

03 、深信定律

你相信什麼,就會發生什麼!

人如果真正深信某件事會發生,則不管這件事是善是惡、是好是壞,它就很可能會發生在這個人身上。

比如,一個人深信積極的事情一定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積極的事情就真的可能會發生。

又比如,一個人深信自己命不久矣,那這個人很快就可能會死去。

這個道理不過就是吸引定律的深化,聽起來玄乎,説白了就是告訴了我們兩個字的重要性——信念。

所謂心誠則靈,心誠,就是深信。一個深入骨髓的信念,就如同生物學上的基因,從根本上決定着一個人的方方面面,只不過信念是逆向的——反過來徹底地改造一個人。

所以,用好的信念取代不好的'信念,是命運修造的一大原則。

由此看來,有好的信念是一種福報,想給自己種福,必須建立好的信念。如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生活就會越來越和順。

04 、放鬆定律

越是求,越得不到!

人只有在心態放鬆的情況下,才能取得最佳成果。任何心態上的懈怠或急躁,都將帶來不良結果。

什麼心態是最佳心態呢?答案是,越清明無念越好!

把目標瞄準在你想要的理想人格、理想境界、理想人際關係和理想生活等等東西上,然後放鬆心態、精進努力,做好你該做的。

不要老惦記着它們什麼時候到來,則它們到來的速度會快到令你吃驚。相反,如果你對結果越焦躁,就越不能得到理想的結果,甚至會得到相反的結果。

《了凡四訓》中的雲谷禪師,要了凡先生念準提咒要達到無念無想的地步,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的無念:並不是心裏一個念頭也沒有,而是有念頭但不駐留,“無所住而生其心”。

人心最大的妄念是什麼?

以為越思考越聰明,美其名曰有思想;越謀劃越接近成功,美其名曰謀略。於是人的腦子總也閒不下來,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甚至不擇手段,都是這種心態的副產品。

但是全錯了,而且是搞反了。有思想和謀略的人,充其量只能算中等人;上等人,恰恰什麼都不想。

這其中的玄機便是:但凡你想、你要、你求,你就是被侷限的自我所束縛和困住的,格局永遠大不了,甚至越來越小。

而一旦你不去想,放下所有的心念,這個時候佛家所説的“自然智”就會生起。

何為“自然智”?

就是精神的場與宇宙的場合一,同頻共振。這時,你的大腦就從一部只會加減乘除的計算器,升級為一台可以雲計算的量子計算機,可以超效率、複合性地處理海量信息,並直接從宇宙中獲取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智慧。

《周易》所説“神無方而易無體”,就是指的這種狀態。“唯變所適”則是其功用,也就是道家的“萬變不離其宗”“順勢而為”,王陽明的“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如此,才能足以應對萬變,什麼事都可化解,進而什麼事都能做成。

道家言“求而不得,不求而得”,老子又言“無為而無不為”,道理也在這裏。出世與入世的圓融,這就是核心的樞紐。

唯無慾無求者,方可謀天下,他順應的只是天道、承接的只是天命。

10條驚人定律 第3張

05 、當下定律

心境變,處境即變!

人不能改變過去,也不能控制將來,我們只活在現在。

我們能決定、能改變的只有此時此刻的自己,自己的心念、語言和行為。過去和未來都不存在,只有當下此刻是真實的。

所以,修造命運的專注點、着手處只能是“當下”,舍此別無他途。

根據吸引定律,如果總是悼念過去,就會被內疚和後悔牢牢套在想改變的舊現實中無法解脱;如果總是擔心將來,就會把人不想發生的情況吸引進現實中來。

正確的心態應該是:不管命運好也罷,壞也罷,只管積極專注於調整好和做好目前當下的思想、語言和行為,則命運會在不知不覺中向好處發展。

改造命運,需要從改造自己的心開始。心為根本,不從此處下手,一切的努力必然仍是造作,沒有抽身的一天。

佛家言“境隨心變”,這並不只是因為你的心怎樣,看到的世界就是怎樣;還因為你的心怎樣,是能夠實實在在帶動現實的改變的。

06 、80/20定律

心能篤定,成功便是一定!

人在達成目標前80%的時間和努力,只能獲得20%的成果,80%的成果在後20%的時間和努力獲得。

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定律,很多人在追求目標的時候,由於久久不能見到明顯的成果,於是失去信心而放棄。

須知命運修造是長久的事,要有足夠的耐心。

不要預期前80%的努力會有很大收穫,只要不放棄,最後20%的努力就會有長足及本質的進步。

量變而質變,這個道理我們誰都知道。要有耐心、能堅持,這個道理我們也都懂。那麼,為什麼能夠做到的是極少數?為什麼我們不是取得成功的極少數人中的一個?

假如明確地告訴你,奮鬥之路上什麼時候是80%的時間點、什麼時候是20%的時間點,能夠堅持下去的一定是大多數。

只可惜沒人告訴我們,所以我們總是會懷疑自己的路是不是走錯了——也的確存在這種可能,於是就放棄了。

這就是80/20定律作為反面教材的大多數人的心理機制。

正面教材那極少數人的心理機制又是怎樣的呢?

答案正是深信定律、當下定律和放鬆定律。

他們深信自己所做的事的意義,並且堅信一定能夠做成;

因此,他們只管做好每一個當下,而根本不在意結果什麼時候到來;

最終,這個結果反而會更快、更好地到來,因為不走彎路、水到渠成。

所以,要擺脱80/20定律的魔咒,正是要從深信自己所做、堅定自己的信念開始,在心無旁騖地做好每個當下中完成。

這樣才能不動搖、不懷疑,於是不放棄。而不是要靠壓抑和強制自己,去做一些心不甘情不願的事情,這樣註定不能持久。

07 、應得定律

應得定律更準確的説法應該是“值得定律”。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自己值多少,才能得到多少,你得到的,都是你應得的。

趙樸初先生所説“人得到所應得的一切,而不是想得到的一切”,就是這個意思。

為什麼?

想想吸引定律吧,人的自身價值和所獲得的外在價值,一定是存在着感應關係的,沒有這種感應,或者感應比較弱,就貼不上去或者無法維持。

如今有些人老想着結交人脈,掐人尖,攀高枝,妄想一步登天,不僅荒謬,而且就算運氣好一時得到了,也註定是不能持久的,弄不好還會搞得身敗名裂、不得善終。

人與人核心的關係是交換,無論利益還是情感,沒有這種交換就無法建立關係,則是其中最樸實的道理所在。

為什麼可口可樂的老闆説哪怕將可口可樂的所有資產付之一炬,可口可樂也能在很短時間內重新崛起?因為可口可樂這個百年品牌自身的價值在那裏。

為什麼褚時健從人生巔峯跌入谷底,淪落到鋃鐺入獄、一無所有,出獄時儘管年邁卻仍能重新取得事業輝煌?因為褚時健的能力在那裏——他的自身價值。

對此最生動的表達,就是電影《1942》裏張國立飾演的角色所説的那句話:

“地主之所以是地主,長工之所以是長工,是有原因的。我知道怎樣從窮人變成富人,只要活着到陝西,給我十年,我還是地主。”

所以想成為人生贏家,就必須從提升自我價值開始。只要自身價值足夠大,按照吸引定律,人脈、圈子等其它因素就都是不費力的,不必刻意經營也能聚集身邊。

08、 利他定律

“利他”就是:成全別人,讓他人得好處。如果你事事處處為他人着想,為別人造福,最後最受益的人,就是自己。

利他不是犧牲自己或者忽視自己,而是經由生命的關係,付出與收穫的能量循環,建立自身更大的價值。

你讓身邊的人都幸福快樂,那最後最幸福快樂的人,一定是你自己;

你成全他人的成就與成功,那最後獲得最大成就的人,也是你自己。

有些公司創立的目的只是赤裸裸地追求最大利潤,這些公司往往曇花一現,一兩年內就消失了;

而那些致力於為客户為社會提供優質服務和優質產品的公司往往長盛不衰,越做越大。

這就是利他定律在起作用。我們若不利他,就會損己。

值得一提的是:在利他定律中,提高他人價值和提高自我價值,往往是同時發生的。即當你在提高別人價值的時候,你的自我價值馬上就提高。

09 、寬恕定律

最該寬恕的,是自己!

一切利他的思想、語言和行為的開端,就是接受自己的一切,並真心喜愛自己。

只有這樣,你才能愛別人,才能愛世界,你才可能有真正的歡喜、安定和無畏,才可能有廣闊的胸襟。

你如果不喜歡不滿意自己,那麼,你是無法真正喜歡別人的。

有些人把愛自己等同於自私自利,這是誤解。

如果仔細體會,就會發現你如果對自己不喜歡、不滿意,就會很容易生出嫉妒心和怨恨心。自己也是眾生中的一員,愛眾生的同時為何把自己排除在外?

人的一切痛苦,都來源於不接受——沒有取得好成績,沒有考上一個好大學,沒有找到一份好工作……

失去了一個心愛的人,失去了一份好工作,失去了一個好機會……

10條驚人定律 第4張

因為不願接受、心有不甘,痛苦因之而生。

不接受,從根源上則不是不能接受那些事,而是不能接受自己,因為人有無數的慾念,最大和最深的慾念則是“自我”,它是所有慾念的總司令。

一切因得失而生的痛苦,都源於自我受到了傷害——覺得是自己無能、卑微、怯懦、幼稚……所以不能接受。

而一旦接受了那些不能接受的事,心便能立刻歸於安寧。想要出離痛苦、超脱執念,這就是那個最徹底、最妙的法門。

當你寬恕了自己,也便寬恕了全世界。

接受不是放縱,放縱和寬恕的差別正在懺悔。沒有懺悔的接受是放縱,有懺悔的接受才是寬恕。

寬恕的實質,是承認自己的不足,但是放下,以全新的姿態,去追尋更好的自己。否則,便是違背當下定律的。

萬法陰陽,沒有失,就沒有得;沒有錯,就沒有對。這是天道本來、萬物常態,沒什麼不能放下,也沒什麼不能寬恕。

10 、負責定律

你對自己負責,天自對你負責!

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對自己的一切負責。當對自己採取負責任的態度時,人就會向前看,看自己能做什麼。

人如果依賴心重,就會往後看,盯着過去發生的、已經無法改變的事實長吁短歎。事實上,對你負責的也只能是你自己。

我們需要明白,我們的生命是我們自己的,不是任何人的。

我們需要為我們的生命負責;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為自己的錯誤負責;為自己的行為、話語、心思意念負責。

當人對自己採取負責任的態度時,人就會充滿力量,會不斷的向更好的方向去前行。

也只有為自己負責,才能活出真正的生命,不會事事處處依賴他人,不會總把自己擺在受害者的位置上等待拯救,不會總停在原地怨天尤人。

請時刻提醒自己:我對自己的一切言行、境遇和生活負完全的責任。

10條驚人定律3

墨菲定律

由愛德華·墨菲提出,亦稱墨菲法則、墨菲定理。

墨菲定律不是一種心理學效應,是一種數學推理,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

通俗來講就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波克定理

美國莊臣公司總經理詹姆士·波克提出。

無摩擦便無磨合,有爭論才有高論。

通俗來講就是,只有在爭辯中,才可能誕生最好的主意和最好的決定。

奧格爾維法則

奧格威法則,也稱奧格爾維定律、奧格爾維法則。

每個人都僱用比我們自己更強的人,我們就能成為巨人公司,如果你所用的人都比你差,那麼他們就只能做出比你更差的事情。

奧格威法則強調的是人才的重要性。一個好的公司固然是因為它有好的產品,有好的硬件設施,有雄厚的財力作為支撐,但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優秀的人才。光有財、物,並不能帶來任何新的變化,只有具有大批的優秀人才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

美既好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麥克尼爾提出。

印象一旦以情緒為基礎,這一印象常會偏離事實。

看不到優秀背面的東西,就不能很好地解讀它。也就是(以貌取人)的另外一種説法。

藍斯登定律

美國管理學家藍斯登提出。

在你往上爬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潔,否則你下來時可能會滑倒,也就是説,一個人要做到進退有度,才不會進退維谷,寵辱不驚。

給員工快樂的工作環境,跟一位朋友一起工作,遠較在父親之下工作有趣得多。你給員工快樂的工作環境,員工給你高效的工作回報。

10條驚人定律 第5張

洛伯定理

是由美國管理學家R·洛伯研究發現。

對於一個經理人來説,最要緊的不是你在場時的情況,而是你不在場時會怎樣。如果只想讓下屬聽你的,那麼當你不在身邊時他們就不知道應該聽誰的了。這種現象被稱為洛伯定理。

洛伯定理告訴我們,要想讓員工在你不在場的時候知道該怎樣做,則必須建立切實可行的制度和規程,並把責任落實在每個員工的身上。

刺蝟理論

刺蝟理論,源於刺蝟在天冷時彼此靠攏取暖,但保持一定距離,以免互相刺傷的現象。

刺蝟理論強調的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就是領導者如要搞好工作,應該與下屬保持親密關係,但這是“親密有間”的關係,是一種不遠不近的恰當合作關係。

與下屬保持心理距離,可以避免下屬的防備和緊張,可以減少下屬對自己的恭維、奉承等行為,可以防止與下屬稱兄道弟、吃喝不分。這樣做既可以獲得下屬的尊重,又能保證在工作中不喪失原則。

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和管理者,要做到疏者密之,密者疏之,這才是成功之道。

託利得定理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託利得提出

託利得定理是指測驗一個人的智力是否屬於上乘,只看腦子裏能否同時容納兩種相反的思想,而無礙於其處世行事。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寬容,寬容不僅是給別人機會,更是為自己創造機會。同樣老闆在面對下屬的微小過失時,則應有所容忍和掩蓋,這樣做是為了保全他人的體面和企業的利益。

沃爾森法則

沃爾森法則是美國企業家S·M·沃爾森提出的法則。主旨為把信息和情報放在第一位,金錢就會滾滾而來。

你能得到多少,往往取決於你能知道多少。

要在變幻莫測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你就必須準確快速地獲悉各種情報:市場有什麼新動向?競爭對手有什麼新舉措?……在獲得了這些情報後,果敢迅速地採取行動,這樣你不成功都難。

吉德林法則

10條驚人定律 第6張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管理顧問查爾斯·吉德林提出

把難題清清楚楚地寫出來,便已經解決了一半。只有先認清問題,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這種觀點在管理學上被稱為吉德林法則。

誰都會遇到難題,人如此,企業也是如此。在瞬間萬變的環境下,怎樣才能最有效地解決難題,並沒有一個固定的規律。

但是,成功並不是沒有程序可循的。遇到難題,不管你要怎樣解決它,成功的前提是看清難題的關鍵在哪裏。找到了問題的關鍵,也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剩下的就是如何來具體實行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