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粤剧的发源地

本文已影响1.72W人 

广东粤剧的发源地佛山

广东粤剧的发源地1

粤剧发源地粤剧发源地1、佛山。粤剧源自南戏,旧称广府大戏,发源于佛山。早在汉代,佛山的表演艺术已十分盛行,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粤剧揉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黄为主的南方一大剧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佛山。粤剧源自南戏,旧称广府大戏,发源于佛山。早在汉代,佛山的表演艺术已十分盛行,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粤剧揉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黄为主的南方一大剧种。

广东粤剧的发源地
  

2、粤剧作为一个地方剧种历数百年而不衰,演数百年而不弃,这一个曾经拥有近亿观众、拥有五大流派、各大唱腔的剧种,在佛山发源、发扬、壮大,名伶辈出名剧屡就绵延三百年,可谓是一个奇迹。

佛山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陶瓷之乡、美食之乡,名胜古迹颇多,有佛山祖庙、广东四大名园之中的梁园、清晖园以及黄飞鸿纪念馆、南风古灶,还有顺德花卉世界、中央电视台南海影视城、三水荷花世界、高明杨梅生态园等分布在各市区的人文、生态旅游新景区。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明末清初,佛山粤剧活动相当兴盛,并建有琼花会馆。古往今来,名人辈出,好戏连台。

广东粤剧的发源地2

佛山是广东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毗邻广州。佛山总面积为8046平方公里,人口超过900万,下辖一个区、五个县级市、四个县和两个自治县。

佛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佛山的美食以“岭南风味”著称于世。佛山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有岭南天地、祖庙、三水森林公园等知名景点,以及南海影视城、石湾陶瓷博物馆等文化旅游景点。

佛山还是粤剧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之一。这里还有梁园和佛山祖庙等著名景点。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佛山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吧!

广东粤剧的发源地 第2张
  

岭南天地

岭南天地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是中国首个以岭南文化为主题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被誉为“岭南新天地”。这里集中了岭南风格的建筑,并融合了很多现代建筑的元素,是一个可以让人感受到岭南风情的地方。这里不仅有粤剧博物馆、佛山祖庙等景点,还有很多很有特色的美食,可以带着家人一起来游玩。

岭南天地保留了佛山老城原有的生活气息,这里不仅有岭南传统建筑,还有岭南美食和文化。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广东传统的手工艺品,比如广彩瓷、佛山陶、佛山扎染、广绣等等。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地道的佛山小吃,比如叶问堂、陶公煲、西樵大饼等。此外,这里还有很多表演可看,例如粤剧表演、广东醒狮表演等。

祖庙

祖庙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路,建于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是祭祀明代开封府“开封祖庙”(也称“明伦堂”)神位的祠堂式建筑群。祖庙由南、北两座大殿及左右两厢配殿组成,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其中,南大殿为主要建筑,也是全庙的主殿,平面呈“凹”字形,歇山顶式建筑,上覆黄色琉璃瓦。祖庙的主要景点有:南大门、牌坊、龙华寺、正阳门、关帝庙等。

南大门是祖庙的正门,建于北宋年间(公元996年-1098年)。牌坊与正阳门相对而建,两者间的石阶可直达正门。正阳门又称“迎熏门”,是通往祖庙的主要通道。祖庙内的建筑还有:龙华寺、宝峰寺、洪圣宫、黄飞鸿纪念馆等。宝峰寺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是一座千年古刹。黄飞鸿纪念馆位于祖庙西侧的小广场上,是为了纪念著名武术家黄飞鸿而建的。这里收藏着许多与黄飞鸿有关的文物和资料。

广东粤剧的发源地3

粤剧属于皮黄系,长期流行于两广及港澳地区。在东南亚,粤剧已在新加坡、马来亚、越南、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菲律宾、美国、荷兰等海外华人和广州话华人聚居的国家演出。

粤剧已经成为中国南方的一大剧种,但它在佛山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粤剧的开山先师与琼花会馆

粤剧从发展到今天,大约有400年的历史。粤剧的开创者是谁?我们从文字记载和传说来看。

广东粤剧艺人有一个独特的名字——“红船子弟”。

“红船的孩子”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在过去,该剧团不仅在佛山演出,还在四个乡镇演出。佛山地处珠三角,水网密布,戏班下乡的交通靠船。它不仅是运载艺人、“戏服”和道具的重要交通工具,也是广东音乐人的住所。为便于识别,戏班船都漆成红色,故称“红船”,粤剧艺人也被称为“红船子弟”。

粤剧也被昵称为琼花。200多年前,一首支竹诗中唱道:“梨园歌舞竞兴,红船夜泊沙里,但年年万人围看琼花。”这个琼花指的是粤剧。它来源于当时粤剧艺人的行会组织,叫做琼花会馆。

琼花会馆是谁创立的?

可以记载的是,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5年),湖北著名艺人张武(别名谭守武)在北京演出时,因不满封建专制政治,以违政被通缉。他避祸来到广东佛山镇,躲在红船里。他热心地向粤剧艺人传授他的优秀昆曲和少林武术,在佛山镇成立了地方戏班,成立了最早的粤剧艺人组织,名为琼花会馆。从此,“琼花社”(也叫琼花室)成了粤语班聚会和组织上课的地方。地方曾经是大吉尾(30岁以下的人可能不知道这个名字。她是汾江附近一片区域的总称,位于汾江禅桂交界处。)康华街。

这张可以说是粤剧团的开创者。

据说张当时演的是益阳戏,他演的戏是汉剧,但他还会唱高腔、昆曲和弹拨。可以说他能歌善舞,能文能武,多才多艺。有人说粤剧的老底子是汉剧,因为汉剧的剧目很多。如果朱郭曾经有一首歌颂粤剧传统的`旧诗,它说:

"...从前有个名人摊手五,在佛山镇成立了戏班;至今革命传唱传统,少林武功传红船。”

广东粤剧的发源地 第3张
  

时至今日,粤剧界人士每年都会怀念这位张大师。

粤剧的发展与“南国红豆"

起源于佛山的粤剧历经沧桑,不断发展。咸丰四年(1854年),带领红船子弟响应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的粤剧艺人李,也为粤剧艺术改革做了很多努力。他编辑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戏剧,并将官员的角色从英俊改为丑陋。

李起义失败后,清朝统治者取缔粤剧团,禁止粤剧演出,杀害粤剧艺人,烧毁琼花会馆,致使剧团凋零,艺人流散。有的在“外江班”演出,有的打着广西京剧班的牌子演出粤剧。直到同治七年(1868年),粤剧解禁,粤语班恢复营业,邝新华率队从佛山迁至广州,设立“巴合会馆”。“外地班”逐渐退出,“本地班”跃居上风。粤剧艺术沿着本土化和大众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辛亥革命前后,一些革命派用粤剧宣传人民。孙中山先生曾在新加坡接见“真天生”剧社成员。廖先生曾对艺名梁雪秋的弟弟说:“你的事业是好的,但你不能只唱歌跳舞而不造福大众……”。钟惺回族协会会员陈少白先生等人还组织了“天演公司”,创办了戏剧学校,并创办了第一个粤剧学者班——“彩南歌班”,在粤港澳城乡演出改良后的新戏。

与此同时,大批粤剧艺人相继参加革命活动,有的为之献身。他们还取材于现实生活,讽刺时政,鼓吹革命,编著了《文刺死傅琦》、《火烧大沙头》、《秋瑾》等剧目。在演唱上,广泛吸收了当地的说唱音乐歌谣和杂歌,舞台普通话改为粤语和普通话。声音由真声改为假声,唱腔由低线改为高线。旋律由粗到细,由疏到密,粤剧的地方特色越来越明显。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