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在南方邂逅一場雨

本文已影響2.8W人 

端午在南方邂逅一場雨,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一天的含義,然而,這一天的到來是否都會下一場雨,很多有名之士都會在這一天訴說這場雨的故事,下面來欣賞端午在南方邂逅一場雨的文章!

端午在南方邂逅一場雨

端午在南方邂逅一場雨1

端午這天,我在深圳。閩南與深圳一樣都屬南方,但天氣的熱度不同。早晨的太陽依舊的毒辣地直射着大地,林立的高樓的陰影像是得了太陽的蠱惑一般沒有一絲輕涼的感覺。深圳的天空沒有北方的明亮,藍色的主調中平添了暗灰的顏色,使得天上的一縷縷的白去似風中飄浮着的白紗。

太陽一直炙烤着大地,到了午飯時分突然下起瓢潑大雨來,嘩嘩啦啦地,大街上的流水瞬間如斷堤的河水奔涌着。站在賓館裏,隔着一層薄薄的玻璃透視外面的世界。望着撐傘奔走的行人,如落葉般的車輛穿梭於高樓林立的大街,方纔想起端午似乎與落雨之間的萬世情怨。

在開往深圳的動車上,結識了兩個青年。無聊之間從端午開始聊起,聊到糉子,後來又聊到端午賽龍舟,由賽龍舟聊到端午必須會有一場雨。男青年的語氣非常肯定,他說從他能記事起,每年端午都會下雨。他更加自信地認爲端午就是落雨天,男青年旁邊的女人說,下午划龍舟纔是愜意之事。她開始用手比劃起來,彷彿她的眼前就是衆人劃舟競渡的畫面。我對他們所說的端午肯定會下雨有所遲疑,追問其中緣故。男青年解釋說下雨是上蒼爲了紀念屈原。他的說法我認爲有些牽強,而我也不想掃他們的興,只能以笑附會之。

深圳的端午逃不開落雨,打電話給閩地的朋友,他們也說划龍舟的時候落了一小會雨。電話裏充滿了牽騷,似乎不滿於端午的這場雨。

我想,這就是南方的雨所帶給我們的無限的思緒。

端午,抑或是爲了紀念,上蒼的落雨似紀念的淚水。南方的雨就是如此的感情豐富。人們常說南方的雨纏綿而多情,不像北方的雨那麼粗獷和奔放。其實在南方久了,你會覺得南方的雨飽含熱情,她不僅有纏綿多情的一面,而且也包含着所有北方的雨的性情。它纏綿過、溫柔過,也曾粗獷過、也曾熱情如火。南方的雨經過了漫長而纖細的梅雨季節之後,在六月開始變得強壯起來,爲屈原落過淚,不再柔情,變得瘋狂起來,有時讓你感覺到似乎回到了北國大地。

四時不同,南方的雨也變得不同。在南方與雨水共同成長,雨水清洗過去的空氣沁人心肺。一場雨,還了人們一個乾淨的清涼世界。南方的雨只有在夏季,纔會顯露出他的力量來。往往落雨到來之前,先是狂風似乎要把紮根於大地的樹木連根拔起,在無數個日子裏,我們與樹木一起抵禦狂風對我們的襲擊。海岸邊,海水拍打着岩石,一陣一陣地的怒吼着。怒吼着的雨從太平洋來,從南海來,從臺灣海峽來,一陣一陣的,用他的粗獷警示懶惰的大地。

在臺風的送拂下,南方的雨充滿了力量,從幾萬米的高空落下,擊打在樹葉上,漫行於山林。他的粗獷又別於北方的雨。北方的雨隨着四時的'變化而多變,春秋是雨,到了冬天變成雪花。在成熟的時節裏,北方的雨又會變身爲夾雜着雨滴的冰雹。冰雹過去,瓦片碎了,玻璃碎了,更碎的是農人們的一顆顆比玻璃還脆弱的心。南方的雨則不同,時令變化着,南方的雨還是雨滴,他不會變成雪花,更不會變成冰雹襲擊農田裏的莊稼。他的存在,讓達爾文先生的“適者生存”法則一次又一次得到了驗證。狂風暴雨過後,脆弱的樹木隨風倒下,堅挺地生活着,讓它們把根深深地扎入大地,汲取大地的力量,從而讓它們的生命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昇華。

我敬佩南方的雨,敬佩他那種不隨時令變化的精神。

在深圳的一個賓館裏,在端午節,在一個紀念屈原的日子裏,靜思着南方的雨帶給我的領悟。

我想,南方的雨應該是一個鬥士,一個性情多變的鬥士,一個有故事的鬥士。他曾柔情過,在花前撫摸一個少女的長髮;他曾經豪爽過,月下舉杯與太白暢飲;他曾與熱情的火,大膽地追逐心中的真愛……春暖花又開,夏日重逢來,秋天的杜鵑細語輕喃,冬日裏的漁舟映着落霞。他輕輕地來過,熾烈如焰的擁抱着,他依舊是一個多情的鬥士,他仍然是南方的雨。

多情的鬥士,用他溫柔而纖細的雙手,長久地捧着南方的一片天空。這種長久,有時讓人感到煩悶。他也用手中的利劍,只在一個瞬間,若夜空裏的流星劃過天空,大街的雨水便如長河。而雨後的彩虹,便是他爲我們顯現出的另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了。

世界瞬間變得喧鬧,窗外沒有雨水的滴噠聲。走在大街上,除了林立的高樓,還有炎炎的烈日。街道上的雨水很快被蒸發,行人們如同蒸籠裏的饅頭和包子。我四處奔走,熱汗淋漓,往南,再往南,去尋找如南方雨的多情的鬥士。

端午在南方邂逅一場雨2

愛國詩人屈原提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由於當時社會的****他的策略不但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攻擊排擠最後逐出都城,流落漢北。屈原生性耿直,不願委曲求全,看破紅塵,跳進了汨羅河以死捍衛正義。當地的漁夫知道此事後非常痛心,划着小船把竹筒裏的米撒向汨羅河餵魚以保全屈原的屍首。後來,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爲包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舟,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人們吃糉子,划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我們全家人都非常敬佩屈原的人品和才智。因此,我們家每年都很重視端午節,一定要包糉子以此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習俗是吃糉子,賽龍舟。糉子分兩種形狀:一種是牛頭糉,一種是尖尾糉。媽媽是我們家包糉子的能手。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糉子。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包的糉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葉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葉子放在溫水裏泡一泡,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花生分別洗完後伴在一起。等蘆葦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粒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花生,中間再夾幾片棗肉,包好後再將草繩捆綁好大功告成了。媽媽包的糉子又大又結實,像一個個包袱,又像一個個秤砣。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三十分鐘後,再泡在湯水裏一個小時左右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糉子香味撲鼻,讓我直流口水,有時一口氣竟能吃上好幾個然後腆着大肚子那憨態惹人笑。

過端午節除了吃糉子,還要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賽龍舟了,幾十個水手都握着船槳動作協調、齊心協力地奮力向前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氣高昂,用力地敲着鼓,“加油,加油!”場外的拉拉隊 ,發出雷鳴般的吶喊聲、助威聲此起彼落,使水手們更加鼓足了幹勁,勇往直前……每年賽龍舟的場面都非常壯觀。

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不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而且傳承着中國的傳統文化。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