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都在你的碗里美文

本文已影響6.93K人 

有人說,人生在世,不過“吃喝”二字。人的一生中,最離不開的,是對“吃”的依賴。

你的人生都在你的碗里美文

林清玄曾說:人總是選着自己的喜好,這喜好往往與自己的性格和本質十分接近,所以從一個人的食物可以看出他的人格。

一個人的性格和生活,體現在他對吃的態度中,反應在他的碗裏。

生活的酸甜苦辣,生活的意義,在食物和脣齒的碰撞中,感受得淋漓盡致。

談到吃,不由自主想起以前的同事阿明。

阿明是一個十分愛吃的人,對吃也非常注重,食物的搭配、營養的均衡,每一點都細緻入微。

有時工作太累,回家時已經很疲憊了,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只想癱着,天大的事都不想起來”。話雖如此,但對於吃,阿明卻從來不會隨便湊合一頓。無論多忙多累,只要條件允許,他都會自己做飯。

一次,阿明從外地出差回來,剛好在路上碰到他。許久沒見,問起這次出差,他說工作還比較順利,就是長途奔波,人累得快散架了。

“真的又餓又累,這不,剛打算回去的路上買條魚,回家做酸菜魚。”

我打趣道:那你還自己做飯啊?附近的小吃店隨便吃點,或者點個外賣、買桶泡麪,又能吃飽,又省時省力。

阿明也笑了,說:來世上走一遭多不容易,不能隨便將就,不然辜負了我的胃啊。

對於愛吃的人,食物更像是對一種享受美的過程,而不是一種用來填滿胃、維持生命的工具。

那些對食物不將就的人,本質上是對生活的不將就。

一日三餐,其實佔據了人生許多的時間,但這些時間卻又是必不可少的。那些在“吃”上選擇將就的人,一頓外賣、一桶泡麪,過一頓算一頓,在其他的事上,也很難保證不會馬馬虎虎。

凡事將就、“差不多就行”的人,就像胡適筆下的“差不多先生”,從紅糖與白糖差不多,“十”與“千”差不多,最後到活人和死人差不多,終其一生,活在“差不多”的牢籠裏。

不將就,是一種認真對待生活的態度。認真對待生活的人,生活也會認真待他。

聽朋友說過一件事。曾經有一次,朋友家樓上新搬來一戶鄰居,因爲搬家時幫了他們一點忙,便邀請朋友和家人去他家吃飯,盛情難卻,朋友便去了。

剛進鄰居家,朋友便聞到一股嗆人的辣椒味,餐桌上放着一鍋麻辣火鍋,紅彤彤的湯正在冒着熱氣。

鄰居招呼朋友坐下,說:我們全家都特別喜歡吃辣,無辣不歡,特別是冬天,吃頓麻辣火鍋,整個人都暖和了,你快嚐嚐。

但是鄰居卻沒有考慮到朋友。朋友來自江浙,更偏好甜食,吃不了太辣的東西。他坐在餐桌前,有些尷尬,但又不好掃了鄰居的興,只得硬着頭皮吃下去。鄰居一家人吃得很盡心,但朋友卻因爲吃得太辣導致胃痛。

這件事過後,朋友不願意和鄰居來往太多。他說,吃飯時只考慮自己喜好的人,即使表面看來好客,內心也很自私。

事實也的確如此。後來漸漸發現,鄰居從來不會爲別人考慮,總是方便了自己,卻困擾了別人,別人和他溝通,還理直氣壯地說是自己的權利。

吃飯這件事雖小,但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質。

吃飯時照顧別人的口味、愛好的人,必定是能爲別人着想的人;

再喜歡的菜也不會放到自己面前獨佔的人,必定是懂得分享的人;

細嚼慢嚥、不在飯桌上翻來翻去挑自己愛吃的菜的人,必定是有禮貌、有教養的人。

細節之中,即可見真相。一個人是否有教養,從他吃飯的過程,便可以得知。

家裏有一位親戚,很懂得食物的搭配,各種食材怎麼做最好吃,怎麼搭配最適合,都瞭如指掌。她也特別喜歡做飯,常常在家裏嘗試各種各樣的菜。

一次,我們一家人去她家裏做客,她做了一桌的菜,魚、排骨、蔬菜,每一個菜的材料都是她自己精心挑選搭配的,種類豐富,色香味俱全。

聊起愛好,親戚說她最喜歡吃,也最愛做吃的。她說:我很享受做飯的`過程,享受食物入口的那一刻,感覺生活的幸福可能就是這樣吧。

其實生活最真實的樣子,本就是柴米油鹽,簡單也瑣碎。

汪曾祺說:“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每一種蔬菜,彷彿都有靈魂,它們五彩的顏色,各具特色卻又都充滿生機,各種蔬菜相互碰撞,帶來生活最基本的色彩。

食物的酸甜苦辣,同時也是人生百態的完美寫照。

每一個懂吃的人,享受食物的同時,也懂得生活的樂趣,熱愛生活,從點滴處感受快樂。

一日三餐,是人對於食物的依賴。透過食物,可以看到背後的生命。

一個人對於食物的態度,也是他對生活的態度。

對食物不將就的人,也會以不將就的心態對待工作、生活,從待人、處事到處世,不會囿於“差不多”的圈子;

一個人的碗裏是什麼樣子,這個人就是什麼樣子,從碗裏看到的人品,直接且真實;

一個能從食物的煙火氣之中感受生活的人,也必定是一位熱愛生活的人。

美食家蔡瀾說:我大半生一直研究人生的意義,答案還是吃吃喝喝。

吃,不僅是爲了填飽肚子,更是一種生活的智慧、人生的意義之所在。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