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故事(15篇)

本文已影響1.4W人 

三十六計故事1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混水摸魚

三十六計故事(15篇)

我方應該乘敵反哪個內部混亂,利用有利時機藉機行事,從而在敵方六神無主的情形下取得勝利。

唐朝開元年間,契丹叛亂,多次侵犯唐朝。朝廷派張守圭爲幽州節度使,平定契丹之亂。 張守圭派王悔代表朝廷到可突幹營中宣撫,並命王悔一定要探明契丹內部的底細。王悔探聽到李過折一向與大將可突幹有矛盾,倆人貌合神離,互不服氣。

王悔先是裝作不瞭解李過折和可突幹之間的矛盾,當着李過折的面,假意大肆誇獎可突乾的才幹。

李過折聽罷,怒火中燒,王悔乘機勸說李過折,歸順朝廷。並辭別契丹王返回幽州。 第二天晚上,李過折率領本部人馬,突襲可突乾的中軍大帳。可突幹毫無防備,被李過折斬於營中。忠於可突乾的大將蔗禮召集人馬,與李過折展開激戰,殺了李過折。張守圭探得消息,立即親率人馬衝入契丹軍營,生親蔗禮,大破契丹軍,終於平息契丹叛亂。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金蟬脫殼

我軍要始終保持現存的兵力戰鬥狀況,而且在各個方面特別是外形上不斷修整完備:這樣一來,我軍盟友就不會產生疑惑,敵一方就不敢輕舉妄動,我軍則乘敵人沒有懷疑之際脫離所處的陷阱,這樣做就是一種順人理應人情的事。

東漢末年,袁紹調集十餘萬精兵企圖南下襲擊曹操。這時,劉備以徐州爲中心,乘袁,曹倆軍對峙的時機擴展自己的勢力,兵力逐漸強盛,地盤逐漸擴大。

劉備的崛起,引起曹操的恐慌。曹操一方面假造曹軍要北上決戰的假象,另一方面又在官渡虛設曹軍大本營,迷惑袁紹。這一切部署完畢,曹操就親率主力大軍分五路東征劉備。 劉備急忙修書向袁紹求救,而袁紹卻加以推拖。致使延誤了戰機,等到再想發兵南下時,曹操已去擊敗劉備,率主力回到官渡。這時袁紹才承認中了曹操的“金蟬脫殼”之計,後悔不已。曹操也沒有了後顧之憂,專心在官渡迎戰袁紹,致使袁軍最後慘敗。

三十六計故事2

成語三十六計 走爲上策出處:《南史·檀道濟傳》有一個關於這個成語的故事。

三十六計 走爲上策《南史·檀道濟傳》有一個關於這個成語的故事。

南北朝時,宋武帝劉裕的開國武將撩道濟,曾領兵北伐前秦,頗有功勳。宋文帝劉義隆即位後,檀道濟被進封爲“武陵郡公”,拜徵南大將軍,都督征討諸軍事。在他統帥大軍、征討北魏的那一次戰事中,打了三十多仗,也連連獲勝,曾進攻到歷城一帶,只因後方軍糧接濟不上,纔不得不退兵。

據記載,檀道濟當時軍至歷城,軍糧不足,準備撤退,宋軍中有投降魏軍的個別士兵,竟把缺糧的事告訴了魏軍,並且建議趁機追擊。魏軍就先派密探到宋軍營中來偵察。檀道濟料到敵人的這一著,便在晚上故意叫管軍糧的人點數軍糧,用大批沙子充作米,還故意用鬥來量,—邊量,一邊唱:一斗,兩鬥……幾石,幾十石,……一袋又一袋的沙子,高高地堆放着,而把少數的米散露在上面。媿軍的密探,把看見和聽見的情況,回去作了報告,魏軍以爲宋軍軍糧有餘,便不敢追擊,而且把投降過去的人處死,說他們是假降謊報的間諜。檀道濟於是率領宋軍,安全撤回3

這個故事,叫做“唱籌量沙”,可見檀道濟打仗是很會用計謀的。

可是,後來有人對於檀道濟卻加以歪曲,說他計謀雖多,最後還是不免敗走。例如南齊的王敬則就說過:“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

南朝宋亡以後,蕭道成稱帝,即齊高帝,就是南齊。王敬則是蕭道成的輔國將軍,不識宇,爲人奸猾,野心很大。齊明帝蕭鸞時,王敬則起兵造反。那時明帝病重垂危,明帝的兒子蕭寶卷準備逃走。王敬則聽到這消息,很是得意,帶有VI諷的口氣說道:“他父子倆諒來沒有什麼辦法了,‘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當然還是趁早逃走的好。”

三十六計故事3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釜底抽薪

如果不能與強大的敵人正面交鋒,就應該主動攻擊敵方強大力量的根基和藉以生存的力量。消滅了事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對面,那麼事物本身的正面也就難以生存和發展了。 春秋末期,中原霸主晉國國君權力逐漸落在智,趙,韓,魏四家之手。

公元455年,三家直奔趙家殺來,趙襄子自知寡不敵衆,就帶兵退守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堅守城池。智伯瑤想出一條毒計:挖決晉水河堤淹死晉陽軍民。滔滔晉水,就淹沒了大半晉陽城,晉陽軍民危在旦夕。

門客張孟談對趙襄子說:“智伯瑤的力量在於與韓,魏結盟,如果我們把韓,魏拉攏過來,共同反對他,這就成了釜底抽薪,肯定會打敗智家。”

幾經周折,趙,魏,韓三家終於達成協議,共同起兵攻擊智家。智軍措手不及,全軍覆沒,而智伯瑤也被趙襄子一劍刺死了。

三十六計故事4

借屍還魂原意指已經死亡的東西,又藉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沒有作爲的勢力來達到我方目的的策略。出自《三十六計》第十四計—借屍還魂。迷信人認爲人死後靈魂可附着於別人的屍體而復活。後用以比喻已經消滅或沒落的事物,又假託別的名義或以另一種形式重新出現。計名“借屍還魂”可能源於一個關於“八仙”之一的鐵柺李得道成仙的傳說。

相傳鐵柺李原名李玄,曾遇太上老君得道。一次,其魂魄離開軀體,飄飄然遊玩於三山五嶽之間。臨行前,他囑咐徒弟看護好遺體,但李玄魂魄四處遊山玩水,流連忘返。徒弟們等待久了,見師傅的遺體老是僵在那裏,總也活不過來,便誤以爲他已經死去,就將其火化了。待李玄神遊歸來時,已不見了自己的軀體,魂魄無所歸依。恰好當時附近路旁有一餓死的乞丐,屍體還算新鮮,李玄於慌忙之中,便將自己的靈魂附在了這具乞丐屍體之上。借屍還魂後的李玄,與原來的李玄已面目全非,蓬頭垢面,坦腹露胸,並跛一足。爲支撐身體行走,李玄對着原乞丐用的一根竹杆噴了一口仙水,竹竿立即變爲鐵杖,借屍還魂後的李玄也因此被稱爲鐵柺李,而原來的名字卻反被人忘卻了。

三十六計故事5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上屋抽梯

假裝給敵方一些小的好處,以誘使它深入我方,進入我方預先設好的機關,乘機派兵切斷敵方的後援和前應,是敵人陷入死地。這就好象貪吃有毒的東西那樣,雖然能吃到東西,但貪求本不應得到一定要招致禍害。

後漢末年,劉表偏愛少子劉綜,不喜歡長子劉琦。劉綜的後母也害怕劉琦得勢,平日裏非常嫉恨他。劉琦深感自己處境危險,多次請教諸葛亮,但諸葛亮一直不肯爲他出主意。 有一天,劉琦約諸葛亮到一座高樓上飲酒。等二人坐下後劉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樓梯。諸葛亮無可奈何,便給劉琦講了一個故事。

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妃子驪姬想謀害晉獻公的倆個兒子申生和重耳。重耳知道驪姬險惡,隻身逃亡國外;申生爲人厚道,留在宮內。一日,申生給父王送去一些好吃的東西,驪姬乘機下了毒。晉獻公哪裏知道,準備去吃,驪姬故意讓侍從先嚐一嘗,剛嚐了一點,侍從就倒地而死。晉獻公大罵申生陰謀戮父奪位。申生無以申辯,只好自刎身亡。

劉琦馬上領會了諸葛亮的意圖,立即上表請求派往江夏(今湖北武昌西),避開了後母,終於免遭陷害。

三十六計故事6

從前,狗、貓、鼠是很要好的朋友。有了食物,大家一起分享;有了敵人,大家一起抵禦,一直過着舒舒服服的日子。可現在我們眼中的它們,怎麼就成了天敵呢?讓我給你們講個吧!

一天,狗突然生起病來,貓和鼠自然很盡力地照顧它。可沒過幾天,老鼠也生病了。這下可把貓給累壞了,整天忙忙碌碌。時而出去覓食,時而給它們端茶倒水,時而陪它們看病抓藥。真辛苦啊!

這天,貓照例出門找尋食物,可是今天的運氣好象不是很好,找了好久,還是一無所獲。貓束手無策,只好坐在銀杏樹下唉聲嘆氣。

這時,一隻松鼠從銀杏樹上跳到貓跟前,“貓大哥,爲何嘆氣呀?”“唉,我的兩個朋友病了,我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這可怎麼辦呀?”“貓大哥,你已經仁至義盡了,久病牀前無孝子,何況你又不是它們的兒子。你整天跟兩個病癆子在一起,當心你自己的身體呀!”貓沉思良久,沒有說話,可是松鼠清楚地知道,貓已經動搖了。

貓果然沒再回去照顧兩位老朋友,松鼠卻找來藥和食物去看望它們,順便說了一大堆貓的壞話。幾天後,狗和鼠痊癒了,鼠去找貓理論,結果被貓咬得遍體鱗傷,逃進洞裏。接着,狗又去找貓交涉,貓哪裏是狗的對手,逃上房頂,才保全了小命。

松鼠的成功離間,使貓、狗、鼠成了永遠的敵人。

三十六計故事7

拋出磚去,引回玉來。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見或作品引出別人更好的意見或好作品。

一種說法是相傳唐代詩人趙嘏甚有詩名,求詩者盈門。詩人常建慕其名,想求其詩,卻不得其門而入,趙嘏遊蘇州時,常建料他必遊靈巖寺,便先於寺壁題詩兩句。趙嘏來到寺中見壁上此詩尚未寫完,就補了兩句,成爲一首絕句。後人因趙嘏補得兩句優於常建得前兩句,邊說常建是“拋磚引玉”。然而,常建是唐玄宗開元15年(公元727年)中的進士,而趙嘏是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中的進士,兩者相距115年。可見趙嘏補詩一說是不可能的。然而由這個有悖歷史事實的訛傳,引出一個有關“拋磚引玉”一詞來源的說法,卻已是一個歷史事實。

另一種說法出自宋真宗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7年)高僧道原所編《景德傳燈錄》從諗禪師:“師雲: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子。”者句話也源自一個佛門故事。傳說活了120歲的唐代禪師從諗,一天晚上,同弟子們一同參禪悟道。

剛入座,從諗便宣佈:今晚要你們回答問題,誰對禪學有深刻理解,可以跨前一步。衆僧皆疑慮凝心,靜坐參禪,唯有一個小和尚大膽跨步向前,躬身一揖。從諗見了,緩緩說道:剛纔我是拋磚引玉,不想卻引來一塊土磚坯子。

三十六計故事8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趁火打劫

當敵方身處困難,危險的境地時,就應該利用這一絕好的時機獲取自己一方的利益,就要乘機出兵打擊敵人從而取得勝利。

戰國時期,爲了對付秦國的擴張,魏,韓,齊,楚,燕,趙等六國常常聯合抗秦,這種聯合,歷史上稱爲合縱。

這時魏國和韓國之間發生了戰爭。秦惠王見機會難得,便打算以出兵援助某一方爲藉口打擊另一方。策士陳軫對秦惠王說:“魏韓倆國戰爭時間不長,次數不太多,主力均未傷,秦如出兵,倆國必聯合抗秦,則秦無異引火燒身。而如果待他們倆敗俱傷,秦趁火打劫,不費吹灰之力便能降服韓,魏倆國。”秦惠王聽從了陳軫的意見,沒有急於出兵。果然不出陳軫所料,魏,韓倆國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雙方的戰爭上,早就忘了背後有個虎視眈眈的秦國。

後來,秦惠王出兵征伐韓,魏倆國,一舉就征服了他們,秦國因而成了一方霸主。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聲東擊西

當敵方神志混亂而且疲憊不堪的時候,我軍應該抓住地方失去控制的有利時機而靈活地運用時東時西,似打似離等戰爭謀術,進一步造成敵人的錯覺,使敵人不能正確地判斷事物的取向,然後乘機消滅敵人。

東漢時期,地處大漠西緣的莎車國,煽動周邊小國,貴附匈奴,反對漢朝。爲了平定西域的戰亂,漢朝派班超出使,班超決定首先平定莎車國。莎車國王向龜茲求援,龜茲王親率五萬人馬援救莎車國。班超兵力也只有二萬五千人,敵衆我寡,難以力克,惟有智取。 班超先派人在軍中散佈對自己的不滿言論,製造準備撤退的跡象,並且故意讓莎車俘虜聽得一清二楚。

當日黃昏,班超命令于闐大軍向東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慌亂之際,故意讓俘虜趁機脫逃。俘虜逃回莎車營中,急忙報告漢軍慌忙撤退的消息。龜茲王大喜,立刻下令兵分倆路,追擊逃敵人。

班超趁夜幕籠罩大漠,只撤退了十里地,部隊就地隱蔽。龜茲王求勝心切,率領追兵從班超隱蔽處飛馳而過。班超立即集合部隊,與事先約定的東路人馬,迅速回師,殺向莎車。莎車王和軍營上下正在飲酒作樂。班超的部隊天降神兵,莎車軍猝不及防,頃刻間土崩瓦解。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無中生有

用假象去欺騙敵人,但並非是弄假到底,而是讓敵人把受騙的假象當做真相,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護真相。利用對方已經產生的錯覺,假象就能夠掩護真相。按照易卦的道理,就是利用小的家鄉,繼而用大的家鄉,最有突然變爲真相。

戰國末期,六國爲了仰制秦國的對外擴張,都互相建立攻守同盟,尤其是秦國邊上的齊楚倆個大國當時關係非常密切,對秦國構成極大威脅。秦王派張儀使楚國。張儀知道楚懷王是個貪圖小便宜的人,並且沒有什麼雄心大志,關鍵時刻就會見利忘義,於是就想了一個“無中生有”的計謀,並很快實現了諾言。

張儀帶厚禮拜見楚懷王,說秦國願把商於之地六百里送給楚國,但要楚國絕齊之盟。懷

王一聽,覺得有利可圖,痛快地答應了。

楚懷王向秦國要土地。張儀卻說:“秦國的土地全是憑着打仗得來的,哪能輕易送人呢?我說的是我自己的六裏俸邑,大概楚王聽錯了吧!”楚懷王大怒,發兵攻秦,但此時秦,齊已結盟,楚國昔日的盟友非但沒有出兵援助楚國,反而響應秦國的號召,從側面配合秦軍反攻楚國。在倆國夾擊之下,楚軍大敗,最後楚懷王只有割地求和。

三十六計故事9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關門捉賊

對付小股或數量較少的敵人,應該把它包圍,然後殲滅它,而不利於窮追猛趕。 戰國後期,秦國攻打趙國。秦王採納了範眭的建議,用離間法使趙王用趙括代替廉頗爲將到長平與秦軍作戰。

秦將白起先故意讓趙括取得了幾次小勝。趙括雖然得意忘形,派人到秦營下戰書。白起先見趙括中計,便分兵幾路,形成對趙軍的保衛圈。

第二天,趙括親率四十萬大軍,追趕被打敗了的秦軍。秦軍堅守不出,趙括一連數日也攻克不了,只得退兵。此時秦軍已把趙軍全部包圍起來。趙軍四下受阻,被秦軍分頭隔離,各個擊破。最後,趙括也中箭身亡。從此,趙國實力大減,沒有幾年就被秦國所滅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遠交近攻

受到地勢或形勢的限制,發展受到阻礙,攻取較近的敵人就有利,攻擊較遠的敵人就有害。火焰是往上走的,流水是往底處流淌的,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是如此。

春秋初期,鄭國近鄰的宋國,衛國與鄭國積怨已深,鄭國時刻都有被倆國夾擊的危險。 公元前719年,宋衛聯合陳,蔡倆國共同攻打鄭國,魯國也派兵助戰,將鄭國東門圍困了五天五夜。鄭國千方百計想與魯國重修舊好,共同對付宋,衛。

公元前717年,鄭國以幫邾國雪恥爲名,攻打宋國。同時,向魯國積極發動外交攻勢,主動派使臣到魯國,倆國終於重新修好。後齊國出面調停鄭,宋暫時修好。齊,鄭也因此加深了感情。

公元前714年,鄭莊公以宋國不朝拜周天子爲由,代洲天子發令攻打宋國。鄭,齊,魯三國大軍很快地虛攻入鄭國。鄭莊公把佔領宋國的土地全部送與齊,魯倆國。三國糾集大軍,迅速回兵,大敗宋,衛大軍。許多小國都依附於鄭國,鄭莊公的“遠交近攻”政策空前成功。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假道伐虢

若處於倆個勢力雄厚國家的小國,敵人一方用武力威脅它,我方要出兵援助,藉機擴展力量。我軍若只有空話,而無行動,是不會取得其信任的。

東周初期,楚國勢力日益強大。當時有個小國叫蔡國,仗着和齊國聯姻,就不買楚國的帳。楚文王懷恨在心,一直在尋找滅蔡的時機。蔡國和另一小國息國關係很好,後來倆國夫人因一點小事而產生積怨。楚文王抓住時機,趕緊派人與息侯聯繫,息侯設計和楚國聯合,俘虜了蔡侯。

蔡侯被俘虜之後,對息侯痛恨不已,使討好楚文王說,息侯的夫人是一個絕代佳人。楚文王一見,果然天姿國色,馬上決定要把他據爲己有。第二天他舉行答謝宴會,早已佈置好了伏兵,將息侯綁架,輕而易舉地滅了息國。

三十六計故事10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連環計

如果敵人兵精將能,就不要與對方正面交戰,應該運用計謀使對方產生錯誤,藉此機會以削弱敵人的勢力。這樣主帥在指揮時一切順利,運用計謀而克敵制勝,就好像得到了上天保佑似的。

赤壁大戰中,周瑜利用反間計,讓曹操殺了熟悉水戰的蔡瑁,張允之後。由於北方士兵不善水戰,無法適應戰船的顛簸,爲了讓船平穩,曹操聽取了龐統的意見,用粗大的鐵索把船全連在一起。這樣,不管多大風浪,船也紋絲不動了。每個船上的士兵打起仗來,還可以相互照應。

這時候,周瑜的部將黃蓋想出了一個好主意-用火來攻打連在一起的大船。周瑜設計讓黃蓋詐降曹操。兩人還使出“苦肉計”,讓曹操放了心,他對於黃蓋害怕自己才投降,一點也沒有懷疑。

黃蓋讓士兵在大船上裝滿了枯草,還澆上油,上面蓋了布,並插滿了彩旗,還有幾隻小船拴在大船的尾部。黃蓋在刮東風的'夜裏,率這支船隊假意來投降。

曹操聽說東吳大將黃蓋來投降,就和自己的親兵到船頭看。可是沒有料到,在離自己只有二里地時,這些來投降的大船同時起火了,火借風勢越燒越猛。東吳的戰船就像一條條火龍衝進了曹操水寨。而曹操的戰船又連在一起,很快全燒了起來。大火波及岸上的營寨,許多士

兵來不及逃跑,就被火燒死了,還有一些不會游泳的士兵掉到江裏淹死了。周瑜乘勢帶兵渡江向曹操發動了進攻,曹操的士兵嚇得全跑光了。

三十六計故事11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反間計

在自己設計的疑陣之中再佈疑陣,也順勢利用敵人做內應,以取得勝利我方則不受損失.

戰國前期,燕國與齊國相距不遠,兩國之間爲了邊境的小小爭端而互不相讓,最後導致兩國兵戎相見。燕國於是派出了以樂毅爲統帥的征討大軍,浩浩蕩蕩向齊國奔來。樂毅是燕國的名將,不但深通兵法,懂曉計謀,而且有膽有識,在軍隊中享有很高的聲望。而且他有治世之才,一度爲燕國之相,爲人乘性直爽,剛正不阿。

這時,齊國聞訊燕國的舉動後,齊想立即派兵迎戰。這時的大將田單出來對齊王說:“我家大王不用着急,我有一計,可使燕國退兵,而且迫使樂毅從此之後不能領兵打仗。”齊王一聽有這麼好的良策,於是對田單將:“愛卿有什麼退敵良策,說來寡人聽聽。”田單說:“大王,雖然燕國大兵壓境,佔了我幾座小的城池,但是請大王放心。燕軍統領樂毅雖然聰明過人,善於攻城越地,但是他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燕昭王與他以前有過不和,而且到現在昭王還懷恨在心,派他攻打我齊,也是存有戒心的。我看不如用計策離間他們的關係,從而使燕王撤掉樂毅的軍權,到那時燕兵不攻自退。”齊聽了田單的話,十分高興,於是這件事就全權委託田單去處理,齊王在宮中安心地聽取戰報。

田單馬不停蹄地跑到了燕國。燕國意料到兩國交兵,齊國派田單來我國有何用意,莫非講和?昭王說:“田將軍這次出訪我軍有何貴幹啊?是不是有關兩國交兵的事,如果是這件事的話,你最好去和樂毅講,他是討伐大將軍,我也在等他的消息。”田單聽後,哈哈大笑:“大王勿聽他言,我家大王派我來在貴國是有要事相告,是關於齊國大業的軍機情報,還請大王認真聽取。”昭王聽了感到奇怪,自己的國家事情還讓他國操心嗎?但又想聽一聽到底田單想幹什麼,於是說:“那就請田將軍賜言,孤王耐心便是。”於是田單說開了:“樂毅雖然在齊國佔了幾座城池,而且他本人在燕國有着崇高威望。但是,他與大王您早結下了恩怨,樂毅害怕大王您害他,因而藉口攻齊,實質是想聯合齊國自立爲王。目前因齊地的部分地區還未歸順,所以他不急於攻打即墨,爲了等待時機,成其大事。現在齊王最害怕燕王另派大將前來,如果那樣,即墨早已陷落。”燕昭王想一想以前與樂毅結下的仇恨,怒氣上心頭,中了田單早已設計好的反間計。

田單回齊後,燕昭王派大將騎劫前去接任了樂毅的職務,於是齊軍反撲,燕軍由於指揮不當,被齊軍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只好撤回本國。而這

時已被撤了職務的樂毅在家中生起了悶氣,他知道這是齊國的反間計,他考慮燕王心胸狹窄,不會輕易放過他,於是逃到了趙國。

三十六計故事12

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佔的意思。虢,是春秋時的一個小國。用於軍事上,其意在於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或者藉口向對方借道爲名,行消滅對方之實。

春秋時期,晉國想吞併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這兩個國家之間關係不錯。晉如襲虞,虢會出兵救援;晉若攻虢,虞也會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他說,要想攻佔這兩個國家,必須要離間他們,使他們互不支持。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我們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議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物,屈產良馬和垂棘之壁,送給虞公。獻公哪裏捨得?荀息說:大王放心,只不過讓他暫時保管罷了,等滅了虞國,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嗎?獻公依計而行。虞公得到良馬美璧,高興得嘴都合不攏。晉國故意在晉、虢邊境製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藉口。晉國要求虞國借道讓晉國伐虢,虞公得了晉國的好處,只得答應。虞國大臣宮之奇再三勸說虞公,這件事辦不得的。虞虢兩國,脣齒相依,虢國一亡,脣亡齒寒,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虞公卻說,交一個弱朋友去得罪一個強有力的朋友,那纔是傻瓜哩!

晉大軍通過虞國道路,攻打虢國,經過四個月取得了勝利。班師回國時,把劫奪的財產分了許多送給虞公。虞公更是大喜過望。晉軍大將裏克,這時裝病,稱不能帶兵回國,暫時把部隊駐紮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懷疑。幾天之後,晉獻公親率大軍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獻公約虞公前去打獵。不一會兒,只見京城中起火。虞公趕到城外時,京城已被晉軍裏應外合強佔了。就這樣,晉國又輕而易舉地滅了虞國。

三十六計故事13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暗度陳倉

表面上讓敵方知道我軍的軍事動向,利用敵方靜下心來關注我方的表面行動時,我軍悄悄地迂迴到其他有利地點乘此攻擊,一定能貨得勝利,這就是易卦原理的演用。 楚漢相爭,西魏王豹投靠項羽,聯楚反漢。大將軍韓信舉兵攻打西魏,兵臨晉關(今陝西大荔東)。西魏王豹派重兵把守臨晉關對岸的鋪板(今山西永濟西),憑藉黃河天險,緊守渡口。當時黃河上還有一處夏陽的渡口,只不過夏陽河流非常急,不適宜大軍渡河,所以西魏王豹並未派重兵把守。

韓信深知,如果從臨晉關渡河,損失太大,難已成功,於是他決定再施“暗度陳倉”的計謀。一面命大軍向夏陽調集,一面佯裝從臨晉關渡河。漢軍主力已在韓信率領下從夏陽渡河,直取魏都平陽(今山西臨汾)。等到西魏王豹得到消息,派兵堵截漢軍,已經來不及了。漢軍勢如破竹從後面猛攻魏軍。西魏王豹甩率軍抵抗不住,只能不斷後退,但退到黃河邊上時,自已反而因爲受黃河天險所阻,無處可逃了。

三十六計故事14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樹上開花

藉助某種局面或外來的力量來裝備自己的形勢,雖然自己力量弱小但可以顯示出強大的力量。這如同鴻雁一樣,依靠它的羽毛從而使自己裝飾成顯赫的儀表。

公元前296年,楚懷王去世。作爲人質的太子橫就請求齊王允許他回楚國奔喪並繼承王位,齊王乘機要他割地五百里。太子橫爲求脫身,只好先口頭上答應了齊王。

太子橫回到楚國,繼承了王位,號稱頃襄王。而他剛剛即位不久,齊國的使臣便來到楚國,要求頃襄王履行割地五百里給齊的諾言。頃襄王一時無計可施,便與羣臣商議。

慎子給頃襄王獻了一條“樹上開花”之計:先讓子良到齊國佯稱獻地,以麻痹敵人,派昭常率領軍隊鎮守邊疆,虛張聲勢迷惑敵人,派景鯉到秦國求援,借秦國力量懾服敵人。 頃襄王便依計而行,齊王見楚國邊境有大批軍隊,又聽說秦王援楚,想討伐楚國,又擔心倆面受敵,只得按兵不動,不敢再進攻楚國了。就這樣楚國未動一兵一卒,就從氣勢上壓倒了齊國,從而讓齊王放棄了霸佔楚國土地的念頭。

三十六計故事15

我非常喜歡讀書,我喜歡在書海里自由自在地遨遊,如癡如醉地汲取書香帶給我的無限養分。在我讀過的書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根據中國古代豐富的戰爭經驗總結出的兵法寶典——《三十六計故事》。

這本書的情節緊張動人,讀着這本書,彷彿將我帶到了古代,讓我親眼看到了古人的聰明和智慧:看到孫臏圍魏救趙,殲滅龐涓,我拍手稱快;看到勾踐臥薪嚐膽,復興越國,我心生敬佩;看到田忌在孫臏的引導下大勝齊威王,我不禁稱讚不已。

書中這些令人回味無窮的故事,不僅讓我體會到三十六計的奧妙,還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開動腦筋,纔能有解決問題的辦法,方法總比困難多。

“三十六計”的計謀不僅可以運用到軍事上,也可以用在學習上。學習中,我們要有“臥薪嚐膽”不怕吃苦的精神,如果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可以“以逸待勞”,當然,做任何事情都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的計策 是不可以運用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做事要踏踏實實,不能“渾水摸魚”、“瞞天過海”;有的同學喜歡別人的東西,便“順手牽羊”佔爲己有;老師發新書給大家,自己的書有瑕疵,便“偷樑換柱”,和別人換過來。所以,我們要正確地運用它,讓它引導我們發揮正能量。

《三十六計故事》是一本好書,我從中獲得了很多啓發,也推薦給同學們,讓我們一起成長。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