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木回家》教育隨筆

本文已影響9.79K人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相信大家一定接觸過隨筆,隨筆最重要的是是表達出作者的意圖,傳達心情、感悟、觀點...就像與鄰家談心般輕鬆。什麼樣的隨筆纔算得上是好的隨筆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積木回家》教育隨筆,歡迎閱讀與收藏。

《積木回家》教育隨筆

《積木回家》教育隨筆1

搭積木是小班小朋友非常喜歡的一個遊戲活動,每次他們都玩得很高興。可是,到了收積木的時候,就遇到問題了。每次,都有幾個小組的積木不能很快的收好,或者地上的積木還丟得滿地都是。我仔細觀察了一下,原來是孩子們都想自己去放積木筐。所以,在別的小組忙着將積木收好的時候,他們在忙着搶塑料筐,而掉在地上的積木卻沒人管。因此他們總是要到最後在老師的催促下才能將積木收好。

於是我就給每個組選出了一個小組長,讓小組長來負責這件事情,在晨間談話時,我就給每個小組選了一位小組長,並告訴他們要負責做好小組裏收積木的事情。可是,在後來的幾天中又發生了新的問題。有的小組並不聽從組長的管理,而是和組長搶着收積木。常常有小組長來“告狀”:“老師,xx不讓我去放積木。”問題出在哪裏呢?我就又仔細瞭解情況,原來孩子們都認爲誰將積木放回去是一件很能幹、很驕傲的事情,所以大家都想搶去放積木。原來這麼一回事,孩子們的心真是很簡單也很純潔。在瞭解了情況後,我又有了一個新的舉措:在每次收完積木以後,我請小朋友們來評價自己和別人的表現,然後每組選出一位大家都同意的小朋友來做最後放積木的工作。現在,我們班裏的小朋友在搭桌面積木後,都會先想想自己和別的小朋友的表現,然後再選出這次的積木由誰放回去,搶着放積木的情況已經再也看不到了。

所以,教師在處理班裏的任何事情時,要做到細心、多觀察、多瞭解,多動腦,才能把事情解決好。文章來

《積木回家》教育隨筆2

區域活動中,建築區一直都是孩子們最熱衷、最感興趣的一個區域。在每次的活動中,孩子們都能在其中盡情的想象、創造,拼搭出他們眼中的雄偉建築。但每次的的收拾整理,卻一直是讓我頭疼的事。有的幼兒聽到音樂指令後便將積木往邊上一推、有的幼兒知道要把積木碼放好,可是大積木、小積木你壓着我我壓着你,不一會就從架子上“嘩啦”一下掉了下來。每次都要耽誤很長的時間,看到有老師幫忙便不願動手了。於是我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積木架一共有三層,每一層都住着不同的積木寶寶”我從積木中挑出最大的.說“這是積木爸爸,他的個子最大,他住在一樓”我一邊說一邊將所有的大積木一個一個碼放整齊。“那積木媽媽在哪裏呀?”我繼續問道,孩們一下圍了過來將中等大小的積木都挑了出來。“讓她們住在第二層吧”孩子們建議到,“好呀”孩子們便學着我的樣子將積木很快的都碼在了第二層;看着散落在地墊上的小三角、小半圓孩子們笑着說:“這些就是小寶寶了”“是呀,讓媽媽抱着他們吧”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着,和我一起把他們碼放在了最上一層。平時孩子們不願幹、讓我頭疼的事。就這樣通過一個小情景、小遊戲解決了。

從此,這個環節成了孩子們爭搶做的事了。使我又一次深深感悟到,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用他們的眼睛去看世界,用他們的方式,一些看似很難的問題也許就不堪一擊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