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的教學隨筆(合集15篇)

本文已影響1.7W人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對隨筆有些瞭解吧?隨筆是一種很靈活隨便的筆記或文體。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形式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的教學隨筆,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數學的教學隨筆(合集15篇)

數學的教學隨筆1

過去在教學面積這一知識內容時,發現學生經常混淆這些概念。吸取過去教學的教訓,今天在教學面積和麪積單位時,我有意避開了長度單位和周長的有關內容,並且爲了幫助學生深入掌握後一部分內容,在教學前,我預定了兩個課時學習面積和麪積單位,將長度單位與面積單位的比較放在了第三課時,如此安排,只是爲了讓學生在學習中少受遷移的影響,可往往事與願違。

教學中有兩個環節,教學中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使學生的學習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環節一:當學生髮現兩個長方形A(長9釐米,寬2釐米)、B(長6釐米,寬3釐米)無法用重疊法比較它們的面積大小時,怎麼比較呢?學生在討論後發現可以藉助學具來幫忙,可就在大家用不同大小的學具測量時,我發現了一些現象,有幾個組的同學因爲課前準備的學具不夠,居然拿出尺子,量出這兩個長方形的長與寬並計算出了它們的周長分別是22釐米、18釐米,得出A>B。

環節二:當學生髮現有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面積單位有哪些?不知道是受前面教學的影響還是受定勢思維的影響,有不少學生指出面積單位有釐米、分米、米。

以上出現的這些問題雖然學生都能通過交流得以解決,但我一直很當心,關於面積和周長、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的差異,有學生今後肯定會混淆不清,其實在數學的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矛盾,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學完同分母分數的大小比較方法後,可以說學生掌握得都不錯,但一旦教學完同分子分數的大小比較後,有一些學生開始有些糊塗了,特別是將二者混在一起,犯糊塗的學生更多了,爲什麼在教學中會出現如此現象呢?

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造成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可能是知識的遷移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在教學中知識遷移有時是學生學習的得力助手,可有時卻又會阻礙學生的學習,特別是後一方面,如何克服,看來有意避開的方式並不可取,用什麼方式才能變阻力爲動力呢?如果換一種角度去思考,說不定這正是有用的教學資源,利用這一生成的資源,讓學生通過辯論、交流,說不定反而會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數學的教學隨筆2

我從教學小學語文轉爲小學數學教學,進入一個新的教學領域,深感教育經驗不足,缺乏教育實踐經驗,這幾個月來,通過聽取有經驗的教師講課,交流經驗,使我對小學數學教學有很深的體會。

一、要給孩子信心,激發學習興趣。

三年級小學生年齡還比較小,穩定性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改變這種現象,必須使小學生對數學課產生濃厚的興趣,有了對學習的興趣,他們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那麼,怎樣才能使使他們產生學習的興趣呢?原因較多,也是比較複雜的,我個人認爲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及教學基本功是否紮實也是很關鍵的。於是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提升自己本身的教學水平,同時我還積極的通過其他途徑來完善自己的每一節課堂教學。課前我鑽研教材,與學生進行交流,瞭解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選定具體的教學情景,爲學生創設了一些現實的情境,學生們頓時興趣盎然。這樣不僅縮短了導入新課的時間而且使學生比較容易的獲得知識,從而簡化了學習內容,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於學生自身的厭學情緒,我通過與學生聊天來獲得具體學生的信息,對症下藥,效果比較明顯。

還有就是老師要管好兩個手指,少伸食指,指責學生;多伸拇指誇讚學生。好學生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不是指責出來的。

二、每堂數學課的課前三分鐘口算訓練

口算要克服粗心 ,在課餘,尤其是考試後,我常聽到有些學生、家長、老師說:“知識是掌握了,就是太粗心了,以後改了就好了。” 好像老師們也只注重方法的訓練,學生和家長也不把這粗心當成一回事,這個粗心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應該怎樣改正,可能沒有很好的探究過。其實口算能力薄弱是學生計算能力差的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書寫方面的習慣和速度、口算基礎、簡便方法的運用、心理因素都是影響學生口算能力的重要原因。所以我認爲“粗心比無知更可怕”,因爲無知的東西容易學,可粗心的毛病很難克服。

我一般在每堂計算課前3鍾進行口算訓練,口算的內容儘量與本堂課的教學內容有關,訓練的方法多樣化。例如:視算訓練、聽算訓練、搶答口算、口算遊戲等等。用孩子喜愛的計算遊戲來提高他們大腦運算技能,從而提高孩子的速算技能。

三 、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

這主要是針對中、差生。每節新內容過後,總有些知識,部分學生沒有弄懂,就要通過一些針對性的練習,對這些知識進行鞏固。比如在教學了”面積和麪積單位’,學生面積的概念,面積單位的正確使用還有些模糊。我就經常問一問,門的大小是它的什麼?應該使用哪個面積單位?電腦鍵盤上的數字鍵大約是1( ),電腦屏幕的大小大約是8( ),教室的面積大約是40( )。變着花樣幾次練習後, /article/學生就都能掌握了。對於錯題讓學生多做多練,再加做相似的類型題,出錯就較少了。

總之,我覺得,數學教學是一個最具創造性和靈活性的活動,只有從實際出發,纔會收到實效,避免誤區。時間可以使我們的經驗不斷增加,努力學習,不斷反思,我相信我們的能力肯定會有所提高。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將本着“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數學的教學隨筆3

教學《2和5的倍數的特徵》,在學生從“百數表”中用不同的符號分別圈出5和2的倍數後,我讓學生觀察、歸納5的倍數有什麼共同點,並在小組內交流。學生很快發現“5的倍數是個位上是0或5的自然數”。

學生對於5的倍數特徵的清晰表達是不是表示經過不完全歸納的過程,他們就已經把結論內化成了自己的認識?爲了加深學生對結論的理解,培養初步的推理能力,我情不自禁地追問道:“這只是從100以內數中發現的5的倍數特徵,是不是所有個位上是0或5的自然數都是5的倍數呢?”

這一追問猶如一顆石子扔進了平靜的湖面,學生思維的漣漪盪漾開來。有的學生迫不及待地打開探索本,急急忙忙算了起來。一個學生說:“我通過舉例的方法,295和380除以5沒有餘數,這兩個數都比100大的數,所以我認爲所有個位上是0或5的數都是5的倍數。” “舉兩個數就說明剛纔的發現適合所有的自然數,是不是太簡單啦?”這個學生的回答立刻引起了質疑,但也有學生有不同的想法:“我們全班每人都任意舉幾個例子合在一起,如果個位上是0或5的自然數都是5 的倍數,不就能說明我們的發現是對的嗎?”就在他們繼續舉例計算的時候,一個學生悄悄地說:“正例是舉不盡的,但我舉不到反例,所以我認爲我們的發現是正確的。”這時,王曉濤卻大聲嚷嚷起來:“我找到讓你們相信的理由了。5的倍數是從5開始依次加5,個位上會出現0、5,0、5……只有0或5兩種情況,100以內是這樣,超過100也是這樣,所以我認爲所有個位上是0或5的數都是5的倍數。”用學生都確認的加法的結果來理解5的倍數的特徵,這可是我沒有預料到的。我不由自主帶頭把掌聲送給了他,也帶着全班學生一起用這方法推算了一次。就在大家還沉浸在王曉濤的想法中時,徐趙超漲紅了臉說:“一個無論多大的數除以5,除到十位上時餘數只能是1、2、3、4,這時把個位上的數移下來繼續除,如果個位上是0,那麼10、20、30、40除以5沒有餘數;如果個位上是5,那麼5、15、25、35、45除以5也沒有餘數。所以說我們的發現是正確的。”多麼靈動的想法和縝密的思維!全班學生再一次響起熱烈的掌聲。

不完全歸納法是學生經常使用的探索數學結論的一種方法,在教學中一般分爲三個環節,即猜測—驗證—得出結論。其中驗證環節最能體現一個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在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常常爲了追求所謂教學效率而對驗證環節進行簡單化處理,過早由猜測得到結論,造成部分學生對結論的道理認識膚淺,對結論的應用更多的是機械模仿。筆者認爲,學生建構一個新知具有一系列的過程,每一個過程的功能是不能互相替代的。上述教學過程中,後面兩個學生的想法已經從結論的本質去探尋結論的原因。也許有人認爲這樣的想法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說要求太高了。我以爲,就算有部分學生聽不懂,但是否經歷這樣的過程,對學生而言是不一樣的。只有在這樣充滿思辨的驗證過程中,充分暴露學生豐富的思維過程,數學學習對於人的思維發展的價值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數學的教學隨筆4

在低段數學教學中,尤其是一二年級的口算佔有比較大的比重,而口算最主要的訣竅就是多練,當然興趣和指導也很重要。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而成因卻不僅僅是我們通常以爲的“粗心大意”。該怎樣提高低年級學生的口算水平?我覺得要注意如下幾點: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低年級小朋友的自制力處於不斷培養之中,需要大量的練習來形成技能,當然日復一日的練習肯定會讓孩子覺得索然無味,結果會使孩子產生厭煩心理。因此,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很重要。我們可以通過改變習題的形式,使其豐富、有趣;及時的反饋,讓孩子品嚐成功的喜悅。

二、掌握算理

只要理解和掌握了算理,口算的高峯不再難以攀登。充分利用學生的實際生活情境,讓學生覺得貼近生活,用動物、競賽等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學會利用學具幫助理解和計算。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討論思考的過程中理解並掌握算理,體會數學的樂趣。

三、加強練習,熟能生巧

一個學生的口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沒有大量的練習作支撐,是絕不現實的。但練習也需要有針對性,只有針對性的練習才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也可以使學生靈活掌握所學的知識。

四、給予適當的指導

老師可以在適當的時候提醒學生歸納總結,如很多計算題都有它的計算規律,這時候,讓學生掌握這些規律既可以提高計算的正確率,提高計算的速度,又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整理能力。

總之,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是小學低年級數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我們需要在實際教學中探索更好的教學方法,以期提高學生口算的整體能力和水平。

數學的教學隨筆5

學在原教材中是一個重點,更是一個難點,很多孩子往往一遇到應用題就不知如何是好了,我想這不僅與原有教材的編排思想有關,更與教師對教材的處理與教學方法的`使用有很大的關係。

衆所周知,原有的小學數學教材在每個學期都分門別類地安排了一些應用題的學習內容,並且各內容之間既相互銜接又各成一個模塊。很多學習的內容都是以某一模式爲代表展開的,學生在學習這些應用題的過程中與其說是開發他們的思維,不如說是讓他們在模仿中學習解題的技巧。因而,在整個的編排中很突出解題技巧的運用與學習,這樣一來教師往往在課堂上傳授最多的是如何解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想掌握的也是如何解題,雙方的教學重心由發展思維轉向到掌握解題技巧上來了。

可能正是由於我們對應用題這種理解,我們不斷地演繹着教材中的解題技巧,把教材中的每一個與解題有關的技巧吃透、用透,而我們教師在這樣的整個環節當中,都是以一個成人的思維在進行思考,從數學這一科學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沒有想到我們教育對象的年齡特徵。可能正是在這種潛意識的驅動下,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寫出計算時的想法(小標題),理清每一步的數量關係(畫線段圖),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理性地認識應用題中的數量關係,以爲這樣一來孩子的應用題就學好了。

然而,事情的結果恰恰與我的出發點相反,雖然一部分孩子初步掌握了線段圖的畫法,但也就是個依葫蘆畫瓢,變化一下數量關係還是不會。還有一部分孩子本來能完整地理解題意並能解決相應的問題,給我這樣一折騰,反而出現了許多不該應有的錯誤,自己原有的思維給擾亂了,沒有收到我預想的學習效果。

面對孩子們出現的這些情況,我想在下一環節的應用題學習中,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誘導和鼓勵學生學習一些科學的思考方法,但不對學生的解題策略進行一些強制性的統一,這樣一來孩子們的思路會更寬一些,想法會更多一些,或許學習的效果會好一些的。

數學的教學隨筆6

數感是一種主動地、自覺地理解數和運用數的意識。數學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要使學生“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如何理解數感,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數感,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一 、 創設情境,在真實情境中體驗數感

一個良好的,適應學生心理需求的教學情境,能讓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大面積參與,使抽象的數學具體化,緊張的情緒輕鬆化,“若隱若現”的數感真實化。因此,數學教學應讓學生在真實情境和已有知識經驗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從具體的問題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識後再把它們應用到現實情境中去。

例如在一年級“認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一個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學們還記得在幼兒園上活動課時的情景嗎?大家一起去滑梯,去盪鞦韆,去騎木馬……”學生們對幼兒生活的美好回憶漸漸被喚醒了,這時教師適時運用多媒體出示一個歡快、溫馨的幼兒活動的畫面:“大家願意和老師一起來數數這個幼兒園裏的活動器械嗎?”於是,小學生們開始興趣盎然地數數:1只滑梯,2個鞦韆,3只木馬……從而經歷了一個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理解了數的意義。可見,情境教學是培養學生數感的基礎,如果較好地利用和創設情境,體驗和感受數學的實際意義,學生不但較容易將知識與生活經驗建構起來,獲得豐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數學知識,而且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的數感意識得以萌芽。

二 、體驗生活,在生活實例中啓蒙數感

數感的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用較長的時間逐步培養,在生活中不斷地積累。因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資源,將抽象的數學建立在學生生動、豐富的生活背景上,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與交流。從中提高學生對數的敏銳程度,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啓蒙學生的數感。

1.聯繫身邊事物,建立新的認知結構

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着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數感就是讓學生感知周圍的世界所具有的量化的意味。如在教學認識數時,開展了“天天和數交朋友”辨論會,有的學生慷慨陳辭:“早晨要看手錶幾點起牀;打電話要看電話號碼;進教室要看幾樓幾班……我們每天不和數打交道就不行”……這樣,通過引導學生對身邊事物中具體數量的感知和體驗,使學生加深理解數的意義,爲建立數感奠定了基礎。

2.感受生活實例,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

引導學生感受生活實例,並從中深刻領會數學知識,不僅能使學生加深數學與生活相聯繫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善於捕捉生活現象,採擷與數學相關的生活實例,爲課堂教學服務。如在教學“0”的認識時,有些同學不理解5-0=□,我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爲什麼5-0=5?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被充分調動了起來,紛紛舉手:生1:我的想法是:比如說有5個蘋果,吃了0個,也就是一個都沒吃,所以還剩5個,5-0=5。生2:今天媽媽給了我5元錢,我現在一點也沒用,還有5元錢,列式5-0=5……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身邊的事,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明確了不管5個蘋果,5元錢還是其他物品,只要減去0,就都是從5個東西里去掉0個,也就是一個都沒去掉,所以5減0還是等於5。從而在這些生活實例中體會了數的含義,初步建立了數感。

三、活動激智慧,在活動中發展數感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而數學活動又是學生經歷數學化並自我建構數學知識過程的活動,人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以及人的認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動中匯合並得到表現。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平臺,始終把兒童的活動作爲主體發展的基礎與載體,提供開闊的活動時空,讓學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和操作等活動的空間,使學生的數感真正得到發展。

1.構建活動平臺,讓學生感應數在何處

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平臺,幫助他們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中把握數的大小、順序等相對關係,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使學生感應數無處不在,體驗數感的存在。如爲了讓學生感應信息數字化,教師構建一個活動平臺:讓學生把自己父母的居民身份證號碼抄下並且解讀。當明白了身份證號各位數字所代表的信息後,請學生當一次校長助理,仿照身份證號碼的設置,爲學校設計全校學生的學號。經常開展這樣的活動,使學生感應到數能表達和交流信息,而且數就在生活中。

2.開放活動時空,讓學生感受數有何能

學生對數學一般有枯燥無味、神祕難測之感。爲此,教師在教學時要開放活動時空,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使之感受到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在認識釐米、米以後,我帶學生走出教室,讓學生小組合作用一根5米長的繩子結合估算實際丈量校園內某一地方的長度,進一步加深對米等長度單位的認識。往後我又隨機設計了一個操作活動,讓學生以繩子當籬笆,去圍一塊地,開展“看哪個小組圍得多”操作活動,學生很有創意的想出了各種五花八門的圍法,有在操場上圍成長方形的,有靠一邊圍牆的,還有找一個角靠了兩邊牆圍的……學生通過相互比較,最後擇優選定了操作的方法。這樣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就使原來枯燥乏味的單位概念教學“鮮活”了起來,學生也更加喜歡數學,更好地應用數學,使學生的數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四、“以人爲本”, 在估算中增強數感

生活中很多時候都要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確計算。新課標也指出估算相對於精確計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更廣泛的實際應用,更是發展學生數感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善於抓住各種有利時機,改變學生對估算的認識,創造性地活用教材,讓學生常估算,多交流,從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強估算意識,形成較強的量化能力,逐漸養成良好的估算習慣,從而發展學生的數感。

如:“一本書9元,全班52人,全班每人買一本大約需要多少錢?”在估算過程中有的學生認爲:“10×50 = 500,估計在500元左右。”有的學生認爲:“10×52 = 520,不到520元。”有的學生可能說:“9×50 = 450,肯定比450元多。”對於這些方法,教師都應該加以鼓勵,併爲他們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相互交流中,比較各種算法的特點,不斷完善自己的估算方法,逐步發展估算的意識和策略,從而將估算內化爲一種自覺、自主的意識,進而形成一種習慣,使學生在不斷地估算中發展自己的數感。

綜上所述,數感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沉澱的、積累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在較長時間的充分感知、體驗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來。教師應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深入鑽研教材,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創設有助於培養學生數感的情景,探索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把培養數感的任務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對數的充分感知、感應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形成良好數感,提升數學素養。

數學的教學隨筆7

幼兒園的區域活動是幼兒自我學習、自我發現、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活動,它將教育目標滲透於教育內容之中,將教育內容分成幾個區域,在規定的時間內,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選擇活動內容、材料,自主操作、實踐,從而發揮幼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他們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發展。因此區域活動已經成爲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在我班這一學期的區域活動中發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通過這些事情也讓我抓住時機適時的介入,對孩子們進行指導。

一天下午,我們班開展區域活動,小朋友都在各活動區玩,只有張新月在哪兒趴着,我問她:“新月,爲什麼不去參加活動?”她說:“不願意玩。”我對她說:“你爲什麼不願意玩呢?”她卻說:“老師我趴着行嗎?”我想她是不是病了,用手摸摸她的頭不發燒,如果硬把她推到活動區,似乎違反了尊重幼兒意願的規則,我該怎麼辦呢?新月是一個性格內向的小女孩,我決定在不違反《活動區規則》的情況下,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使新月以大家能接受的理由進入到別人活動的區域,這樣既能有效的保護幼兒的遊戲熱情,又可以發揮集體的作用,讓大家來想辦法幫助她,於是我問其他小朋友:“你們誰願意和新月一塊玩呀?”“新月來我們這兒玩吧”“來我們這兒玩吧”,別的小朋友爭先恐後的邀請她。最後她加入到語言區去玩了。

我覺得老師要做有心人,在幼兒不會選區、不願意選區、不知如何去選區的時候根據幼兒的性格、特點採用不同的方法,給予不同的幫助,善於觀察幼兒,瞭解幼兒,引導幼兒,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

數學的教學隨筆8

數學教學應當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社會的聯繫,加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有關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如何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同時注意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能撇開事物的具體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質屬性,從而獲取新的知識。

在小學數學中進行探究性學習是改變這一現狀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以下就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總結出的一些教學情境,我覺得非常適合小學數學的教學工作。

一、設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探究。

這種教學設計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新的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的作用,從而挖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和探索問題的能力。

1、在教學中既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又要聯繫學生實際,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注重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在一起,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教學設計具有形象性,給學生極大的吸引,抓住了學生認識的特點,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達到預先教學的效果。

2、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做到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動學生活動意識。

3、在教學中提出質疑,讓學生通過檢驗,發展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尋找問題,主動獲取新的知識。

4、利用合理地提問與討論發揮課堂的羣體作用,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達成獨立、主動地學習、積極配合教師共同達成目標。

5、整個課堂教師應始終保持着師生平等關係,不斷鼓勵與讚賞學生,形成互動。

二、設計質疑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慾望,促使學生主動參加實踐獲取新知識。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爲鋪墊。

2、重視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充分發揮和利用學生的智慧能力,積極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究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3、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注意了思維方法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4、教學中應創設符合學生邏輯思維方式的問題情境,遵循創造學習的規律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分析、比較、綜合。

三、創設開放的、富有探索性的問題情境

教學中提供的問題情境應注意一定的開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戰性和探索性的問題。這樣不僅會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還能使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後增強自信心,並且大大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我認爲開放的、有探索性的問題情境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學習興趣的激發有很大的作用。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認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造各種適合教學需要的情境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慾望,可以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提高學生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真正成爲數學學習的主人。

數學的教學隨筆9

回顧一個學期的教育教學,我的感觸很多,覺得教師的壓力過大,這種壓力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初三畢業班,面向升學的壓力,班科任都有一樣的同感,無論教哪科的教師都認爲成績考不好,向學校無法交待,在社會上更是擡不起頭。多數教師感到整天很疲倦,起早貪晚,班任早上要從家5:30走,晚上9:30才能從學校回家,有時中午都不回家,這種長時間的工作,真讓人受不了。

另一種壓力是來自學生本身,對於即將畢業的初三學生,面對的是一場人生的選擇,整天貪黑起早,作業很多,卷子一張又一張,有時做都做不完,一次又一次的月考,更是讓學生神精緊張。考試的結果,有的學生成績還可以,而有的學生成績不理想,怎麼辦?只能是讓原本憂慮的他們更是雪上加霜。能夠堅持下來的學生,要參加中考,沒有堅持住的學生,只好等待畢業。

還剩下不足兩個月的時間,教師要與學生從心理上多溝通,讓學生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同時教師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使學生學習有一個好的心情。通過一個月的教學,感覺到,加強基礎教學是非常重要的,現在有的學生對基礎掌握不牢,教師爲了搶進度,忽略了基礎差一些的學生,所以成績不佳,學生厭學。儘管中考不足兩個月,但是還要重基礎,加強基礎知識教學,使大多數學生都能達到80——90分,尖子生超過110分,使中等生吃好,尖子生吃飽。

下一階段正是綜合複習階段,要按計劃有目的複習,踏實走好每一步,使綜合複習切實有效!

數學的教學隨筆10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學新課內容不多,但教學上比較難教,例如“圓柱的表面積”一課中有這樣一道題:“做一個無蓋的圓柱形鐵皮水桶,底面直徑爲4分米,高爲5分米,至少需要多大面積的鐵皮?”在教學中,我先把它改成了“做一個圓柱形鐵皮水桶,底面直徑爲4分米,高爲5分米,至少需要多大面積的鐵皮?”,然後在引入例題。

爲什麼我會這樣設計呢?因爲現在的教學不光要教會學生掌握新知,更要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果按照例題教學,我覺得學生只是運用公式進行了一次計算,談不上解決了實際問題。而按照改變了的例題教學,讓學生討論如何通過測量麥堆的直徑或周長以及高來求出鐵皮,使學生對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有了真正的瞭解,從而想出解決的辦法。

因此,教科書並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它是我們的參考,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應當完全唯書論,有必要的話,可以找一些生活中的數學例題來替代或進行改題,長期下去,也許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數學的教學隨筆11

教學小筆記今天要上“位置”的練習課,剛好又聽了同事的這節練習課。靜下來反思時,有一些自我的見解。

其實本節練習課是我們自己加的,教參上沒有這節。因爲剛開學,學生的情緒有些浮躁,聽課質量不高,而且有些知識有一定難處,在上完新課之後,我們發現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第一單元掌握的不是很紮實,於是有了這節練習課。

說實話一直覺得練習課比新授課難上,一方面是因爲學生喜歡新事物喜歡新知識,另一方面練習課比新課更有針對性,練習題較新課也有所不同,要有一定的坡度和層次,而且要更有針對性。就拿這節練習課來說,對於較簡單的“上下前後”找那學學困生回答便可,其他學生這部分知識掌握的很不錯。對於“左右”卻要多費些心,因爲在新授時發現不但是學困生,有部分中等生和優等生也掌握不好,那麼就要大面積的提問和練習,而且重要要說做題的步驟,讓學生在不斷的說和練中真正掌握。對於“位置”重要的是學生分析題的能力,要知道橫豎行各表示什麼,先說的是行還是列,逐一的分析,然後再去回答問題。在不斷的分析中學生能掌握做題的方法和思路,那麼這節練習課也就達到效果了。

自我反思怎麼的練習課是有效和高效的,不能沒有章法的想到哪講到哪,練習也要是精心設計的,不能沒有難度不重質量的亂練,一節課練習的也不少但功效甚微。教育是件嚴肅的事,數學教育還是嚴謹的事,要老師備好教材,備好學生,做好全面的準備。我的課堂離這些還有距離,但我在努力着在前進着,希望的是自己每天的工作是充實而有意義的,練習課還要多聽聽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的課,從中吸取自己需要的東西,我在成長着。

數學的教學隨筆12

一、稅率公式的引入。當時瞭解了稅收意義以後,我給出一個百分數5%,如果按收入的5%收稅,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舉例說明應該交稅多少元?生:一家飯店一年收入20xx萬元,他應該交稅20xx×5%=100(萬元),又有學生舉了一個例子。接着我告訴學生,這個5%叫做“稅率”,誰能猜一猜“稅率”表示的意義呢?學生思考一分鐘後,一個數學程度較好的學生順利地說出了稅率表示的意義。我板書稅率意義後讓學生複述“稅率表示交稅款佔收入總數的百分之幾”,然後總結稅率公式:應納稅額÷收入=稅率,並由此讓學生推出求應納稅額、收入的計算公式。此處教學環節感覺不夠流暢,有些牽強。如果我告訴學生5%叫做“稅率”後,能利用學生求納稅額的例子,讓學生去發現怎樣求應納稅額(即:收入×稅率=應納稅額),再由此讓學生理解稅率的意義,以及總結出求稅率和收入的公式,會更加順理成章。

二、有關計算技巧。在練習環節,學生計算書上練習三十二第三題時列算式:250000×5%×12,在指導學生進行有關百分數計算時,我告訴學生一般情況下,把百分數化成小數(即:方法一)。此種算法,學生在把百分數化小數,特別是百分數的分子小於10時化小數,非常容易出錯。如果改成方法二,計算時把250000縮小100倍,把5%去掉%擴大100倍,結果不變,計算起來也簡便多了。

方法一:250000×5%×12

方法二:250000×5%×12

=250000×0。05×12

=2500×5×12

=150000(元)

=150000(元)

數學的教學隨筆13

在教學改革的今天,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及學習內容都發生了變革。新的數學課程理念不僅僅只是讓學生掌握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而是有着更爲寬泛的內涵:讓學生願意去親近數學,瞭解數學,用數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與社會”。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這一基本理念出發,我選擇這個課型的,算是對我自身的一種挑戰,也是起一種拋磚引玉的作用吧!

二、興趣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的方式。

我的教學設計注重了以收集信息爲支點,以設計存款活動爲突破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例如:在週末的時候,安排學生自己去調查儲蓄知識、教育儲蓄和國債知識。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生活化,也激發了學生的學興趣,結合前面學過的有關存款知識,能夠自我探求合理的儲蓄方式,學生既感興趣,又能學以致用。不僅會比較哪種儲蓄收益高,還明白了合理存款的真正含義。我們的家長在《放飛希望》上寫到:“本次的數學作業雖然有難度,但更貼近生活,值得肯定,希望今後多些這方面的能力的鍛鍊。”

三、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效利用

再說,當今信息時代,收集、整理、應用、反饋信息是現代人的重要能力之一。在本課的教學課前小研究時,充分利用計算器爲學生提供更爲豐富的學習資源,減輕煩瑣的計算,騰出時間、精力去思考數學方法,尋找規律,進行探索性的數學活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小組的有效合作

合作交流是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有效學習方式。根據學生收集到的信息,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設計具體的存款方案。小組彙報後,及時讓學生補充不同的思路,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情況。這樣有利發現問題,培養學生勇氣和個性,使學生思維更清晰。通過多媒體的幻燈把學生書寫過程投影到屏幕,學生都能夠看到思路是否正確,書寫過程是否規範 。學生在合作中,鞏固了百分數和利率的相關知識,並在學習中經歷了“數學化”過程,並從中獲得了數學思想、方法與策略,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體驗到了學習樂趣及自信與成功。

五、不足之處:

1、應該更多的去關注數學能力差,學習基礎差和一些內秀,膽小的孩子,多給他們提供一些鍛鍊的空間。

2、教學機智不夠。在學生彙報存款方案時,錯失了抓住學生意見的不同點產生分歧,例如學生1說:“我建議媽媽不用計算就可以做出選擇,利率越高,利息就越高!”我出示利率表後讓學生觀察,同意這種說法嗎?學生2:“不同意。爲什麼存款六年沒有買三年國債利息高!”我應該抓住這個生成機會的。應該讓學生們回答這個問題?爲什麼呢?肯定會有學生說:因爲這裏是一種組合存款,如果媽媽存款10年或者7年,肯定是”而我只是讓學生們再觀察利率表,再聯繫前面學生的百分數得出:“本金和利率一定的情況下,存款越長利息越高。”

數學的教學隨筆14

[片斷]:

用小棒擺平行線

師:你擺的是平行線嗎?請同桌互相檢查。

生:他擺的不是平行線。這兩條線向下延長後會相交。

生:向上延長就不會相交。

師:那它們是兩條平行線。

生:不是,上面不相交,但下面相交了就不是平行線。

師:你怎麼知道下面會相交。

生:延長後他們會連的越來越緊,最後連在一起。

師:延長後他們間的距離會越來越近,最後相交。

師:你擺的是平行線嗎?你怎麼證明。

生:延長後不會相交。

師:爲什麼不會相交呢?怎麼知道你擺的就是平行線呢?

生:我把兩根小棒緊靠着直尺擺,然後再抽出尺子,兩根小棒就不會跑了,就擺出一組平行線。

師:你用直尺固定小棒,這個方法不錯。

生:我用尺量,我這兩根小棒的左邊寬5釐米,右邊寬也是5釐米。

師:兩邊寬一樣就是平行嗎?

生:兩邊一樣寬,怎麼延長都不會相交,它們的寬始終是5釐米。

師:如果兩邊寬不一樣呢?一邊是3.1釐米,另一邊是3.2釐米,它們會相交嗎?在哪邊相交?

生:會相交,短的一邊相交,延長後短的一邊會越來越短,最後就交在一塊了。

師:原來兩條平行線兩邊的寬相等,如果不相等,延長後就會相交。

師:中間放把尺子後,兩邊的寬度怎麼樣?

生:兩邊的寬度也是一樣的。

師:其實這兩種方法道理一樣的,都可以幫助我們擺出平行線。

……

[反思]

以往教學平行線的畫法時,許多學生對教材上介紹的方法不理解,大多數學生都是用模仿的方法在畫平行線,至於爲什麼這麼畫,學生們知之甚少,再加上如果按標準的畫法畫又比較麻煩,師生都愛在這上面偷懶,導致不少學生畫得很隨意。如何讓學生掌握平行線的畫法,感知平行線的特點是畫好平行線的第一步,平行的兩條直線延長後爲什麼不會相交,是因爲兩條平行線中間的距離是保持不變,無論怎麼延長,兩條平行線的距離始終不變,這樣他們就不會相交。掌握了這一點,可以幫助學生從距離不變的角度思考:怎樣才能使兩邊的距離不變呢?只能通過平移,隨手平移尺子容易移動,不容易畫,最好的方法是能夠找到一個靠山(尺子),引導學生思維向這方面轉變,讓學生通過自己嘗試找到方法,經歷畫平行線方法的形成過程,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掌握平行線的畫法。

不過,這只是教學的理想狀態,效果還要等學生真正學過畫法後才能下定論。

數學的教學隨筆15

1、在上課時,先出示兩根線(一直、一彎),引導學生髮現它們有什麼不同。提問:請小朋友觀察講臺上的兩根線,看看它們有什麼不同?學生馬上就指出:一根是直的、一根是彎的。我接着就指出:直的這根叫線段,彎的不是線段。同時指出:拉緊後兩手之間一段直的線就是線段,而先前隨意放在桌上的不是線段,然後提問:你能說說線段有什麼特點了嗎?學生很快說出:線段是直直的。然後指出:兩手捏住的地方叫做線段的端點。接着讓學生指指黑板、直尺、課本等的邊,說說每條邊的兩端分別在哪裏,使學生理解線段都有兩個端點。接着就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題,同時把最後一條線段改成只有一個端點的射線,然後讓學生判斷並說明理由,學生學起來還比較輕鬆,對於畫線段,折線段,生活中找線段這部分內容,學生出現的問題不多。從課堂作業反饋的情況看效果不錯。

2、口訣求商這節課是計算課,如果都採用單一的練習,就容易讓學生產生枯燥無味的感覺。課上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動口說一說、動腦想一想,特別關注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的的基礎上,交流與分析想商的方法。讓學生在交流中瞭解不同的求商方法,在比較中選擇簡便的方法。這樣既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體會探索的快樂,又培養了合作意識。在練習的設計中,注意採用多種方法,通過不同方式的練習,使學生在思考與交流之中理解算理,掌握方法;讓學生在遊戲中相互啓發,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總之,在教學中做到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他們喜聞樂見的學習活動,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思考,獲取知識,發展能力,他們的綜合素質就會不斷得到提高。

3、除法運算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模型,爲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從與之聯繫緊密的數學知識入手,遵循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的特點,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一個吸納新知的過程,利用動手操作後的結果完善已有的認知結構,從而充分認識除法的意義。激勵性的評價,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和興趣。課上,要用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觀察孩子,及時發現孩子的閃光

點,多鼓勵,少批評。不僅可以維護學生的自尊,還能使學生更有心信地投入學習。綜觀整節課的教學來看,我做到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學形式有分有合,最大限度拓寬學生的思維。

4、 課上下來,總體感覺課堂氛圍較爲活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較高,這可能與操作多有關。一上課,我就創設情境,猴媽媽要給6個桃分給2只猴子,你猜怎麼分,才公平,由於有了預習的基礎和平時心中早就有了平均分的意識,很多學生說每隻猴子分3只,從而引入“平均分”。”課標倡導的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下面我就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加深對平均分的理解,這樣遵循低年級兒童的年齡、思維發展特徵。把8個圓片平均分,每2個一份,可以分成幾份,12根小棒平均分等活動,讓學生通過操作體會到儘管分法不同,但只要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每份多了,分的份數變少了整堂課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操作,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從練習來看,掌握得比較紮實。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