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說課稿

本文已影響9.04K人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散文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散文說課稿

有趣的影子

一、教材分析(設計意圖)班上有一位孩子帶來了一張碟片,上面都是一些皮影戲,孩子們對此很感興趣。

於是,我緊緊抓住了幼兒感興趣的這一事情設計了本次活動,以玩手影爲導入,在循序漸進地深入,從而讓幼兒全面系統地掌握了有關"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

即:光線照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了影子。

而且《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

因此,這是我選擇了"影子"這一現象作爲科學教育的內容的又一依據。

在活動中,我利用實驗比較、探索發現影子的形成原因,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促進幼兒的創新思維。

二、目標確定大班幼兒對事物表面特徵的觀察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在本次活動中,通過尋找探索發現影子的奧祕,激發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徵的興趣,科學教育活動是引導幼兒親自探索和發展獲得有關經驗的過程。

《綱要》指出:科學教育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

因此,針對本班幼兒科學教育特點,我確定了以下目標:

1、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影子的特徵,知道影子的存在。

2、探索發現影子的形成原因。

即:光線照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了影子,並發現光源位置與影子的位置的關係。

3、萌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及求知慾望,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合作、判斷的能力。

三、重點、難點1、難點:光源位置與影子位置的關係2、重點: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影子。

四、教學準備:

根據教學目標和《綱要》中指出的,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與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我做了以下準備:

1、選擇陽光燦爛的日子進行教學活動2、把多功能廳佈置成一個光影實驗室、投影儀五、教法與學法《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

根據教學目標,我用集體教學的形式,在教學過程我主要運用了:

1、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教師通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2、探索式教學法:滿足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徵的願望,充分做到以幼兒爲主體,教師爲主導。

培養幼兒探索科學時間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讓幼兒從小就養成主動探索科學的習慣,體驗成功的喜悅,並且進一步體驗自信帶來的愉悅感。

六、教學過程本次活動,我主要設計了四個環節:

1、玩手影遊戲引起幼兒的興趣。

2、引導幼兒尋找影子、瞭解影子的特徵。

3、探索發現光源位置與影子位置的關係。

4、延伸活動。

(一)、玩手影遊戲激發幼兒的興趣首先我設計了玩手影遊戲,如:孔雀、小鳥、狐狸、小狗等手影。

(讓幼兒也自由操作玩玩感受樂趣,將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索願望激發出來)這時我可以這樣的指導語:爲什麼會產生影子呢?

(在這個環節中通過幼兒自由玩自由發言,體現幼兒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原則,引出本次課題)(二)、尋找影子、瞭解影子的特徵帶領孩子到室外去,你能找到你的影子嗎?幼兒尋找影子。

看一看影子是怎麼來的呢?通過實驗觀察讓幼兒瞭解:太陽光照在自己的身體上,身體擋住了太陽光就產生了影子。

(這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爲幼兒提供了一個陽光燦爛的自然環境,引導幼兒進行探究,提高了幼兒自主探究的能力,爲後面的探索積累了經驗,也爲後面的活動提供了依據。)(三)、探索發現光源位置與影子位置的關係爲什麼會有影子的呢?教師帶領幼兒回教室做另一個實驗:發現沒有光,影子就不存在了,有了光纔會有影子。

這時我就可以用這樣的指導語:看一看,光和影子在一起嗎?影子在光的哪一面?引導幼兒帶着另外兩個問題回到草場上,你發現你的影子的光源是什麼?你的影子是在太陽的另一邊嗎?(幼兒自由交流講述)得到:影子總在光的另一邊。

(這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我爲幼兒提供了一個寬鬆的環境,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探索發現影子與光源的位置關係,啓發幼兒開動腦筋知道影子總在光的另一邊,幼兒可以盡情表達,不僅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拓寬了幼兒的思維。

在此環節中,我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方法。)(四)、活動的延伸1、在玩踩影子的遊戲中,孩子們能充分體驗到其中的樂趣,真的是其樂無窮。

讓幼兒帶着有趣的問題在意猶未盡歡快的氣氛中結束活動。

(這一環節調動了幼兒身體的各個部分,充分滿足了幼兒好動的天性)2、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繼續觀察"光和影子"的有趣現象,除了太陽光能產生影子以外,還有什麼也會產生影子?

(在這裏,其實活動還沒結束,我讓幼兒帶着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進一步探索影子的有趣現象。 )

說教材:

散文詩欣賞《彩雲和風兒》,它選自幼兒園大班語言教材.這是一首充滿兒童愉趣的作品。它短小精悍、語言優美、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大自然中雲彩和風的變化,對有趣的雲作了巧妙的比喻和契合的聯想,顯得具體而又形象。你看,被風一吹,雲彩會變成各種各樣的東西,它一會兒變成小白船,飄到遠處看不見;一會變成大獅子,嚇得羊羣都逃散;一會變成胖娃娃,跟太陽公公鬧着玩……這都和幼兒的生活,幼兒的想象緊緊相扣。

說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散文詩鮮明的結構特點,擬人化富有人情味的語言風格和優美活潑的語句,給幼兒清楚明瞭的記憶和想象線索,便於幼兒理解和感受,能夠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符合大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可以很好地爲幼兒所接受。因此,我設計本活動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活動,幫助幼兒理解散文詩的內容,感受散文詩的語言美及意境美。

2、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想象活動,並能用連貫的語言大膽表達。

3、學習相應的詞語。

本活動的難點是:感受散文詩的語言美及意境美。重點是:理解散文詩內容,學習句子—吹呀吹,雲彩變成什麼,怎麼樣了。爲了使活動順利開展,我準備了錄音磁帶和課件.以白雲移動變化的課件配以錄音,能吸引幼兒,誘發幼兒學習的願望,從而達到培養幼兒的欣賞、理解和想象的目的.活動前,我還帶幼兒到大自然中,讓幼兒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雲彩和風的存在,感覺它們的變化,讓幼兒自己觀察,看“變化”說“變化”,主動去發現獲得有關的知識經驗.爲本次的活動打下基礎。那麼,在活動中要如何體現目標的要求,其體形象思維是幼兒期兒童思維的主要方式和典型的特點。根據這一特點,我採用了討論法、直觀教學法和動手操作等方法,有目的、有意識地按認知,情感與行爲培養相結結合的原則和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讓幼兒用語言與非語言表達方式感知理解.使幼兒從具體到抽象,從直接到間接地獲得語言經驗,體現了在學習文學作品中發展幼兒思維的特點。

說過程:

綜上所述,我根據語言教學流程:激發興趣——理解內容——鞏固遷移,設計了以下環節:

一、聲像結合.激發興趣。

興趣是幼兒學習活動中最強烈的心理因素,活動一開始.以白雲移動變化的課件爲引子,課件中聲像結合.變小爲大,化靜爲動.具有生動、形象,富於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特點,能很快引起幼兒相關的經驗.達到活動開始,興趣亦生的效果。

二、理解內容

爲了在活動過程中能使幼兒充分感受、欣賞作品,我通過提問、討論等形式,幫助幼兒運用已積累的表象,在個人、小組、集體等不同活動形式中,充分體現目標的要求。

1、一問一答,保持興趣

活動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每次範誦都有不同的欣賞任務.誦後按任務及時組織問答.幫助幼兒集中注意、相對記憶,保持了幼兒學習的興趣,如在範誦後提問:爲什麼說雲彩真有趣?風兒真能幹?雲彩變成什麼?它怎樣了?開放式的提問,喚起幼兒已有的經驗,激發幼兒主動參與討論、交流的興趣,營造寬鬆、活躍的課堂氛圍.極大地調動了幼兒說話的慾望和積極性。

2、視聽結合,突破重難點

心理學研究表明,視聽結合效果最佳.教師生動講述配以色彩鮮豔的多媒體課件,課件畫面漂亮、形象可愛,把文字、圖像、動畫,視頻等很好地結合一起,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各種感官.並在教師的參與指導下,幼兒對原先模糊的認識進行了歸納與整理.使他們更具體、形象地理解散文詩內容,說出雲彩變成了什麼,怎麼祥了。教師不用太多的解釋,就能形象、自然地幫助兒童理解揚起風帆,躬起身子等詞語。

在活動中.教師有意識地演示課件,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傾聽.把幼兒帶入優美的意境之中,讓幼兒說出散文詩中自己覺得最好聽,最優美的句子,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感受決定要學什麼.然後通過相互交流、個別交換,鼓勵幼兒用表情,動作等多種形式說出自己喜歡的句子,這種做法改變了由教師確定詞語學習範圍的做法.讓幼兒按個體經驗和需要學習.培養了幼兒的主動性。從而強調了重點,理解了難點。

三、加強感知,深化主題

在最後這個環節中.通過讓幼兒邊畫邊述說,大大激發了幼兒的想象力,幼兒說出了自己吹出的雲彩變成了什麼?怎麼樣了?這種同伴間共同觀察,探索討論,滿足他們的創作慾望,讓每個幼兒充分運用白己的思維想象——“異想天開”,讓他們盡情地運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大膽地表達、表現,使他們的語言豐富,並複習了詩歌的句式,調適了語言教學過程中的氣氛和個體參與的機會,使活動生動、有效,幼兒成爲真正活動的主人。

一、說教材

《風箏》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章,是魯迅的一篇散文。這單元以家庭、親情爲主題。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要注重從課文整體的角度進行教學;簡化教學頭緒,強調內容綜合”,“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要突出詞句理解、文意把握、內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學”。所選的課文中,《風箏》是意蘊最豐富的一篇,是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能力的好教材。

1、說課文特點

《風箏》是一篇以表現手足親情爲主題的散文,但選材角度新穎,既表現手足親情又意蘊豐富,有助於提高學生情感體驗,培養探究性閱讀能力。文章講述了“我”因爲看到風箏,引起對兒時虐殺自己小兄弟的風箏夢的回憶和深深的自責,展現了兄弟間濃濃的手足親情。細讀作品,作者的立意遠不止於此。這篇作品還揭示了封建陳腐思想對兒童自由、活潑天性的扼殺,深刻地闡述了“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這一科學道理。

2、說學生情況

七年級學生具有初步的整體感知課文和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對於像本文這樣有深厚意蘊的散文,容易產生陌生和排斥心理;所以在教學時要考慮讓學生多讀,要保證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要多讓學生採用合作、探究的方法來學習,要重視引導、多給學生鼓勵。

3、說重點、難點

初一學生認知和思維能力沒發展到一定水平,結合本文的特點,預設本文的教學重點、難點如下:

重點:整體感知全文,感受兄弟手足之情,瞭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

難點:學生提出疑問並在教師引導下作深入思考。

4、說教學目標

課標從“知識和技能”“方法和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緯度要求學生,所以確定本文教學目標如下:

(1)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圈劃文中表示“誤解和衝突”的內容,體會賞析散文的基本方法; 提出疑問,合作探究,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主動深入思考問題的能力。

(3)感悟“誤解和衝突”中的親情,瞭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

二、說教學程序

我採用朗讀法、提問法、勾畫法、討論法,通過朗讀來感知文本;以圈畫重要詞句並賞析品讀來落實重點,理解主題;通過自主質疑、合作探究來啓迪思考。力求在教學中體現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課堂以民主、師生平等對話爲主。

1、導入新課,初步感知文本

師:同學談自己所見孩子的頑皮可愛的事導入。師生輕鬆談話,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剛從兒童長起來的同學,這樣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親切感,爲下面的學習營造一個輕鬆的氛圍。能喚起學生心中的親情體驗;貪玩更是文中“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性”觀點的直接證明,從而爲學習課文作好鋪墊。)

生:與教師輕鬆交談。朗讀全文,圈畫生字難詞。思考:課文哪一自然段寫出了我態度轉變的原因?

(設計意圖:朗讀全文,既積累詞語,又對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使自己逐漸進入作品的意境。同時問題的思考,也有利於引起學生對課文第五自然段的關注,而這一段正是本課教學預設的切入口。)

2、主問題探究,落實重點

(1) 教法:以第五自然段爲教學切入口,引導學生通過對“魯迅先生前後情感、態度的變化”的把握,學習魯迅嚴於自省的精神,同時瞭解“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性”這一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

問題設計:

“魯迅先生回憶起了二十年前的哪一幕?前後情感有什麼變化?”

“精神的虐殺是指魯迅先生對弟弟什麼的虐殺?”

“你有過這樣被精神虐殺的體驗嗎?”

“今後看到有人抹殺兒童天性的行爲,你可以怎麼說?”

(設計意圖:選擇恰當的切入口,提出一組相互關聯的問題,在師生平等對話中實現對課文的理解。)

學法:朗讀課文第五自然段;聯繫上下文理解“精神的虐殺”的具體含義;結合自身體驗理解並朗讀“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性”這一句話。(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朗讀、體驗,在討論與思考中掌握知識。)

(2)教法:出示教學“主問題”。探討文章“在誤解和衝突中也有親情”這一主題。

課堂上可能出現問題:這個主問題的解答,需要學生對整篇文章有深入的研讀,需要學生有較強的閱讀感悟能力,學生能找到文章前半部分魯迅和小兄弟之間的衝突而忽略了文章後半部分魯迅對小兄弟“我可是毫不怪你啊”的誤解,學生能找出魯迅對小兄弟的愛而忽略了小兄弟對魯迅的愛,學生可能不清楚對問題的解答的表述

師組織討論:在學生閱讀全文,劃找相應詞句後,組織學生首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和討論,進行賞析和朗讀,然後再全班交流。

點撥:①文章後半部分是不是也有誤解中的親情的體現呢? ②弟弟也愛魯迅嗎?有感情讀一句話,(用讀來傳達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打動聽衆)。

生:用橫線畫出文中哪些地方寫的是我和小兄弟之間的“衝突和誤解” ?讀一讀這些句子,小組討論後交流。(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動口、動腦,突出學習的自主合作特點。)

3、發現、探究問題,突破難點

教法:因爲對課文的生疏可能出現學生提不出問題;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學生等待老師說標準答案。教師要進行適當的方法指導;保證一定的讓學生髮現問題的時間;小組交流,整合問題。

學法:默讀全文,劃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小組交流篩選、整合問題,全班交流探究。旨在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養成合作探究的習慣。

4、拓展延伸

讀魯迅的其他作品,瞭解魯迅。

《綱要》明確指出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與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那麼在幼兒園怎樣開展文學作品的教學活動,怎樣讓優秀的文學作品被孩子們接受呢?我有一些體會和一個教育活動方案與大家共同分享。

我們在幼兒園開展文學教育活動時,考慮的第一要素是幼兒,我們要考慮作品的主題、情節、語言乃至篇幅是不是符合班級孩子的興趣、需要和認知發展水平。因此選擇文學作品非常重要,我們應選擇有新奇感、趣味性,能吸引孩子,打動孩子的文學作品。

我今天選擇的活動方案內容是一篇散文叫“流動的畫”,這篇散文描述的是美麗的海上風景,海輪在海里前進,海鷗追隨着海輪,海的景色因此“動”了起來。在這其中藍藍的大海是每個孩子都喜歡的、嚮往的,海輪、海鷗、螺旋漿、跳動的魚也都是孩子們感興趣的,而且散文語言優美、想象豐富,具有很強的兒童性、審美性,能充分的滿足幼兒的需要(因爲兒童文學的“兒童性”與審美性是密不可分的,審美恰恰也是一種趣味,是一種幼兒因感到有趣而被吸引而進入物我兩忘的狀態)。基於以上原因,因此我選擇了本篇散文來開展文學教學活動。

本次活動的目標:

1、體驗感受作品中大海、海輪、海鷗親密和諧的優美意境。

2、能大膽的想象海上流動的畫面,並運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表現對作品的理解。

爲了達成活動目標我還做了以下準備:“流動的畫”課件、彩色筆、白紙、橡皮泥、彩色紙、錄音機等供幼兒操作的材料。

活動過程:

一、初步感受散文意境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首描述大海景色的散文,你們仔細聽一聽裏面說了些什麼?)

1、在優美的音樂伴奏下,老師富有情感的朗誦散文“流動的畫”(那麼這時對我們老師的朗誦技巧就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教師要去認真分析作品的風格,是優美、抒情的呢?是歡快活潑的,雄壯有力的還是幽默風趣的。然後根據作品的不同風格採取相應的方式來朗誦作品,從語氣、語調、輕重音、快慢的處理等方面都應該去思考。比如:太陽、小雨點、雲彩風兒、小蚱蜢等作品的朗誦技巧處理)。

二、幼兒感受、體驗作品,大膽想象畫面

(此時主要是通過教師提問的形式來引導幼兒,支持幼兒)

提問:

1)剛纔你聽見了什麼?有什麼感受?

(此時幼兒可能會說出散文中的具體事物,或者說出一些詞語,感受可能會說聽起來很舒服、很美、很愉快,想去坐海船、追海鷗、捉魚等,此刻教師對孩子的語言即時進行點撥、肯定)

2)你想到什麼?腦海裏出現了一幅什麼樣的圖畫?(此時孩子會根據自己對文字的理解,在腦海裏勾勒出一幅幅圖畫)。

3)這幅畫有聲音嗎?什麼聲音?這是誰的聲音?我們一起來學學(海浪的聲音、海鷗的叫聲、海輪的聲音、螺旋漿的聲音等)。

4)這幅畫有顏色嗎?什麼顏色?藍色的是什麼?(大海)銀白色的是什麼(海鷗),彩色的是什麼?(海輪)

5)這幅畫會動嗎?爲什麼會動呢?(大海流動,海輪前進,海鷗飛翔,螺旋漿轉呀轉,鮮活的魚在跳動)

此環節如果幼兒不能回答問題,教師可以再朗誦一遍散文,教師根據孩子情況靈活掌握。

此時爲什麼只出現聲音,給予幼兒聽覺的刺激而沒有給予視覺刺激,出示畫面呢?因爲文學教學活動就是要讓孩子將文學符號轉化成圖象,讓幼兒充分發揮想象。

三、再次完整的欣賞散文,支持幼兒進一步體驗作品情感

我們來看看你們想到的畫面,多媒體裏有嗎?

1)展示課件“流動的畫”(這時幼兒會激動起來,結合畫面說出自己想到的內容),老師給他們一點時間討論,此時隨着音樂慢慢響起,教師再次有情感的朗誦一遍散文,這時孩子對散文已較熟悉,具有了學習散文的慾望,個別孩子可能已經口中唸唸有詞跟誦起來。

2)讓幼兒跟誦散文兩遍,讓幼兒熟悉散文中聽語句。

四、爲散文命名,進一步激發幼兒情感,讓幼兒主動接受文學作品

對啦!散文還沒有名字呢?你們來猜一猜這篇散文叫什麼名字,答對了的話它就會自己跑出來喲。

此時我爲什麼沒有把散文名字直接告訴幼兒呢?我是以尊重幼兒的方式來開展的文學教育活動,此時我有意“留白”允許孩子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自由馳騁,允許孩子對作品進行多樣化解釋,而沒有直白地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感受傳達給幼兒,幼兒取名字的過程就是幼兒對作品的理解感受過程,因此我留給他們想象的空間,讓他們自己體驗,因爲沒有經過孩子自己體驗的東西,只不過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是不會真正進入孩子們心中的。

五、幼兒表達自己的感受

我們欣賞了這麼美的散文,你們有什麼感受,你想用什麼方式來表達此刻的心情(繪畫、小組合作繪畫、個人作畫、學習朗誦、表演、手工活動——摺紙、泥塑、玩具結構等形式來表現)。幼兒自主選擇表達方式表現自己的感受,同時反覆播放散文錄音。(在此環節中我採取了讓幼兒自主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感受,因爲在文學欣賞活動中,幼兒會打開多種感官通道來理解作品,但每個孩子反映自己對作品的感知結果時的“強弱通道”會有所不同,有些幼兒比較善於用語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有些幼兒卻更擅長用別的手段。如:繪畫、表演、哼唱、塑形等,因此我支持鼓勵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作品的理解)。

最後在幼兒動態的自主活動中結束活動,體現幼兒文學接受的遊戲性特徵。

《下雨》這篇簡短而富於童趣,充滿着童真的想象,體現了相互之間的關愛。對剛從小班升入中班的孩子而言,對散文詩的欣賞缺乏經驗,在語言上很難把自己對散文的理解和體會很好的表達出來。因而,在活動中,我更多的去思考:怎樣讓孩子充分的運用聽覺、視覺,反覆的去欣賞感受,在欣賞基礎上,去理解散文的內容,同時考慮到孩子在語言表達上缺乏經驗,引導幼兒用肢體語言大膽的表達表現自己的散文的理解,在肢體表達中去體會散文中所傳達的“趣味的童真,相互的關愛”。

從以上幾點的思考,我把散文欣賞的目標制定爲:

1、欣賞感受基礎上,理解散文內容(重點)。

2、大膽表達、表現對散文的理解。

3、體驗相互關愛的美好情感(難點)。

在整個活動的設計組織過程中,我把理解散文內容作爲本次活動的重點。在設計過程中,我更多的去思考:怎樣爲孩子搭建一個“學習的支架”,讓孩子在老師提問的引導下,一小步一小步的去理解內容:首先從散文中的角色入手——散文中有誰?讓孩子對散文有一個粗略的印象。之後圍繞“撐傘”這個主要脈絡展開:誰爲它們撐起傘?撐起一把什麼傘?是怎麼樣撐傘?逐步遞進的讓孩子去理解散文的內容。

在欣賞感受的基礎上,讓孩子融入到散文的角色中去,去大膽的用肢體語言來表達表現撐傘的過程,加深對散文內容的理解。第一次的表達表現的過程中,通過師生的互動:喇叭花撐得真大,小螞蟻躲在下面一點雨都沒淋到。讓孩子體驗到幫助別人帶來的快樂。同時激發孩子表達表現的積極性。第二次的表達表現過程,教師讓孩子們生生互動,在撐傘和躲雨的過程中體驗到“相互關愛”的美好情感。在充分的體驗基礎上,教師通過提問:雞媽媽、喇叭花和大樹媽媽爲什麼要連忙撐起傘?讓孩子體會到散文中的“關愛之情”,在教師適當的總結提升過程中,突破活動的難點:體會相互關愛的美好情感。

在孩子學習方式的選擇上,考慮到剛升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我在第一遍欣賞的時候,採用了“清聲朗誦”,讓孩子將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傾聽上。第二遍的欣賞中配上了《四季之春》的音樂,音樂中悠揚、舒緩而略帶跳躍的氛圍,能夠很好的烘托出散文“童真的想象和濃濃的關愛”。在第二遍的欣賞中,我採用了傳統的“圖片板書”的方法,讓孩子能夠理清散文的“脈絡”從而更好的去理解散文內容。第三遍的欣賞,結合了富有“動感”的多媒體課件,讓孩子從視覺上更好的去感受“撐傘”的動作,從而爲孩子接下來的表達表現做好伏筆。

一、教材分析:

《春雨沙沙》是一篇短小的寫景散文,描寫了春雨中鄉村的迷人景象,具有詩一般的韻味.《春雨沙沙》一課通過描繪了一幅美麗的春天圖畫,展現了春天的美景.學習課文,瞭解大自然春天的景象,體會春雨中鄉村的迷人景象,激發學生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 課文的語句優美,字字句句洋溢着春的氣息."沙沙,沙沙"的雨聲更是奏起了春的旋律,讓我們感受到了春的輕快步伐.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提土旁",正確認識課文中的9個生字,積累9個詞語.

2、能力目標: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在田字格中正確描寫4個左窄右寬的字;能用一二句話說說春天的迷人景象.

3、情感目標: 體會春雨中鄉村的迷人景象.

、教學重點:

1、能運用多種方法識記本課9個生字,積累9個詞語.

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並能讀出感情.

四、教學難點:

1、體會春雨中鄉村的迷人景象.

2、用一二句話說說春天的迷人景象.

五、教法學法:

新的《幼兒園教育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因此,活動中除了以積極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外,我精選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根據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佔主要地位的特點和幼兒語言發展的特點,我採用視聽唱玩法,引導幼兒在觀察生動形象的圖片,充分地刺激幼兒的視覺,用語言和音樂薰陶幫助他們輕鬆地理解課文內容。

2、根據"先行組織者理論",採用難點前置的方法,從幼兒熟悉的下雨聲入手,引導幼兒感知課文。

3、根據幼兒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採用遊戲的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課文教學。

教學活動是老師和幼兒共同表演的舞臺,而幼兒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的"表演"以及活動中所呈現的一切都必須爲孩子自然的學習服務。因此,我在本次活動中注重幼兒自身的學習和體驗,採用體驗學習法和多種感官參與法,引導幼兒在體驗中學習,通過想一想、說一說、看一看、聽一聽、學一學、唱一唱等多種感官的活動,學習課文。

六、教學過程:

(一)引入活動,激發興趣。

出示課件,引導幼兒談話。(圖片內容:春天的場景,柳條剛剛長出嫩芽,種子睡在泥土裏,小雨在沙沙的下)教師問:什麼季節到了?

幼兒答:春天到了。

教師問:你是怎麼知道的?

師幼互動的關鍵是爲幼兒提供寬鬆和諧的環境,激發幼兒積極迴應老師的提問,開放性的問題有助於拓展幼兒的思維,主動回憶日常生活中積累的有關春天的知識。在這個問題中,隱含了課文的內容,巧妙地藉助圖片所展示的圖像,幫助幼兒理解並熟悉課文。同時,也爲幼兒熟悉課文內容做了鋪墊。

(二)感知課文第一小節

1、在小學音樂教材中,有一首《春雨沙沙》的歌曲.可以用2分鐘預備鈴的時間,放給學生聽一聽.烘托氛圍.

2、教師提問:"聽!沙沙沙,沙沙沙,這是什麼聲音?"欣賞歌曲第一段,教師清唱提問:剛纔,你聽到誰在說話?它說些什麼??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感受都有所不同,回答可能多種多樣。如何提升幼兒對春天的認識,使他們的學習變得主動而且有意義,需要老師靈活機智的引導。

提問:你最喜歡課文中的哪一句?請你來讀一讀。

一篇課文一下子學會有點困難,但讓孩子在熟悉課文後,讀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句並不難。並且,中班的孩子已有一定的表現慾望了,讓他們當個小老師,他們會爭先恐後,使以往枯燥的學習生動起來。當然,孩子如果讀得不是很準確,教師要及時引導,並努力引導他們有感情地朗讀。《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關注個別差異,促進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此環節要特別注意面向全體,尤其是能力較差、膽子較小的幼兒更應給予積極的鼓勵和機會。

3、教師與幼兒用問答的方式練習課語文第一小節。

(三)整體學課文

1、用幾種不同的朗讀方式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如:男女讀,同桌互讀,小組比賽,教師領讀幼兒跟讀;教師和幼兒互相接讀;邊做動作邊讀讀等,讓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感受美.而且這一節文質兼美,語言生動,讀來琅琅上口,適合背誦,於是我又採用了教師引讀等形式,鼓勵學生當堂背誦。

孩子對一種表現方式的興趣不是非常持久,所以我們可以嘗試讓孩子用不同讀的形式來學習課文。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這樣變化的方式很受孩子歡迎。同時,幼兒在學習第一段課文的基礎上,對課文的內容已經有一定的感知,很快就能跟上老師的領讀。

2、分組對讀課文(幼兒兩兩結伴,分別扮演小雨和種子)問答式的課文非常適合孩子們進行對讀。在這環節中,我先採用老師與幼兒問答對讀的方式(老老師扮春雨,讀:"春雨春雨沙沙沙,沙沙沙,種子種子在說話,在說話。孩子扮種子,讀"哎呀呀,雨水真甜,哎呀呀,我要發芽。"再請幼兒自由分組進行對讀,隨後請個別幼兒與集體對讀……儘可能多地爲幼兒提供表現的機會,讓幼兒在不同的朗讀過程中體驗課文愉快的情緒。《綱要》中指出,老師要培養幼兒大膽的表現自己情感和體驗的能力、鼓勵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課堂表現活動,所以我採用多種方式鼓勵幼兒參與課堂,這是孩子領會課堂的一種昇華,也是孩子們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

(四)活動延伸

"春雨沙沙沙,還有誰在說話,哎呀呀,他會說什麼呢?"活動的延伸是爲了孩子再一次鞏固所學到的本領,並給每個孩子都有表現表達的機會,讓他們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孩子們在春天的主題活動中積累了很多有關春天的知識,也一定能夠創編出很多新的歌詞,我鼓勵他們相互做小老師,學學別人編的課文,既滿足了幼兒充分表現自己的需要,也爲孩子們鞏固課文內容提供了反覆的練習機會。

七、說板書:

柳樹綠

桃花紅小溪清凌凌

魚兒搖尾巴河對岸

一座山山坡下

農民播種山坡上

娃娃植樹

一、說設計意圖

這是一首散文詩,寫是的果園裏一年四季都有朋友:梨樹、桃樹、蘋果樹,還有受小朋友們喜愛的小蜜蜂、小鳥、小兔等,果園有了這些朋友所以很快樂。此次教學活動就是要讓小朋友感受果園的快樂,也感受朋友間帶來的快樂。因此,活動以動靜結合的方式,讓小朋友們去理解和感受。

二、說目標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者起着導向作用。幼兒園語言教育的目標之一是“喜歡欣賞文學作品,理解作品內容,感受文學作品的美,具體地說,就是要培養幼兒愛聽、愛看、愛講、愛表演兒童文學作品,能理解並複述簡短的句子。”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的特點及我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將目標定爲:1、欣賞散文詩,並理解散文詩的內容,初步瞭解一年四季果樹的變化。2、能大膽地講述和表演,發展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3、感受豐收和朋友間帶來的快樂。

三、說活動重難點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要讓幼兒理解散文詩的內容,會複述簡單的詞語、句子,感受果園的快樂。難點是讓幼兒瞭解一年四季果樹的變化。

四、說活動準備

其實像這樣的散文詩教學,應該採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這樣可以讓靜態的、呆板的畫面變成動態的、生動的情景。但是由於水平和時間上的問題,我沒有采用多媒體手段,但是也盡力去做好每一個準備工作。先給幼兒創設一個有果園的環境,裏面有梨樹、桃樹、蘋果樹,配好一首節奏歡快的《快樂小舞曲》音樂歌帶,還做了散文詩中出現過的小動物的頭飾,準備好幼兒表演採摘豐收果實的人們要用的籃子。應該說,這些準備可以讓活動開展得生動一些,好讓小朋友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五、說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首先,我播放《快樂小舞曲》,帶領幼兒一起進入果園當中,小朋友們其樂融融,能夠快快樂樂地進入活動場地開始活動。其次,我讓幼兒說說果園裏有什麼,引導幼兒以觀察的方式回答老師的提問。之後,我手指幼兒面前的三棵果樹,讓他們猜猜這三棵果樹是什麼樹,引導幼兒以想象的方式回答。

(二)基礎部分這一部分正式進入散文詩欣賞,我先讀一遍,幼兒欣賞,理解大概內容,然後我提出一系列有關果樹的問題,引導幼兒以聽的方式來回答,並鼓勵他們大膽講述。這一部分,讓幼兒邊理解邊感受散文詩的意境美,從而讓他們知道白白的是梨花,粉色的是桃花,紅紅的是蘋果花,黃澄澄的是大梨,粉粉的是桃子,紅紅的是大蘋果,通過幼兒自由講述和老師的適當提示,讓他們初步瞭解一年四季果樹的變化。以上都是靜態教學,然後我講述散文詩第二遍,讓幼兒說說有哪些小動物,他們在幹什麼。根據他們的回答,我發給他們頭飾,讓他們表演,培養他們大膽的表演能力。最後提到的採摘豐收果實的人們也是讓幼兒表演採果實,體驗豐收的快樂。這些是動態教學。教學中動靜結合,可激發幼兒的興趣,也可讓活動開展地生動、豐富。

(三)提升部分理解了散文詩的內容之後,我就問幼兒果園爲什麼很快樂?然後可以問小朋友們自己快不快樂。把果園的快樂提升到幼兒自己的快樂,讓他們感受朋友間帶來的快樂。

(四)結束部分這部分是讓幼兒感受快樂的氣氛,播放《快樂小舞曲》,幼兒和教師手拉手圍着果園唱一唱,跳一跳,然後快樂地離開果園,活動就此結束。

教學反思:

基本完成了本節課預設的教育教學目標,幼兒對老師的提問積極響應,與老師的互動很好。老師的有些引導還不夠到位,要多讓幼兒表達,以後上課要多注意對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教學目標]

1、領悟"美"的內涵,體味文中深厚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哲理、

2、學習散文寓情於景和運用對比增強表達效果的寫法、

3、初步掌握鑑賞散文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寓情於景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2、難點:領悟文中蘊藏的深刻哲理、

[教學設想]

1、教學程序:導入—誦讀—賞析—質疑—討論—拓展、

2、教學方法:引導,點撥,質疑,討論和比較鑑賞法、

3、輔助手段:多媒體計算機,大屏幕投影儀、

4,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二、討論什麼是"美"

三、賞析《世間最美的墳墓》

1、作者簡介

2、教師範讀課文,並請學生動筆勾畫出托爾斯泰墓的環境和形狀的語句、

3、討論托爾斯泰墓的特點:

問題一:文中幾處寫到托爾斯墓的環境和形狀(三處)

問題二:托爾斯泰墓有何特點(逼人的樸素)

問題三:這樣的墳墓爲什麼是世間最美的(裏面埋葬着偉大的人物托爾斯泰)

4、介紹托爾斯泰

5、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第一段中托爾斯泰的遺願、

6、引導學生找出描寫人們瞻仰托爾斯泰墓的語句,想象當時的情景、

7、鑑賞景物描寫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①課文第二段中有一個句子對墓地景物進行了動態描寫,請找出來、這個景物描寫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②課文最後,作者將托爾斯泰墓與拿破崙,歌德,莎士比亞的墳墓進行對比,這樣寫有何作用

8、文中作者爲什麼說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這是托爾斯泰誕辰100週年的日子)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賞析《冬天之美》

1、作者簡介

2、學生齊讀全文、

3、賞析,討論下列問題:

①"我從來熱愛鄉村的冬天"這句話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統攝全文,是文眼)

②第1段的內容從什麼角度說明"我從來熱愛鄉村的冬天"(對比的角度、"我"與富翁們對比,城市與鄉村對比)

③讓學生把第2段中描寫景物的句子畫出來,體會鄉村冬天之美、問:鄉村冬天的景物有何特點(靜謐,溫馨,豔麗,充滿生機和活力)

④課文結尾一句用了什麼修辭方法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在結構上有何作用(反問、表達了作者厭惡污濁的城市生活,嚮往農村田園風光,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與開頭相呼應,使全文結構緊湊)

二、兩篇散文比較鑑賞

相同點:

1、兩文都寫到了"美",都表達了深厚的思想感情,都蘊藏了深刻的哲理、

2、兩文都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

3、兩文都短小精悍,開篇點題,首尾呼應,結構嚴謹、

不同點:

1、表現美的角度不同:《世間最美的墳墓》寫的是人文景觀,《冬天之美》寫的是田園風光、

2、表達的思想感情不同:《世間最美的墳墓》表達的是作者對托爾斯泰的無限崇敬,基調是深沉,醇厚的;《冬天之美》抒發的是作者厭惡城市生活,嚮往田園風光的思想感情,基調是亮麗,溫馨的

3、蘊含的哲理不同:《世間最美的墳墓》——最平凡的也是最偉大的,最樸素的也是最華麗的《冬天之美》——最美的景色不在城市而在鄉村、

三、拓展閱讀

1、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村》、

2、法國作家雨果的《悼念喬治桑》、

《外國散文兩篇》說課稿

一、說教材處理

《外國散文兩篇》選自高一語文新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是自讀課文,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概括要點,提取精要"、我覺得這兩篇外國散文情感豐富,文質精美,藝術性很強,適合引導學生精讀、如果僅僅拘泥於教材單元教學要點,從"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層面上去讓學生自讀,是不能充分發揮這兩篇美文的薰陶作用的因此,在處理教材時,我把本課當作講讀課文來教學,安排2課時完成、

二、說教學目標

本着"依據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的原則,我在備課時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領悟"美"的內涵,體味文中深厚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哲理、

2、學習散文寓情於景和運用對比增強表達效果的寫法、

3、初步掌握鑑賞散文的方法、

其中,目標1屬情感目標,目標2,3屬認知目標和能力目標、我認爲,制定教學目標應着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着眼於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體現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的特點、

三、說教學方法

教學本課,我力圖貫徹"四主三性"的教學思想,"四主"就是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能力爲主線,創新爲主旨;"三性"就是教學思想的開放性,教學內容的系統性,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在教學中,我力爭突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比如讓學生誦讀全文,品味文中寫景精美,情感濃烈的語句;對於重點句段,我讓學生質疑,討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聯想和想象,鼓勵學生創新,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同時,我又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相機進行引導,點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掌握文學鑑賞的方法(如兩篇散文的比較鑑賞),從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四、說教學程序

《世間最美的墳墓》,《冬天之美》,都提到了"美"、教學本課,我就把探討什麼是"美"作爲切入點,讓學生領悟"美"的內涵,然後,再通過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介紹把學生引入課文的情境、在教學過程中,既有教師的範讀,更有學生的誦讀,在誦讀中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再通過教師的引導點撥,師生的共同質疑和討論,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鑑賞作者高超的藝術表現、兩篇散文讀完後,我還運用比較鑑賞的方法,引導學生將兩者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加以比較,培養學生文學鑑賞的能力、最後,我又出示了兩篇與課文有關的課外文章,拓展學生的閱讀面,以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

還需要說明的是,在教學《世間最美的墳墓》時,一般情況下,教師總是在學生讀課文前先介紹作者茨威格,接着再介紹托爾斯泰、我想,把對托爾斯泰的'介紹放到讀了課文之後,學生對墳墓的"樸素"和"美"有了感知時再進行,效果可能會更好、

五、說輔助課件

教學本課時,我用Powerpoint設計了一個多媒體課件來進行輔助教學、我認爲,多媒體課件能突破教科書,黑板,粉筆的限制,加大課堂的信息容量,渲染課堂的氛圍,讓學生在聲,色,像中受到課文情境的感染,還是十分有用的。

散文《落葉》它選自幼兒園中班語言教材,這是一首充滿兒童情趣的作品,它以生動的童話語言描繪了秋天樹葉飄落的景象,散文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將秋天的情景作了巧妙的比喻和契合的聯想,顯得具體而又形象。“小樹葉由綠變黃,一個個好像穿着金黃色裙子的小姑娘,攙着大樹媽媽在秋風中翩翩起舞”這都和幼兒的生活,幼兒的想象緊緊相扣。《綱要》指出: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對作品的體驗。散文擬人化富有人情味的語言風格給幼兒清楚明瞭的記憶和想象線索,便於幼兒理解和感受,能夠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符合中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可以很好地爲幼兒所接受。

《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制定以下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散文的美,體驗母子親情交流的愉快。

2、加深幼兒對樹葉從春天到秋天逐漸變黃,最後變成落葉的認識。

3、幫助幼兒理解新詞:“翩翩起物,四面八方,焐焐,惦記,盼望。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爲第一個目標:引導幼兒感受散文的美,體驗母子親情交流的愉快。

我將本次活動的難點定爲第三個目標:幫助幼兒理解新詞:“翩翩起物,四面八方,焐焐,惦記,盼望。"在這個過程中,我主要通過啓發提問、動作表演等方式讓幼兒理解並掌握新詞以突破難點。

爲了展示給幼兒,作品的優美意境,又能使幼兒在活動中得以充分的理解和表達,我作了以下的準備:

 (一)物質準備

1、圖片若干張,實物投影儀

2、大樹媽媽頭飾1個,小樹葉頭飾若干個

3、錄音機,一段舒緩的音樂磁帶。

(二)知識準備:瞭解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不同的季節特徵。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活動我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還挖掘此活動的活動價值,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活動中我運用了以下兩點:

1、直觀教學法:本活動爲了幫助幼兒熟悉散文內容,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我採用了直觀教學法。當老師在有感情地朗誦散文時,逐段地出示相應的圖片。讓幼兒通過眼、耳、口等多種感觀欣賞作品。

2、啓發提問法:在幼兒欣賞了完整的作品後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逐句理解並學習新詞。如老師提問:“小樹葉在春天是什麼樣子的?夏天又怎麼樣了?秋天又怎麼樣?小樹葉落不來時,先飄到哪?後飄到哪?像什麼?等等

除以上教法外,我也將引導幼兒用多種方法學習此散文,體驗母子親情交流的愉快。

1、動作表演法:本活動中要求幼兒學習新詞,爲了避免讓孩子枯燥地學習理解新詞。我將引導孩子通過動作表演加深記憶和理解。如學習翩翩起舞一詞時請孩子們用各種優美的舞姿來表現,而表現四面八方時則請孩子們四散站立。

2、遊戲法:活動中還要求幼兒能感受散文的美,體驗母子親情交流的愉快,我則採用遊戲法,由老師扮演媽媽,小朋友扮演小樹葉,在遊戲中加深體驗。

說教學程序:

1、幼兒交流導入活動:讓幼兒倆倆結伴,根據已有的以經驗春夏秋冬的樹葉及特徵。

2、完整欣賞散文。

介紹散文名稱,有感情地配樂朗誦散文,幼兒第一遍欣賞。

第二遍幼兒邊看圖片邊欣賞散文。接着老師提出問題:小樹中落下來時先飄到哪?後飄到哪?像什麼?它們心裏在想什麼?最後小樹葉又飄到哪?爲什麼?幼兒根據散文內容進行回答

3、通過動作表演學習新詞“翩翩起舞、焐焐、四面八方、惦記、盼望”

4、集體朗誦並表演一遍散文。

教師扮演大樹媽媽,小朋友扮演小樹葉,體驗小樹葉快樂的情緒和愛媽媽的情感。在表演過程中着重引導幼兒用抱一抱、親一親、看一看等動作表現母子相親相愛的情感。

5、遷移作品情感。

通過提問引出談論的話題:小樹葉是怎麼愛媽媽的?你喜歡自己的媽媽嗎?你是怎麼關心媽媽的?圍繞這樣的話題進行自由交談或到集體面前談。在幼兒交流時提醒其他幼兒認真傾聽,發展語言理解能力。

6、活動延伸

請每個寶寶對媽媽說一句關心的話或做一件事。

一.教材分析

教材:一年級第二學期《高高的樓房》 課時:1課時

本課屬於“形狀造型”學習領域,在學習了圓形組合造型的基礎上,學習用方形組合的方法表現生活中的方形物。本課和前幾課的聯繫非常緊密,都是學習方形與日常生活事物之間的聯繫。所以講授時順帶着複習之前的課程,讓學生能夠溫故而知新。

高樓基本全部是用方形可以表現的,在授課的過程中主要突出方形疊加的效果,像搭積木一樣把樓房建造起來。只是單調的方形不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要在方形的基礎上加入其他基本形的拓展,讓學生對建造樓房感興趣。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要面對的教學對象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這一學齡兒童是想象力與創造力非常豐富和活躍的階段,但同時也是自律性比較差,容易分神的階段。要在整節課中不斷的有驚喜,才能夠吸引住學生的眼球。

三.教學教法

1.創設意境

由於學生所在環境的限制,沒有跟多機會能夠見到高樓大廈,所以在做時就要加入大量的高樓圖片,讓學生先在視覺上有一個直觀的認識。

用去郊遊的假設場景,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在衆多的圖片和歡快的音樂中,學生能夠領略到如郊遊一般的愉快心情。在放鬆的心境中去學習,能使學生更快的進入狀態。

2.遊戲教學

一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在教學中加入“搭高樓”遊戲的環節能夠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並且能夠訓練每個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審美能力,以小組爲單位也能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精神和組員之間的配合,只有團結一致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3.啓發創新

畫高樓時,在方形的基礎上可以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啓發學生用其他的基本形。教師利用遊戲環節的高樓做講解,學生能夠理解如何用不同的形狀改變高樓內部的結構。

繪畫水平較好的學生,教師在黑板上做示範講解,添加動物或者植物外形的變換,開闊學生的思維,讓他們任意發揮,把高樓變得更奇特。

4.講評拓展

最後把所有完成的作品貼到背景畫中,組合成一幅集體作品。請一名學生講述自己的高樓並互相點評。結束時加入兩綱教育中的民族教育,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意識。

一、說教材

設計意圖:

《綱要》中指出,在幼兒園的語言教育中,我們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散文詩《落葉》選材來自我們身邊的自然事物,自然界的神奇變化總是吸引幼兒關注、好奇的目光,激發起幼兒探究的慾望。

本教材中童話般的意境將落葉這一平常之物賦予了極強的生命力,生動、形象地向幼兒展現了一幅美麗的自然景象,並在童趣中將散文優美的意境、擬人化與誇張的修辭手法等語言美的魅力充分體現出來。

此外本教材還具有可拓展的空間,它已不僅僅是個語言教材,它還滲透了更多領域的內容。因此,本教材值得去挖掘其內在的文學內涵,讓幼兒感受文學語言的美,並可有機整合相關領域的內容,從而讓幼兒多維度地去感受美、欣賞美、體會美與表現美。

二、說目標

欣賞文學作品,是感知理解文學作品,感知藝術地結構語言的方式的一種語言活動。喜歡文學作品,能夠較好地理解(學習文學作品),初步感知不同類型文學作品的特點和構成,是學前兒童語言教育的目標。

中班幼兒已初步具備一定的語言理解能力,初步能感受文學作品的語言美。爲此,我認爲,在引導幼兒欣賞文學作品時,應進一步引導幼兒感受作品的情感,感知作品優美的語言,豐富的詞彙和巧妙的藝術表現形式,引導幼兒恰當運用語言及非語言的形式表達自己的理解。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本次活動的目標應涉及語言、認知、社會三個方面,具體爲:

1、理解散文詩內容,瞭解散文詩的句式特點。

2、有表情地朗誦散文詩,並嘗試創編詩歌,豐富幼兒的想象力。

3、 感受作品所體現的優美意境,培養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三、說準備

散文是最美的文學,但其藝術化的語言對於大班幼兒來說是比較抽象的,大班幼兒的思維具有形象性,在學習活動中常受情感和興趣的支配,因此,在幼兒欣賞散文的活動中教具的選擇,環境的創設尤爲重要。它應是能夠將抽象的語言符號轉化爲可以讓幼兒直接感知的直觀形象,應該能牽動幼兒的心,將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到最佳狀態,全心地投入到作品的欣賞中去,這也符合了《綱要》中所指出的:要爲幼兒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的教育原則。

根據以上分析,在本次活動中我主要做好兩個方面的材料準備:

1、《落葉》PPT

2、大樹媽媽和小樹葉的頭飾

設計意圖: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應爲幼兒創設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並能得到積極迴應。在日常活動中發現,幼兒特別喜歡跟同伴分享自己的夢。而夢是非常美妙、神祕的,有許多現實生活中無法做到的事情,有可能在夢中都一一實現,夢對於小朋們來說,總是充滿了幻想與嚮往。所以結合幼兒年齡特點,設計了大班語言活動《夢》,讓幼兒在積極愉快的環境中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活動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初步感受詩歌中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2.能根據詩歌內容,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3. 豐富詞彙:撓、柔柔的、輕輕的、細細的。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背景音樂、詩歌錄音

活動過程:

一、圖片導入,幼兒初步感受夢的意境。

師:小朋友們,你們在這張圖上都看到了什麼?

師:夜晚這麼美,小女孩抱着小熊在牀上睡着了,她做了一個甜甜的夢,小朋友們有沒有做過夢?都夢到了什麼?

師:你們的夢真有趣呀!那肯定想知道這個小女孩夢到了什麼吧?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吧!

二、朗誦詩歌,幼兒初步瞭解詩歌內容。

1.教師配樂朗誦詩歌。 2.教師提問:小朋友你聽到了什麼?詩歌裏的小女孩都變成了誰?

三、分段學習詩歌。

我們一邊聽着詩歌,一邊把夢中的花朵、太陽它們都請出來好嗎?

1.師:在夢裏,我變成小花以後,遇到了誰?太陽爲我披上了什麼?

變成白雲以後,我遇到了誰?(風)風教會了我什麼?變成輕煙以後,我遇到了誰?(雨)雨做了什麼?

2.師:在夢裏,我開心嗎?你們怎麼知道的?

四、播放錄音,感受詩歌中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1.完整播放錄音。

2.師:聽完詩歌《夢》,你們的心裏有什麼樣的感覺?

3.師:看着這些美麗的畫面,你們覺得哪些地方最美。(引導幼兒用優美的動作來表現夢的溫柔)

4.幼兒跟讀。

延伸:教師引導幼兒嘗試創編詩歌。

師:小朋友們,小女孩的夢美不美?你們喜歡嗎?現在請你們把自己的夢也變成好聽的句子,用溫柔、甜美的聲音說一說。

附詩歌:

夢在夢裏,我是多麼甜蜜。

我夢見自己變成一朵小花,柔柔的太陽給我披上金色的衣裳。

我夢見自己變成一朵白雲,輕輕的風教會我跳舞。

我夢見自己變成一縷青煙,細細的雨給我撓癢癢。

在夢裏,我咯咯地笑啊,笑個不停。

不,這不是夢,這是真的!

我們的生活就像像夢一樣溫暖甜蜜……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中考散文閱讀《傾聽生命行走的聲音》講評課。

學生做中考散文閱讀題有着較強的指導意義,所以我將這節講評課定位於從中考散文閱讀中探究散文解讀之法。

一說教材

《課程標準》指出:“精讀評價是具體考察學生在詞句理解、文意把握、要點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現”“閱讀評價要綜合考察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理解和價值取向。”這篇散文4個小題主要考查了整體感知(考查文意理解、作品結構思路)內容分析:(信息篩選、作者目的)。作品鑑賞:(寫作手法賞析、體會作用)獨特體會:對閱讀材料的個性理解這幾個考點。

二說學情

初三學生對散文這種文體已經不陌生,此時他們需要的是知識容量的擴充和運用能力的提升,在教師的指導下讓自己的知識系統化,在實踐中能舉一反三運用自如。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制定瞭如下四個目標:

1、對知識點查漏補缺。

2引導學生學會解答散文試題的常規步驟。

3.教學生理解散文主旨的方法(評講7題、10題)。

4.教學生理解散文的表現手法及作用的方法(評講8題、9題)

學生讀散文時很多同學都容易弄懂“寫什麼”卻不易弄懂“爲什麼寫”和“怎樣寫”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立爲“理解散文主旨的方法”和“理解散文的表現手法及作用”,其中“理解散文主旨的方法”也是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確定重難點後利用大家集體回憶和現場做題的方式落實1、2兩個目標。

四說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設中建議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爲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爲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據此我採用: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該法課堂教學容量大、展示的知識體系直觀明瞭可以節省大量時間。

點評互動法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系統論原理、優化原理、遷移原理,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達到學生與文本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問題得以暴露、知識得以完善、能力得以整合提升。

尋根溯源法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雖然考試素材取自課外但解題方法一定會源於課內,指導學生掌握課內文章與閱讀素材的聯繫。引起學生重視平時的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

觸類旁通法各類試題都是依據課標擬定的對同一類問題會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舉一反三解決同一類型的問題。

五說教學流程

(一)課前準備

教師分析素材(考點、題型、答案)及根據小題得失分情況統計找出共同存在的問題,找出典型錯誤答案和出色的正確答案,製作多媒體課件。學生複習散文的相關知識。

(二)概述訓練情況、創設情景導入講評(2分鐘)

介紹本次訓練全班的平均分、最高分(點名)、最低分(不點名),並介紹成都市近3年B卷考試的散文閱讀評價情況,引出對散文知識及考點的複習。

(3)散文部分知識點及常見考點盤點(6-8分鐘)

學生回憶以前講過的有關散文的知識,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散文相關知識點及常見的考點。(目標1)

(4)練習評講(20--24分鐘)

1、真題再現(6分鐘)多媒體展示練習素材和失分情況最嚴重的第7小題,學生現場再做教師有意識提醒大家用剛纔所複習到的相關知識和解題技巧,用投影展示三個同學先前練習時和現在練習(優生1個、中等生1個、後進生1個)的答案,(同時下發學生做過的練習題)請他們看這次的答案和測試時的答案有何異同。(目標2)

教師引導指出解讀散文的一般步驟

一、初讀文本弄清寫什麼

二、審清題意再讀文本弄清爲什麼寫

三、結合問題局部探究弄清怎麼寫

四、緊扣題意規範作答

2、習題講解(14--18分鐘)(目標3、4)

A結合習題7的講解,老師講析把握散文主題的常用方法經閱讀分析,本文適合用“從材料入手概括”。

引導學生分析得出文章的主旨:文章描述楊木樁生命成長的過程,抒寫了作者從楊木樁生命成長曆程中獲得的一種生命的感悟和啓迪。

主旨分析出來後,對第7題進行解答:

第7題:作者爲什麼以《傾聽生命行走的聲音》爲題?請結合文章簡要回答。

本文的標題其實就是用一個非常形象地比喻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B第9小題失分較多,重點討論第9題“文章開篇寫我將楊木樁‘順手捎回’任意一插的情形,結尾卻寫‘我雙手摟着它,如同在撫摸一個冬天的童話’這樣寫矛盾嗎?爲什麼?”

引導學生分析:本文描述了楊木樁的成長曆程時,也融進了我的態度及思想感情

指導學生:要分析文章的前後關係我們不妨從結構和內容上進行分析,得出第9題解答。

內容上:楊木樁成長過程的變化必然引起我思想情感的變化(由漠

視楊木樁到喜愛楊木樁)

結構上:開頭的抑爲結尾的揚做鋪墊

這樣結尾有點明主旨的作用

首尾相扣,突出文章的主題。

答題的模式:明確的判斷+具體的藝術手法+這種手法所起到的內容上的作用+這種手法所起到的結構上的作用。(注意語句要連貫流暢)

3、引導學生分析失分原因,知識儲備不足的加以補充,答題不規範的加以訓練,非智力因素丟分的要杜絕如看錯題、答漏題、書寫失誤等。

(5)拓展延伸我來做考官(5--10分鐘)

請同學們利用這篇閱讀素材預計20xx年我市對散文閱讀教學的評價,從不同角度不同考點出發自擬3--5個題目(當堂擬一個,餘下的作爲課後作業)並給出相應的參考答案。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探討疑難問題。”的要求。這個活動學生可以從內容、結構、語言、感悟等方面入手命題。對不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得到鍛鍊提高。檢驗學生在講評後有沒有收穫同時也可以鞏固今天所學知識,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多角度解決問題的能力。

出完後同學間相互交流並向老師推薦一兩個進行全班交流點評。

(六)課堂小結(1分鐘)

再次強調散文閱讀評價的關鍵點,鼓勵大家樹立信心探尋規律,取得更好的成績。

六、結語

閱讀評價年年翻新,試卷講評各個不同,懇請各位指正,謝謝。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匆匆>>是小學語文九年制義務教材第十二冊第四單元第十六課,這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着“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作者先提出:“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看似在問,實際上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逝去而無法留它的無奈和對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戀。然後通過“洗手時、吃飯時、默默時……”這一系列生活情趣的描寫,具體再現日子的去來匆匆和稍縱即逝以及作者對人生的思索。最後抓住“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一句結尾,照應開頭,突出作者關於時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本組課文的學習重點是要引導學生從閱讀的內容展開聯想。閱讀的時候,先要讀通、讀懂,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還要想開去,想到與課文內容有關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並把自己想到的與同學、老師廣泛交流,藉以活躍思想,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2.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課文內容,學會本課四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技能目標:能按閱讀提示抓住課文的內容,學習作品中的表達手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語感訓練,能有感情地朗讀或背誦課文,欣賞文章語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標:讓學生了解時光易逝、一去不復返的現實,教育學生不要虛度光陰,從小就要珍惜時間。

3.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作品內容,引導學生從文章中想開去,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

難點: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課時安排 二課時(第一課時)

5.課前準備 製作課件 查找資料

二、說教法

本文文辭優美、情感濃郁,只有積極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學生同作者情感上的共鳴。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和領會中心思想,體會語言的美,所以採取情感教學,用感情朗讀貫穿全課教學。

三、說學法

指導學生運用“讀讀、劃劃、想想、議議”的學習方法,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劃出重點詞句,展開聯想,培養自己的觀察、語言表達、思維、朗讀的能力,積累規範語言,感受時間的匆匆,體味作品的語言美。

四、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師: 同學們,時間對於人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你們能背出一些有關時間的格言嗎?

生:(略)

師: 是啊,同學們都在感慨時間太少了,時間太快了,作家朱自清細心地發現,原來時間是這樣匆匆溜走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一篇散文《匆匆》。

板書課題 16 《匆匆》

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學課文。

自學要求

1〉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2〉思考:“文中的‘匆匆’說的是什麼?你從哪兒看出來的?”

3〉讀了課文你讀懂了什麼?

2.交流自學情況。

1〉檢查生字,詞語的讀音

2〉指名讀課文,並及時糾正讀音

3〉‘匆匆’什麼意思?你讀懂了什麼?

(三) 深入研讀,引導探究,品讀悟理

師: 課文中作者向我們提出了一個什麼問題?對這個問題,作者有沒有作出回答?如果有,請找出答案。

生: 作者向我們提出了: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生: 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作者作出了回答,在課文中的第三自然段。

指導學生學習第三節。

1〉自由讀,讀懂文中敘述的句子。

2〉談談自己的理解。

重點探討這句話:去的儘管去了,來的儘管來着---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裏閃過了.

A 自由讀這段話

B 你讀懂了什麼?

C 把你的理解放進句子中去讀

D 你的日子是怎樣匆匆而過的?

E 能用這樣的格式來說嗎?

在_______的時候,日子從_______過去了。

通過探討學生可能會講:

聊天的時候,日子從嘴邊過去了。

玩耍的時候,日子從手裏過去了。

看電視的時候,日子從屏幕上過去了。

寫字的時候,日子從筆尖滑過了。

3〉齊讀第三節,再次體味時光易逝,要珍惜時間。

4〉小結。

小結課文,然後有感情地朗讀全文,體會作家對時光易逝的無奈和惋惜,教育學生不要虛度光陰,從小就要珍惜時間。

(四〉課外延伸,拓展練習

1.請同學們課外查閱有關朱自清的資料,他是怎樣度過他的日子的呢?

2.仿照作者具體描寫時間來去匆匆的寫法,寫一個小片斷。

五、說板書設計

16 匆匆

時光易逝--------珍惜時間

(一)教材內容分析

大千世界中的生靈萬物,都有顏色。顏色既是物質固有的特徵,又富有濃郁的情感含義。以色彩及其相關的事物爲對象,引發幼兒與它們之間發生互動,這對幼兒在認知建構方面都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兒童的世界更是五彩斑斕,就像紅、黃、藍、綠這些顏色一樣,在秋景迷人的季節裏,孩子們運用自己的感官發現秋天是多彩多姿的。他們感知美麗、豐富的色彩藏在哪裏。本教材的重點、難點是知道秋天是美麗多彩的。

(二)幼兒情況分析

在人們的印象中,秋天應該是金黃色的,因爲稻子熟了,樹葉黃了,一片豐收的景象。正是由於豐收了,激發幼兒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我們便可利用現實生活中真實事物的顏色,讓幼兒親身體驗、感受到秋天的多樣性,從而知道秋天的顏色多種多樣。

(三)活動目標

1、理解散文詩的內容,知道秋天是美麗多彩的。

2、按照散文詩中的內容仿編句子。

(四)活動準備

爲了順利完成以上教學目標。我做了以下準備

1、收集製作小草、楓葉、菊花、松樹、大地的小圖片和紅、黃、白、綠、彩色的小圖片。

2、提供散文詩磁帶。

3、準備幼兒用書。

(五)活動教法

幼兒獲得知識總是從已有經驗進行轉移的。因此,我們在學習這篇散文詩時,主要採用了討論法,聯繫法、遊戲法。

爲什麼要採用這些方法?

1、討論法:

因爲語言不能代替操作,但操作也不能缺少語言,更何況散文詩這是語言的範疇。爲了調動幼兒的參與性,積極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討論法是必不可少的。

2、聯繫法:

圖片聯繫實際,讓幼兒把已有經驗與事物圖片進行聯繫,這是對幼兒已有經驗更好的體現。

3、遊戲法:

遊戲法是萬法之首,遊戲更是孩子們所喜歡的。讓實物圖片與顏色圖片想匹配,才能達到幼兒理解、鞏固的目的。

(六)說學法

在整個學習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爲主體,調動每個幼兒思維的積極性。在活動中,幼兒運用感官參與活動。通過動口、動腦積極參與,在整個活動中,幼兒都是積極主動學習的。

(七)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以新《綱要》爲指導,從“理解——感受——體驗”三大塊,由淺入深,從理解到感受,使幼兒已有經驗與新經驗之間建立有機聯繫,讓幼兒在互動式、開放式、直觀式的教育活動中,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學習。但是衆所周知幼兒感知事物都是從具體到形象的,光靠枯燥無味的欣賞和講解,幼兒可能會知道秋天的顏色,但都是機械的,無法理解的,更談不上去仿編了,樣讓孩子真正理解、並學會仿編,我將活動設計

成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幼兒通過直觀的看和聽,教師啓發式的運用圖片,理解散文詩的內容。

第二部分:給孩子一定的圖片參考,讓孩子學習仿編句子。

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環節:提問導入:秋天是什麼顏色的?讓幼兒進討論。目的是讓幼兒說出自己知道的顏色和事物,並進行必要的聯繫。

第二環節:欣賞散文詩,目的是讓幼兒對文章有了解。

第三環節:根據散文內容進行提問,目的是讓幼兒初步理解散文內容。

第四環節:教師一邊朗讀散文,一邊演示教具,讓幼兒從視覺上直觀地接觸到散文內容。

第五環節:欣賞錄音,感受秋天的絢麗多彩。

——設計提問:小草、楓葉、菊花、松樹、大地是怎樣說的?

——討論:爲什麼小草說秋天是黃色的?楓葉說秋天是紅的?松樹說秋天是綠的?大地說秋天是絢麗多彩的?

第六環節:幼兒跟錄音有感情地朗誦散文詩。目的,感受散文詩的意境。

第七環節:仿編詩歌。目的是讓幼兒發揮想象,聯繫實際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可設計提問:還有誰會告訴我們?它會說秋天是什麼顏色的呢?

可將幼兒的回答用簡筆畫記錄在黑板上,以此來激發幼兒想象,回答的興趣,並將新編的詩歌融入到散文詩中,讓幼兒朗誦,使散文內容昇華!

(八)活動延伸:

提供幼兒更多的實物圖片與顏色標記,讓幼兒進行實物配對,並運用卡片進行散文仿編練習。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隨時提醒幼兒觀察生活中秋天的顏色!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