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的介紹要點

本文已影響3.91K人 

川劇的名稱,始見於清末民初,當時叫川戲,後來統稱川劇。這雖然只有八十多年,早在明代即有戲班在省內各地演出。

川劇的介紹要點1

川劇由崑曲、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組成,主要流行於四川中東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是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是我國戲曲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

川劇大約是在明末清初發展起來的。當時,北邊的甘肅、陝西和南方的湖北、湖南、廣西等省的大量移民流入四川,隨之帶來了具有各地鄉土氣息的戲曲藝術。這些各地植入四川並慢慢發展起來的戲曲藝術經過與四川本地戲曲藝術的交流、融合,逐漸形成了一種有別於其它戲曲藝術的劇種——川劇。

川劇的介紹要點
  

拓展資料:

經過世代川劇藝人的傳承和創造,川劇藝術完整的`一套表演程式逐漸成形,劇本的文學價值也逐漸提高。川劇表演真實細膩,幽默機趣,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因此爲廣大羣衆所喜愛。

有的演員還創造了不少絕技,如託舉、開慧眼、變臉、鑽火圈、藏刀等。川劇演員們善於利用絕技塑造人物形象,更生動地表現出人物性格特點,使川劇不僅故事扣人心絃,表演技術也十分令人歎爲觀止。

川劇的介紹要點2

川劇俗稱川戲,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川渝雲貴四省市的漢族地區,是融匯高腔、崑曲、胡琴(即皮黃)、彈戲(即梆子)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傳統劇種。[1]

川劇,是中國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川劇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組成。

川劇分小生,鬚生,旦,花臉,丑角5個行當,各行當均有自成體系的功法程序,尤以“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戲劇表現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創造,能充分體現中國戲曲虛實相生、遺形寫意的美學特色。[2]2006年5月20日,川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川劇的介紹要點 第2張
  

【歷史發展】

明末清初

隨着移民的進入,南方的崑曲、弋陽腔、青陽腔及陝西秦腔、湖北漢調、安徽徽調等,逐步與四川的語言及民間音樂相融合。

清乾隆、嘉慶年間

各聲腔劇種基本完成了“四川化”衍變過程並通過鑼鼓將各種聲腔,融匯於統一的劇種風格之中。

至20世紀上半葉

川劇傳統藝術流派總體上分爲“四條河道”。沱江流域的“資陽河”擅長高腔戲;岷江流域的“川西壩”河道擅長鬍琴戲;嘉陵江流域的“川北河”擅長彈戲;今重慶地區的“下川東”河道,由於靠近長江水陸碼頭,戲班流動頻繁,高腔、胡琴、彈戲皆有所盛行。

川劇的介紹要點 第3張
  

晚清戲曲改良至三慶會成立後

一些蜀中文化名人,先後參與川劇劇本的改編與創作,提高了川劇劇目的文化品位。三慶會以悅來茶園爲基地,集演出、研究、教學於一體,致力於演員素質的培養和演出質量的提高,促進了川劇劇場藝術的發展。川劇時裝的勃興,也開啓了川劇由古典藝術,向現代藝術過渡的變革歷程。

川劇劇目豐富,有傳統劇目和創作劇目六千餘個,以《黃袍記》《九龍柱》《幽閨記》《春秋配》《東窗修本》《五子告母》《神農澗》《情探》等爲代表,其中不少是宋元南戲、元雜劇、明傳奇與各種古老聲腔劇種留存下來的`經典劇目,具有很高的文學和歷史價值。

新中國成立後整理改編的《柳蔭記》《綵樓記》《繡襦記》《白蛇傳》《拉郎配》《打紅臺》及改革開放時期改編、創作的《巴山秀才》《變臉》《死水微瀾》等均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也顯示出川劇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

川劇的介紹要點3

【川劇】

川劇是中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它歷史悠久,保存了不少優秀的傳統劇目、豐富的樂曲與精湛的表演藝術。

2006年5月20日,川劇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川劇流行於四川省、重慶市及雲南省、貴州省、湖北省的部分地區,是中國西南部影響最大的地方劇種。它主要有高腔、胡琴、彈戲、崑曲、燈調五種聲腔,也是明末清初以來中國戲曲聲腔劇種演變歷史的一個縮影。

明末清初,崑曲、弋陽腔、青陽腔、陝西梆子、湖北漢調、徽調等聲腔流入四川,乾隆、嘉慶年間與當地的薅秧調、川江號子、地方小調、宗教音樂等逐漸融合,基本完成了外來聲腔“四川化”的演變過程。辛亥革命前後,高腔、崑曲、胡琴、彈戲及四川本土的燈戲在同臺演出過程中融爲一體,形成“五腔共和”的川劇,一直延續至今。

川劇的介紹要點 第4張
  

川劇變臉藝術特點

川劇表演生活氣息濃郁,生動活潑,風趣幽默,爲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川劇藝人創造了變臉、藏刀、鑽火圈、開慧眼等許多絕技,表演時火爆熱鬧,新奇有趣,形成川劇的一大特色。

變臉是川劇表演藝術的特殊技巧之一。它是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表現手法。變臉的方法大體分爲三種--抹臉、吹臉、扯臉。

抹臉:將油彩塗在臉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時用手往臉上一抹,就可變成另外一種臉色。如果要全部變,則油彩塗於額上或眉毛上,如果只變下半部臉,則油彩可塗在臉或鼻子上。

吹臉:只適合於粉末狀的化妝品,如金粉、墨粉、銀粉等,演員將粉末狀的化妝品放置在舞臺特定位置上的容器內或人物所使用的酒杯之類器皿中,演員到時做一個伏地或其他特定的舞蹈動作,趁機將臉貼近器皿,閉眼、閉氣、用口一吹,粉末撲在臉上,立即變成另一種顏色的`臉。

川劇的介紹要點 第5張
  

扯臉:比較複雜的一種變臉方法。它是事前將臉譜畫在一張張綢子上,剪好,每張臉譜上都系一根絲線。

再一張一張地將若干張臉譜疊在一起貼在臉上,每一張臉譜有一根特定的絲線,絲線則系在衣服的某一個順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隨着表演的需要,在舞蹈動作的掩護下,再一張一張地迅速扯下來。此法貴在巧妙、乾淨、利落。

面具變臉,是演員根據實際需要,事先將不同的臉譜繪製在以木、紙、布、綢、橡皮等不同的材料上,也就是臉殼來施以變幻。如川劇《變臉》中的水上漂,《活捉三郎》中的閻惜姣等人物的變臉就是用的此種方法。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