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可以說去世嗎

本文已影響2.11K人 

不能。根據公開信息顯示,去世是對人死亡的一種委婉的說法,動物死亡用一個死字就可以了。

動物可以說去世嗎1

不能。根據公開信息顯示,去世是對人死亡的一種委婉的說法,動物死亡用一個死字就可以了。逝世是從旁人的角度去描述,多用於表示對死者的敬意。

這樣的想法影響了20世紀的動物學界,到現在也有大量的擁護者。

這是因爲,“死亡”需要抽象的理解能力。

它意味着生命的停止,死者無法活動,無法復生,同時失去肉體、情感和思想。

它還有必然性,終將發生在每一個生物身上。

這樣抽象的概念,人類在很小的時候就能理解,但動物不一定做到。

也許同伴只是睡着了?

或者,它的身體飄到另一個地方,只是不在此處?

動物可以說去世嗎
  

爲了研究動物是否理解“死亡”,人類形成了一門學科,叫“比較死亡學”(comparative thanatology),也就是觀察不同動物對死者的反應。

畢竟,動物無法口頭表達,沒法拿着話筒採訪它們的感受。

過去20年,不少科學家觀測到,一些動物能出現類似人類的哀悼行爲。

可是,背後的含義又很不同。

比如,當烏鴉、渡鴉等鴉科動物看到死去的同類時,它們會開始叫喚,讓其他同伴過來。

不一會兒,屍體周圍會聚集大量的鴉科動物,好像在舉辦葬禮。

但科學家檢測了烏鴉的大腦後發現,它們的杏仁核(和情緒有關的腦區)沒有活躍,這意味着烏鴉不是在爲同類傷心。

它們之所以聚集在死亡現場,更可能是爲了收集潛在的危險信號,

因爲來過“葬禮”的烏鴉之後會明顯避開這片土地,這裏會被它們標記爲“危險區域”。

蜜蜂、螞蟻和白蟻等羣居昆蟲,也有定期從巢穴中清理死去同類的行爲。

它們會把同類屍體拖走,丟到垃圾堆裏或者特殊的房間裏,有時,螞蟻和白蟻還會用土壤和碎葉片掩埋屍體。

這些動物都有自己的“墓地”,蜜蜂中甚至還有專職的“殯儀員”,每日高效有序地清理屍體,把它們拖到蜂巢外。

看上去,這些昆蟲很清楚“死亡”是什麼,但科學家研究後發現,它們只是在對一種叫“油酸”的化學物質起反應。

油酸出現在分解後的昆蟲屍體上,螞蟻和蜜蜂通過它瞭解哪些同類死了,哪些活着。

這個判斷極其粗糙,研究表明,如果把油酸塗在巢內的任何物體上,螞蟻和蜜蜂都會把它們搬走。

哪怕是塗在活蹦亂跳的同類身上,這些同類也會被當作屍體強行擡走。

動物當真都這般木訥嗎?

也不是,非人靈長類、鯨類和大象都在親友逝世後表現過哀傷,情真意切不在人類之下。

在非人靈長類動物中,最常見的哀悼行爲是抱屍體,特別是母親抱死嬰。

猩猩、大猩猩、日本獼猴和獅尾狒都被觀察到,它們會抱着死去的寶寶數小時甚至數天,羣落裏其他成員也會過來表示關心。

有時,它們會把寶寶屍體放在身邊,就像守夜一樣守着它。在屍體漸漸腐爛後,它會被遺棄,但母親常會返回去看它,就像訪問墓地。

在非洲的塔伊國家公園,人們還看到過黑猩猩用樹葉掩蓋屍體。

2015年,一隻母黑猩猩死後,與它交往三年半的公黑猩猩多次出現照顧屍體的行爲,不讓其他人接近。

鯨類也有類似的行爲,它們會盡力讓同類屍體浮在海面上,或者把屍體背到背上或嘴巴上。

2011年,有白鯨母親揹着死去的寶寶整整一週。

在產下死嬰後,寬吻海豚也這麼做過。

大象也一樣,它們經常聚集在死去的成員周圍,用象鼻觸碰屍體,似乎想把它喚醒。

有研究員曾拍到肯尼亞桑布魯國家保護區,一頭55歲母象的死亡視頻。

這頭名叫“維多利亞”的母象是保護區最老的.象羣族長之一,在2013年因自然原因去世。

在它死後,附近三個象羣看到了,這些“鄰居們”把維多利亞圍成一圈,檢查它的屍骨。

還有年輕大象踩了踩它幹掉的耳朵,好像想確認它真的死了。

大象們在屍體旁徘徊了很久,連覓食時間也耽擱了,安靜的氣氛像是在哀悼。

科學家發現,不管大象的屍體腐爛到何種程度,其他大象都會過來看,有時不止一次。

有的大象還會在死者面前流出顳液,也就是耳朵和眼睛之間的汗腺流出的液體。

這種液體是大象情緒充沛時的產物,興奮或壓力特別大就會流,像淚水一樣。

上面這些例子表現了動物面對死亡的痛苦,似乎可以證明它們理解“死亡”本身。

但很多動物學家認爲,這反而證明了動物不理解死亡。

把屍體留在身邊,照顧它,試圖喚醒它,是因爲動物分不清它是否還活着,會不會再醒來。

就像靈長類動物學家索利·祖克曼(Solly Zuckerman)說的,“猴子和猿類對死去同伴的反應就好像後者還活着,只是動不了了……所以它們不知道死亡的存在。”

動物可以說去世嗎2

過去數百年,大部分哲學家、科學家都認爲動物無法理解“死亡”。

研究發現,處於悲痛中的動物的行爲舉止和患抑鬱症或失去至愛的人類極爲類似,比如無精打采、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就拿有些人討厭的烏鴉來說,當烏鴉羣中有一員死去,其他成員會受到深深觸動。一隻死去的烏鴉會迅速吸引來兩三隻烏鴉。

它們俯衝而下,發出特殊的悲鳴召集來更多的同類。伴隨着死寂的沉默,它們猶如舉行儀式一般落到地上環繞着死去的同伴。一些烏鴉還會叼來木棍、小草放在屍體周圍或上方。直到“祭奠儀式”結束,“哀悼”完死去的同伴,它們纔會轉身飛走。

象羣會爲死去的成員舉行葬禮。整個儀式帶着虔誠和尊敬,相關的記載和描述並不少見。2003年,肯尼亞國家公園內一頭名叫埃莉諾的非洲象的去世就給動物學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動物可以說去世嗎 第2張
  

埃莉諾是象羣的女王,在產下一頭小象後生了病。一天,埃莉諾在一頭雌象面前突然倒下,那頭雌象大聲嚎叫,並觸碰埃莉諾,試圖用象牙拉起它。第二天埃莉諾死了。整整一星期,埃莉諾的象崽和象羣中的雌象都來“探望”它。

直到埃莉諾的象牙被園區工作人員摘走,食腐動物開始吃它的屍體,象羣的成員們也未停止這種探望。象寶寶用鼻子觸摸母親的身體,並試圖像其它幼象那樣喝奶,但母親始終一動不動,小象很快被餓死了。埃莉諾的死讓研究人員見識了大象情感的連鎖反應。

領悟死亡

作爲人類近親的靈長類動物因爲智力較高,甚至能領悟到其它動物感受不到的東西,比如死亡的不可避免和不可逆轉。

動物學家曾觀察到,當一羣倭黑猩猩在野外遭遇毒蛇,它們會拿着木棍嘗試接近毒蛇,但始終與毒蛇保持適當的距離,直至其中一頭倭黑猩猩抓住毒蛇並將其扔在地上摔死。

這時,剛剛還讓倭黑猩猩恐懼的毒蛇變得不再可怕了,年幼的倭黑猩猩甚至研究起蛇的毒牙,還把蛇放在身上玩耍。顯然它們知道毒蛇已死而且不會復生。

這種對死亡的領悟力有時會加重靈長類動物的痛苦。比如,在一家動物園,一頭黑猩猩因爲感染而病入膏肓,另一頭黑猩猩前來探望。

它緊盯着患病同伴的雙眼,然後哀號起來並開始用力拍打自己的胸部。瀕死的黑猩猩企圖發出聲音迴應,但最終還是一頭栽倒嚥了氣。隨着探病的黑猩猩爆發出一聲淒厲慘叫,籠中其他所有黑猩猩瞬時集體陷入一片死寂——它們明白死神降臨了。

拒絕接受死亡

面對死亡,人類往往會表現出一種絕望的否認態度。比如,急救室裏家屬不斷要求醫生施救,哪怕患者的生命體徵早已完全消失。動物界拒絕接受死亡的最明顯表現當屬攜屍行爲。

黑猩猩、倭黑猩猩以及狒狒在幼崽死去,甚至出現腐臭氣味後,依然帶着它們的屍體。雖然攜帶屍體穿越叢林會給母親帶來不便和風險,但動物們執着的母愛仍令人動容。某些雌性靈長類動物甚至會攜帶其幼崽屍體長達數十天。

貓狗等寵物也會對死亡說不。比如,貓會在各個房間徘徊,一次次回到死去同伴曾經常出沒的地方。著名的日本秋田犬“八公”的故事更是感人。它曾經每天早晚都到車站接送主人。在主人去世後的10年裏,它仍然日日繼續着這份接送的“差事”,直至自己死去。以“八公”爲原型的電影《忠八犬的故事》讓很多觀衆潸然淚下。

在經歷親友死亡的打擊後,人體會釋放皮質醇,進而刺激產生催產素,以幫助舒緩抑鬱情緒。有研究顯示,動物同樣如此。通過跟蹤觀察狒狒並檢測收集到的糞便樣本,研究人員發現,在長達一個月的時間內,凡目睹過同伴被殺的狒狒,其體內的皮質醇水平都有所升高,受害狒狒的“親朋好友”尤甚。

大腦研究也爲動物具有悲傷之情提供了佐證。對人類來說,悲傷由大腦處理情緒的深部結構——額葉皮質、伏隔核、杏仁核傳達。很多動物有着與人類相似的大腦構造,只是有些部位不太發達而已。鳥類的大腦雖然與人類的並不相近,但它們也有杏仁核。

烏鴉更是擁有很大的前腦和發達的海馬體,可以幫助它們處理記憶。實驗證明,烏鴉的.大腦對恐懼、關愛有明顯反應。一對烏鴉的伴侶關係可長達20多年,其中一隻死去時,另一隻會在屍體旁守護很長時間。

另一種解釋

以上種種行爲很難讓人相信動物沒有感情,至少它們有能力感受到失去親人和同伴的痛苦。不過,也有研究人員指出,僅憑一些實驗室研究以及野外觀測就認定動物真的懂得悲傷,仍缺乏足夠的依據,對於其所謂的“悲傷之舉”或許還有另一種解釋。

比如,幼崽在死去的母親身邊哀號,似乎很傷心,但可能只是出於飢餓;烏鴉圍着死去同伴的屍體,也許只是想弄清楚是誰殺死了自己的同伴,以免自己重蹈覆轍

母獸攜帶死亡的幼崽,很可能因爲其散發出的死亡氣息會使母獸免遭掠食者的捕獵,並保護那些生病的倖存者;貓從一個房間到另一個房間搜尋死去的同伴,可能僅僅是想改變固有的生活習慣,並以這種方式來標記領地;義犬“八公”在主人死後繼續每日往返車站,可能只是延續它喜歡的一種生活習慣。

面對死亡,動物表現出的舉動究竟是出於生存的本能,還是源於複雜的情感,科學家將繼續進行深入探討。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