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特點

本文已影響2.25W人 

傳統節日特點,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來看看傳統節日特點。

傳統節日特點1

1、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我國傳統節日的起源古老,堪稱與中國歷史同步,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而到了秦漢時期,節日基本定型,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我國大部分傳統節日此時已經形成,與之相關的習俗也已經產生。

縱觀我國傳統節日的發展線索,不難看出節日的日期一旦固定下來,千古不變,儘管伴隨着王朝的更迭、時代的轉換,但是節日的時間始終不變。由於起源久遠,很多節日起源的具體時間和原因都很難說清楚,這也是中國傳統節日的一大特點。

2、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傳統歲時節日在民衆的時間分類中,被區分爲人、鬼、神三類。人節有春節、端午、中秋,重在人倫活動。鬼節有清明節、中元節、十月一,爲追懷亡靈。神節有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重在祭祀天神。我國的傳統節日根據節日的類型又可分爲農事節日、祭祀節日、慶賀節日、娛樂節日等。

傳統節日特點
  

我國傳統節日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還體現在節日的時間上,每月的朔望日多爲節日,像正月初一爲春節,正月十五爲元宵節,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十月十五日下元節等。

月日數字重複的日子常被確定爲節日,如正月初一的.春節,二月二的春龍節,三月三的上巳節,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六月六的姑姑節,七月七日的七夕,九月九日的重陽節等。

傳統節日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具體體現在:清明節是中國人掃墓祭祖的日子,在這一天,人們緬懷先輩,激勵後人;端午節源於屈原投江的傳說,有濃重的愛國主義色彩;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有“慶豐收”、“人團圓”之意,並以賞月吃月餅的形式,把中華傳統民族的真善美髮揮到了極致;元宵節和重陽節則充分體現了保持家庭和睦、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

傳統節日特點2

中國傳統節日主要特點有:

1、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2、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3、重倫理觀念禮節儀式;

4、尚鬼神迷信;

5、講究節日飲食;

6、傳承性;

7、變異性。

節日: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樣,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我國的傳統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裏,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自2008起,國家法定節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的風俗:

春節:一起吃年夜飯,然後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各地還有互相登門拜年,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

傳統節日特點 第2張
  

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

二月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擡頭的日子。

清明節:有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等習俗。另外還有盪鞦韆、放風箏、拔河、鬥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傳統活動。

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

七夕節:一般是比賽穿針引線,看誰更心靈手巧。

中秋節:中秋之夜,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重陽節: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

冬至節: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闔家團圓。北方地區冬至有宰羊,吃餃子的習俗,南方的傳統食品有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等等。

臘八節:吃臘八粥。

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這一天,普通人家儘量爭取團圓,全家圍爐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辭舊歲,迎新年之意,而戶外則是爆竹聲聲。

傳統節日特點3

01元旦正月初一爲元旦,也稱元日、元正,俗稱年節、新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

在元旦這一天,開封府發出允許士庶“關撲三日”的通告。關撲又稱跌成,拾博或跌博,是一種以銅錢爲賭.具的博戲活動。由於它集賭博、交易、遊戲娛樂於一身,在宋代市井社會中十分流行,成爲城市商業活動及歲時節日遊藝活動的主要組成部分。

汴京馬行街、潘樓、州東宋門外、州西樑門外,踴路、州北封丘門外,州南一帶,關撲的綵棚聯成一片,裏面鋪陳冠梳、珠翠、頭面、衣服、花朵、領抹、靴鞋、玩好等物,撲賣者的高聲吟叫與綵棚間舞館歌場傳出的鼓樂笙歌,交相呼應。

民間用鴉青紙或青絹剪成大小幡,由年長者戴之,或貼於門楣。家家飲屠蘇酒和術湯,吃麪湯。早上百姓穿上新衣服,走街串巷,往來拜節。朝廷舉行元旦朝會,儀式繁瑣而又莊嚴。

02上元節正月十五日爲上元節,也稱元宵節,春燈節。

京城張燈五天,各地三天,城門弛禁,通宵開放。據《東京夢華錄·元宵》載:“正月十五元宵,大內前自歲前冬至後,開封府絞縛山棚,立木正對宣德樓。遊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櫛相切,樂音喧雜十餘里”,真可謂熱鬧非凡。

上元節主要娛樂活動爲賞燈,宋代燈會無論在規模和花燈的製作上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爲大衆化,民族特色也超過前代。詞人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描繪了上元節燈會的熱鬧場景。

傳統節日特點 第3張
  

此外,上元節遊藝活動還有猜燈謎、舞蹈、舞獅、舞龍燈、放煙火等,這些形式多樣的節日活動,豐富了宋代各階層的娛樂生活,推動了民風民俗的發展。

03寒食節和清明節冬至後第一百零五日稱寒食節。

這一天禁火、冷食。民間傳說寒食是爲了紀年春秋時的介子推。因介子推在這天被火焚於綿山,於是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寒食的前一天爲“燒熟日”,蒸成棗糕,用柳條串起,插在門楣上,稱“子推”。子女長大後,多在此日上頭。

寒食節前後三天,家家停止煙火,只吃冷食。爲此,節前多積食物,諺雲:“饞婦思寒食,懶婦思正旦。”寒食第三天爲清明節,是日,宮中賜薪火給近臣、勳戚。

從寒食到清明,官衙放假七天,軍隊停止訓練三天。百姓紛紛出城掃墓,不設香火,只將紙錢掛在墓前的.樹上。客居在外的,登高遙祭。後因爲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後世隨着時間的遷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

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和風俗卻傳承下來了,並保存於清明節中,踏青春遊、盪鞦韆、拔河等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

市民也不再單純將其當成一個時令性的節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將清明節又當成一次娛樂的機會。在農村上墳往往只是簡單的祭祀,可是在宋代城市中,踏青出遊已大大超過了清明節本來的意義。在宮廷裏清明節時,皇帝往往命侍臣玩拔河的遊戲,以及其它的娛樂節目。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