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的傳統寓意

本文已影響8.96K人 

馬的傳統寓意。相信大家對馬並不陌生,我們對馬一直都是保持着非常友好的態度,馬在我國具有一定的寓意。接下來就由小編帶大家詳細的瞭解馬的傳統寓意的相關內容。

馬的傳統寓意1

馬寓意着激情、奔放、忠誠、優雅和靈動。

在古代馬往往和人同生共死、榮辱與共,它的精神一直被人崇尚。馬的身姿矯健,可以日行千里,也寓意着事業、財運飛黃騰達、學業有成等。

馬象徵奔放瀟灑、生命力強,熱情,這是馬最基本、最基本的象徵。引申可以象徵着昌盛、發達、勇敢、征服。也可象徵着君王、父親、權威,或者是健康。馬又是能力、聖賢、人才、有作爲的象徵。龍馬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崇尚的奮鬥不止、自強不息的進取、向上的民族精神。

馬的傳統寓意

歷史名馬

赤兔馬,赤兔原是呂布的坐騎,後來跟隨關羽征戰沙場,關羽戰死沙場,這匹馬也絕食而亡,追隨主人去了。赤兔馬,其“渾身上下,火炭般赤,四蹄踏雪,無半根雜毛;從頭至尾,長一丈;從蹄至項,高八尺;嘶喊咆哮,有騰空入海之狀”。關於它的記載,最早見於《三國志·呂布傳》,素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稱。

馬的傳統寓意2

馬的精神內涵和象徵意義

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馬排名第七位。在十二地支中,馬屬午,正是樹木旺盛、萬物欣欣向榮,充滿生機的時刻,每當此時,馬便四處奔跑嘶鳴,故又稱“午馬”。馬在中華民族的文化中地位極高,具有一系列的象徵和寓意,它是黃河的精靈,是炎黃子孫的化身,代表了華夏民族的主體精神和最高道德。在祖先們在世界觀裏,已經把龍馬等同於純陽的乾,《周易》中說“乾爲馬”,馬便成了剛健、明亮、熱烈、高昂、升騰、飽滿、昌盛、發達代名詞。

由於《周易》的演繹,馬的形象便脫離具體形態而提升爲一種抽象精神,它是天的象徵,又代表着君王、父親、大人、君子、祖考、金玉、敬畏、威嚴、健康、善良、遠大、原始、生生不息……這就是孔夫子在《周易·乾卦》中總結的那句中國人代代流傳的最響亮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的,這匹由我們民族的魂魄所生造出的龍馬,雄壯無比,力大無窮,追月逐日,披星跨鬥,乘風御雨,不捨晝夜。

現實中,由於馬的豪放不羈、強健不息的氣質特點,在加上戰場上的矯健身姿、勇武氣勢,馬便成爲古代文人士大夫豪情壯志的寄託。“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詩句,表達的絕不是閨房啼泣、靡靡之音,而是正真的丈夫情懷,英雄本色。從這些流傳千年的詩句中,我們依舊可以感受到金戈鐵馬戰陣氣勢和馬革裹屍的悲壯情懷。

馬的傳統寓意 第2張

馬還代表了一種獨立不羈的形象,是人們自由精神的寄託。天馬行空,獨來獨往,是人們所向往的境界;神采駿逸,龍馬精神,是中國人所崇尚的一種精神。正因爲如此,馬便成爲人們最喜歡描摹的動物,古人常將馬畫成龍。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說:“古人畫馬……皆螭頸龍體,矢激電馳,非馬之狀也。”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也稱古人畫馬“逸狀奇形,實亦龍之類也。”詩聖杜甫愛詠馬,他也把良馬比喻成龍,有“斯須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的名句。

馬還是威嚴與武力的象徵,歷代的帝王將相都很愛馬,歷史上流傳着許多人與馬的動人故事,如項羽的烏錐馬、關羽的赤兔馬、唐太宗的六駿馬、薛仁貴的白馬等,名駒因名人乘騎,相得益彰。相傳唐太宗生前很愛馬,他曾廣泛徵集天下名馬,他還下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把自己在開國重大戰役中的所乘的六匹戰馬,用浮雕描繪列置於自己陵前,俗稱“昭陵六駿”。“昭陵六駿”造型優美,雕刻線條流暢,刀工精細、圓潤,成爲我國珍貴的古代石刻藝術珍品。

馬還是美好吉祥的象徵。馬的形象常被繪於各種皇家吉祥圖中。最早的駿馬吉祥圖是“周王八駿圖”,傳說周穆王有良馬八匹,乘之周遊天下而得名“八駿”。關於“八駿”的名稱,《玉堂叢書》因其毛色而命名爲“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驊騮、綠耳”。《拾遺記》則記載“八駿”之名爲絕地、翻羽、奔霄、超影、逾輝、超光、騰霧、挾翼。此圖象徵人才濟濟。另一常見吉祥圖名爲“馬上封侯”,畫面爲猴子騎在馬上,馬上即立即之意,“猴”與“侯”同音,寓意“封侯”。

駿馬身姿矯健,腳踏祥雲,意寓事業、功名、學業、財運飛黃騰達。古有詩云:“天馬奇駿遊神州,一日萬里奔春秋。馬蹄踏歌催壯志,馳騁山河輝煌收。”馬的精神,是忠誠,是高貴,是奔馳,是不可征服。馬的神韻,則是馬在與人類同生死、共榮辱的歷史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奉獻美的史詩。因此,徐悲鴻一生獨愛畫馬,徐悲鴻畫的馬反映和表現了時代的精神和特徵,在藝術內涵上較前代有明顯的進步,在意蘊上有明顯的創新或開拓,給後人提供了更爲積極、廣闊、豐富的內涵。他畫的“馬”,既沒有唐馬的雍容,也沒有宋馬的清俊,其忍辱負重、急流勇進之態躍然紙上,是對艱難國運中雄健國民的精神寫照。可以說,徐悲鴻是繼唐代韓幹、宋代車公羣之後的又一座豐碑。

縱觀歷史,馬是古代最重要的陸上交通工具,是最重要的戰爭武器,他從遠古的沙場塵煙中馳騁而來,雄渾、高昂、豪邁,幾千年來,馬用自己的力量和赤誠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隨人類的發展流動爲一種精神,成就了源遠流長的神韻。馬已經成爲人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保家衛國、懲惡揚善、匡扶正義的英雄征戰疆場、馳騁翱翔的理想寄託。馬的精神和神韻,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寶貴的就精神財富,它對人類的情感、心理甚至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的奔放馳騁給了人類戰勝敵人、戰勝自我的力量,馬的骨子裏流露出了忠誠心和競爭性,他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崇尚的奮鬥不止、自強不息的進取、向上的民族精神的象徵,從人類的發展中去追溯馬的精神,更能感受到馬是人類最親密、最友善的朋友的真正含義。

馬的傳統寓意3

馬的象徵意義

馬的第一個象徵意義:自強不息、奮鬥不止

龍馬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崇尚的奮鬥不止、自強不息的進取、向上的民族精神。祖先們認爲,龍馬就是仁馬,它是黃河的精靈,是炎黃子孫的化身,代表了華夏民族的主體精神和最高道德。它身高八尺五寸,長長的頸項,顯得偉岸無比。骨骼生有翅翼,翼的邊緣有一圈彩色的鬢毛,引頸長嘯,發出動聽的和諧的聲音。這是多麼神采駿逸的形象,多麼瀟灑昂揚的身姿。祖先們在世界觀裏已經把龍馬等同於純陽的乾,它是剛健、明亮、熱烈、高昂、升騰、飽滿、昌盛、發達的代名詞。《易經》中乾脆說:“乾爲馬”,它是天的象徵又代表着君王、父親、大人、君子、祖考、金玉、敬畏、威嚴、健康、善良、遠大、原始、生生不息……這就是孔夫子在《周易·乾卦》中總結的那句中國人代代流傳的`最響亮的名言的由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的,這匹由我們民族的魂魄所生造出的龍馬,雄壯無比,力大無窮,追月逐日,披星跨鬥,乘風御雨,不捨晝夜。這不正是中華民族戰天鬥地,征服自然的生動寫照嗎?不正是炎黃子孫克服困難,永遠前進的生動比喻嗎?不正是中國人民不畏艱險,樂觀向上的生命意義的反映嗎?

馬的傳統寓意 第3張

馬的第二個象徵意義:卓越非凡的人才

馬又是能力、聖賢、人才、有作爲的象徵。八駿的名稱:一個叫絕地,足不踐土,腳可不落地,可騰空而飛;一個叫翻羽,可以跑得比飛鳥還快;一個叫奔菁,夜行萬里;,可以追着太陽飛奔;一個叫逾輝,馬毛的色彩燦爛無比,光芒四射;一個叫超光,一個馬身十個影子;一個叫騰霧,駕着雲霧而飛奔;一個叫挾翼,身上長有翅膀,象大鵬一樣展翅翱翔九萬里。有的古書把“八駿”想象爲八種毛色各異,分別有很好聽的名字: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驊騮、綠耳。其實,駿馬的神奇傳說都是在形容賢良的人才,切莫真的信爲神話。周穆王的八駿其實比喻着他的人集團,才華卓越,本領非凡,各自用特殊的能力在共同輔助周天子的天下大業。

馬的第三個象徵意義:忠誠可靠的夥伴

馬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馬的精神和神韻,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對人類的情感、心理甚至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有極爲重要的推動作用。它的奔放馳騁給了人類戰勝敵人、戰勝自我的力量;它的優美柔順給了人類生活的安全和溫暖。馬被人類馴服後,就成爲了人們生存中的助手,最初的形式就是駕役。所以,戰國以前,馬和車是在一起的,很少有人會單獨騎馬。只是到了戰國時代,才從匈奴人那裏學會了騎馬射術,馬也纔開始了它狩獵和征戰沙場的歷史。在戰場上,馬最顯著的本性纔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那就是馬的骨子裏的忠誠心和競爭性。許多流傳下來的良馬,並非戰死於刀山箭樹,而是不甘人後,爲主人赤膽忠心、累死沙場的。

馬的精神,是忠誠,是高貴,是奔馳,是不可征服。縱觀歷史,馬,從遠古的沙場塵煙中馳騁而來,雄渾、高昂、豪邁。幾千年來,馬用自己的力量和赤誠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隨人類的發展流動爲一種精神,成就了源遠流長的神韻。馬,是保家衛國、懲惡揚善、匡扶正義的英雄征戰疆場、馳騁翱翔的翅膀。從人類的發展中去追溯馬的精神,更能感受到馬是人類最親密、最友善的朋友的真正含義。

人類與馬的關係

古時期,馬與人的關糸最親近,居“六畜”之首,但其被人類馴化的時間卻最晚,是“野”性保持最多的家畜,因此將它放在了十二生肖中最中間的位置。馬雖然屬畜類,但人們在它身上卻寄託了豐富的情感和精神。

《說文解字》中講:“馬,怒也,武也。”這怒,這武,剛健且遒勁,凜凜威風,充滿陽剛之氣。人類最激烈矛盾的解決方式是戰爭,馬在古代軍事中作用非凡,戰馬的多少與優良往往決定着戰爭的勝負,因此,一想到馬,首先是時間上的“快”。馬上就辦,就是馬不停蹄,立刻就做的意思。其次是時空座標上的“準”,北京城的中軸線就是以黃道子午線來確定的。第三是體型上的“大”。

馬爲大牲畜,有記載美國的一匹比利時純種公馬身高兩米,體重1451公斤。第四是活動的範圍廣,“跑馬佔地”說的就是所佔面積廣。第五是“勇”,成語“一馬當先”就是寓勇往直前。“馬革裹屍”表達了爲國捐軀的英雄氣慨,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勵志之情。第六是“誠”,馬忠誠於人,是人的好朋友。

相傳項羽烏江自刎之後,他的愛馬烏騅則不肯過江東,竟從船上跳至江中自溺而死,至今傳爲佳話。馬又是能力、聖賢、人才、有作爲的象徵。

古人常常以“千里馬”來比擬。千里馬是日行千里的優秀駿馬。相傳周穆王有八匹駿馬,常常騎着他巡遊天下。周穆王因有八駿而周遊天下,還到過遙遠的崦嵫山拜見過西王母。這八駿皆以毛色不同而命名,《周天子傳》雲:“天子之駿,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騮、綠耳。”

晉代王嘉在《拾遺記》中記載了它們神奇的功能,“八龍之駿:一名絕地,足不踐土;二名翻羽,行越飛禽;三曰奔霄,夜行萬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輝,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行十影;七名騰霧,乘雲而奔;八名挾翼,身有兩翅。”

唐朝的太宗皇帝李世民在馳騁彊場之際,曾與六匹戰馬結下不解之緣。這六匹有戰功的寶馬是捲毛駒、颯露紫、白蹄烏、特勒驃、青騅、什伐赤,號稱“六駿”,太宗逝後刻爲石雕陳列在昭陵。前二塊1910年被盜走,現存美國費城,後四塊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清代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最長的皇帝,曾親自躍馬揚鞭馳騁在保衛祖國邊疆的沙場上,號稱“馬上皇帝”。

民俗中的馬

馬是天上爲神、人間爲友的動物,在民間口頭文學中,與人的衣、食、住、行均有關係,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馬”文化現象,愛到人間各行各業人士的喜愛。衣,古代把騎射民族所穿之衣稱“胡服”,清代以來稱“馬褂”,仍是華服男裝的代表款式。蠶區的人們視蠶神爲“馬名王菩薩”,每逢過節,貨店出售神馬,其中就有馬頭娘娘。《山海經》中有“跪據樹歐絲”的蠶女,後來在晉幹寶《搜神記》中形成了完整的關於馬頭娘娘是村女因失約於馬,而被馬皮裹身而化蠶的故事。

在《中國傳統吉祥圖譜》中,由於馬是一種生命力的代表,有神力的寓意,成爲建築、彩畫的圖飾題材。單馬叫“驊騮開道”,羣馬叫“百駿圖”等。騎馬出行是古代人生活方式。隨着社會發展,以馬爲交通工具的經濟地位越來越下降,而以騎馬形式的遊藝活動地位越來越高,馬球、馬戲、馬術和賽馬均屬於比較高雅的遊藝活動,至今仍然愛到歡迎,而以馬爲內容的竹馬、馬燈、馬舞仍活躍在舞臺之上,節慶活動之中。

千百年來,人們以詩歌、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表現對馬的熱愛和讚美之情,馬在中華民族中有着深厚的情結與歷史文化內涵,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深深植根於中國民心,成爲傳統文化最燦爛的瑰寶。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