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獨立與依賴

本文已影響3.84K人 

青春期的獨立與依賴,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相依,是叛逆期孩子心理的最大特點,渴望獨立,但思想尚未成熟,社會經驗匱乏,經濟和生活都還需要依賴父母,下面來看看青春期的獨立與依賴。

青春期的獨立與依賴1

依賴、獨立並存的青少年

王浩威老師講農耕時代,13歲的孩子打死2只兔子,就宣佈自己長大成人。兒童在那時是直接過渡到成人的。青少年是工業時代的產物。指從兒童到成人之間的階段。一般稱青春期,跨度在12到22歲,比較集中發生在13到18歲。這是青少年性生理、心理快速發展的階段。

俄羅斯大馬戲團的空中飛人。雜技演員手抓一個鞦韆,在高空悠盪,藉由慣性抓向另一個鞦韆。穩穩抓住的一瞬好帥。可當他們放手,還沒抓到另一個鞦韆的“瞬間”,手裏是空的……

期間看得見的變化是小個子變大高子,聲音變粗,臉上長痘,性器官發展發育。看不見的變化,作爲總指揮部的大腦像極了大規模的施工現場,大量神經元、神經突觸等着被修剪、整合……

人的一生除了剛出生的頭一個月,再沒有哪一個階段能比青春期發展得更快的了。

青春期就是每天都有變化、有各種不確定的陌生。

青少年本就是偏激、偏激到走極端。

青少年是矛盾的,他們在衝向下一個鞦韆時的滿懷希望與膽怯和想停留在原地的依賴與渴望間猶疑。

成人對待青少年也如此矛盾,像對待兒童一樣管理和控制,做錯事了卻像對成人一樣要求......

青少年是活力的,他們需要要學習建立同伴關係,對那些仍然將他們當小孩子管理並極具控制慾的父母說“NO”。他們需要將攻擊性和力比多從勞作與鍛鍊中釋放,在深度情感連接中流淌。他們需要在痛苦、孤獨和迷茫時用早年學到的各種特長來消化苦難。

青春期的獨立與依賴
  

然而現實的他們要早到晚時時“深耕”於書桌前。相當一部分持續累積的攻擊性無法在學習、競爭中昇華。

他們面臨缺失能消減情緒能量的大運動等特長;面臨在修復過往時,早年沒有被抱持住、退回到幻想的攻擊性因爲現實的失控被激活;面臨每天“受虐”的學習,在現實中失了外在和內在的空間……青少年的攻擊調性不斷向內。抑鬱成爲常態。

腦補青春期的畫面,揹着過去,負重當下,邁向遠方。

青春期是段痛苦的心理髮育時期,但是,經歷這時期的.痛苦也是爲未來的生活積累能量,積累對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痛苦的免疫力。

作爲成人的我們不能假裝有辦法讓青少年這段時期活得輕鬆,或以“好的成績”來粉飾太平。

但我們可以告知青少年學會接納這種生活中的不輕鬆,這是未來生活的常態。正是生活中到處是坑,才教會他們不斷地跳躍坎坷的能力。

青少年應如其所示的被對待

“北大四成新生認爲活着沒有意義”,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在2016年11月的一次演講中指出,價值觀缺陷導致部分大學生心理障礙,並稱之爲“空心病”。

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畢業設計作品《名校生抑鬱,“天之驕子”的價值困境》真實的記錄了部分深受鬱抑鬱症困擾的學子。

這些優秀的“別人家的孩子”,從小都是最好、最乖的學生,未來可以大有所成的“天之驕子”,然而他們卻深陷人生價值困境。

一個外人看起來青春美貌的女孩,暗自祈禱自己能在25歲患上重疾,從而“自然”離世。

原來她所有的“優秀”都無法發自內心地擁有成就感,僅僅是爲了感受到被別人“看重”。

翻開她的成長史,發現母親年輕時學習好卻沒有文憑,她成爲母親的全部希望。當被確診重度抑鬱,母親認爲她“在爲不求上進找藉口”。

她空心,因爲她活成了母親的延伸物,她重度抑鬱,因爲她要找尋屬於自己生命的意義,不過是她想要被當作一個獨立、真實的人被如其所是的對待和養育的極致吶喊。

青春期的獨立與依賴2

在青春期成長過程中有自主意識、渴望心理獨立,這是好現象,是自我形成的明顯表現,但僅有勇氣、努力、自覺性是不夠的,還需要家長或老師適當的建議、幫助和支持,才更能有效達成目標。

隨着年齡的增長,青春期孩子們的的心理日趨成熟,他們越來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並開始從“聽話道德”向“平等道德”過渡,要求從大人的約束中解放出來,對婆婆媽媽式的說教及過分關心會產生反感,個別學生會發生頂撞老師現象,甚至對學校、社會產生反抗情緒,可以說他們的獨立意向、主體意識是十分強烈的,但同時他們又缺乏必要的知識與能力。

一是因爲學校教育在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方面重視不夠,二是因爲傳統的家庭關係中的父母一般也不鼓勵子女過早獨立。

調查表明,有相當部分的家長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學,什麼事都可以不管”,所以造成了這些孩子的實際上的依賴性。這種依賴性不僅反映在經濟上,還反映在生活上,出現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只管學習,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現象。

青春期的獨立與依賴 第2張
  

青春期如果過渡的順利,無論對於父母還是還孩子來說都是一個飛躍性的成長,因此,老師和家長都應該增強培養孩子自立能力的意識,多放手,讓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辦,讓他們自己去感觸這個社會,感觸這個世界,逐步消除其依賴和牴觸心理。

而學會放手也是青春期家長的'必修課之一,渡過這個階段最好的辦法是家長保持耐心,在每一個分歧、矛盾和衝突中去反思和學習,不要以一個過來人的長輩身份去壓制孩子,而是抱有一個更加開放的心態去和孩子共同成長。

當遇到實在解決不了的困惑或麻煩時,有必要向一些專業人士求助,有了專業指導和支持,家長的教育會更加事半功倍!

青春期的獨立與依賴3

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

依據研究,孩子從12歲開始正式進入心理斷乳期,他們渴望成爲獨立的自己,不願意凡事聽從父母的安排,言聽計從的標籤已經從這個急速生長的獨立個體身上被悄然撕掉,這是青春期成長的規律在孩子發展過程中的自然執行。

但是矛盾在於,直接檢驗和間接檢驗的匱乏,並不能讓他們具備處理所有生活、學習上的問題,生存能力的稚嫩讓他們無法擺脫對父母的依賴。這種獨立自主的要求和現實上的被動依賴在青少年不成熟的心理上產生強烈的困擾。

所以在面對這正處於青春斷乳期的孩子,作爲父母的`我們纔會常常遇到的障礙是,管得越多,孩子反而越叛逆,甚至我們自己也常常無法接受他們的公然違抗。在這個階段,小匠認爲最好的引導其實是我們經常提到的教育應用中的正面期待。

舉個例子,孩子慢慢開始不願意配合父母的一些活動,有時只是因爲他不再想做那個父母走到哪就跟到哪的“小尾巴”,想自主獨立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亦或者只是想自己獨處一下,不想摻合一些不感興趣的事情。而這時候常見情況是父母以嘮叨的方式不斷給孩子施加壓力,過度嘮叨,就會發生超限效應,孩子心理抗拒不斷膨脹,所謂的叛逆粉墨登場。

首先,如果孩子表現出獨處的願望,我們就要給予孩子獨處的時間和空間,根據實際情況與年齡特點給予孩子適度的自由,要相信孩子自己可以照顧好自己。

其次,在日常相處中,慢慢轉變過去主導的的地位,溝通模式中由發號指令轉變爲與一個獨立生命體的平等對話。比如讓孩子佔據主動,安排一些簡單的親子活動或者日常安排,給予他機會發表自己的看法,表現自己正在成熟的思維能力,滿足他渴望被尊重與信任的心理,在這樣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引導他,給予他支持。

青春期的獨立與依賴 第3張
  

所有問題案例萬變不離其宗,有的放矢地給他獨立的空間與自由,給他需要的尊重、認可與信任。

青春叛逆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往往強制“叛逆”聽話,很多父母都向往“聽話教育“,但往往遏制孩子自我獨立意識的健康成長,壓抑越嚴重,在青春期反彈就越強烈。

事物具備兩面性, 青春叛逆期是每個時代青少年成長與發展規律的產物,我們沒有權利去杜絕它,扼殺它,但我們有義務可以讓它發揮更好的效能,把它從危險的狀態轉變爲塑造孩子的機遇期。

接納孩子在青春叛逆期的不完美,接納他們的矛盾心理,他們在我們這裏有一個安全的情緒出口,讓他們在身陷囹圄之時選擇毫無芥蒂地向我們溝通尋求幫助,讓他們在尋找歸屬感與價值感的青春路途上保持正確的方向。

永遠不是去用我們想要的“光明”驅散叛逆期的“黑暗”,而是用接納與相信的力量,幫助孩子看到叛逆時期自己的內心光亮。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